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題。
在小日子里生長與飄零
程耀愷
①董橋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閑章,材質也許不敢恭維,印文卻是絕妙好辭:“我是個村郎,只合篷窗、茅屋、梅花帳。”這十四個字,印在紙上,無論怎么讀,感覺都是一首詩,而詩眼就在“只合”二字上。這個村郎,肚子里肯定貯了些墨水,卻不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為他是個胸無大志、不求長進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一點也不是,篷窗、茅屋、梅花帳,是他的選擇。
②我也曾是個村郎,因為時代發(fā)生了驟變,“篷窗、茅屋、梅花帳”像云彩一樣飄逝了,我夠不著了。這時候,城市吸納了我,沒辦法,我只有在城市里過日子。城里的日子,有采采流水的好日子,有蓬蓬遠春的美日子,有舉步維艱的難日子,有平淡無奇的小日子,也有鮮花著錦的大日子。在這當中,我偏偏選擇了小日子,我只適合過小日子。
③別以為過小日子,就是“白菜豆腐保平安”,沒有這么簡單。過小日子,還有不管風吹浪打,自有風景可看的一面;過小日子,還有在你不想走的路上,來來往往,在你不想呆的地方,安家落戶,與你不相識的人,同舟共濟的一面。說到底,過小日子的真諦,就是不拘酸甜苦辣,自然而然地生活。
④誠如托爾斯泰所言,各家有各家的不幸,小日子從來就不是千篇一律的。至于我的小日子,說得好聽點,就是鍋碗瓢盆交響曲,說得直白些,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只不過,因為我粗識幾個字,在開門七件事之外,我也買些書刊,到頭來,烹文煮字也就和我的小日子水乳交融在了一起。
⑤過小日子,當然要精打細算,但絕不僅僅是精打細算。有朋自遠方來,曾經共患難,而今相去三千里,相隔三十年,最難風雨故人來,開茅臺,泡龍井,傾其所有款待也在所不惜。又譬如,買一件羊毛衫,通常要問問價,說不定還要貨比三家,若是添置電腦、數碼相機之類,那就只在貴的里面挑,拒絕便宜貨。花錢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臉上抹不心疼,但絕對不會往身上抹的??偠灾?,銖積寸累,是小日子的本色,一擲千金,是小日子的彩色。如此說來,小日子不是富,小日子也不是貧,貧困與富有,在小日子里,是沒有重量、沒有顏色的詞兒。小日子好比量體裁衣,無所謂峨冠博帶,稱心如意才是根本。
⑥像我這樣過著小日子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生活在兩重世界里的人。八小時之內,我是必然王國的臣民,只知道為生存而生存;八小時之外,我是自由王國的百姓,我可以為看云而看云。我當臣民的時候,就聽天由命;我當百姓的時候,就笑罵由心。我知道,一個人活著,就得忍耐我們必須忍耐的,也要創(chuàng)造我們必須創(chuàng)造的。幸虧還懂得這一點點小道理,才不致被兩重世界撕裂開來,依舊是個完整地過著小日子的人。
⑦有一陣子,我在廣州的一家公司做事。公司為房地產商做策劃與銷售,我們就讓甲方打廣告,說什么“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買某某花園,就是買高興!”我做策劃做得久了,賣房子賣得多了,就明白買房子這件事,不見得有多少高興。有點高興,終歸也要被折騰成落花流水。后來我退出江湖,回到老房子里,回到小日子里。我下了決心,固守我的老巢,我深知小日子經不起折騰。小日子就像一只提水的木桶,外邊至少要有一道箍兒箍著,才不致散板。不折騰就是小日子的箍兒,有了這道箍兒,小日子就能循序漸進,就能風平浪靜。
⑧跨過了青年的混亂,越過了中年的不安,邁過了老年的蒼涼,我的人生,就在小日子里生長與飄零,如同一片樹葉,在森林里生長與飄零。
(選自《思維與智慧》2011年第15期,有刪改)
1. 文章第1段從董橋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閑章寫起,請分析這樣寫的作用。
[解題思路]
作用題一般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進行思考。所考語段因文體和在文中位置的不同,答題方向也應有所不同。
若考查段位于開頭,一般有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進行鋪墊、總領下文、統(tǒng)攝全篇、開門見山、上下文形成對照、奠定基調、揭示主題等作用。若考查段位于文中,一般有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埋下伏筆等作用。若考查段位于文尾,一般有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呼應前文、畫龍點晴、升華情感、卒章顯志、使文章余味悠長、使結構首尾圓合等作用。
組織答案時,應注意不能只是一味堆砌術語,還要涵蓋你所閱讀的這篇文章的個性特點。第一段描述“偶得閑章”的故事時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的寫作手法,答題時就要結合它們自身及在文中的作用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
(1)內容方面:①引領下文,并為下文圍繞“小日子”展開議論作鋪墊;②與“我”的經歷形成對比(或對“我”的經歷進行襯托),突出了“我”面對城市生活的無奈以及對小日子的偏愛。(2)形式方面:豐富了文章的內涵,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2. 體會文中第5、6兩段畫線處兩句話的深刻含意。
(1)花錢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臉上抹不心疼,但絕對不會往身上抹的。
(2)一個人活著,就得忍耐我們必須忍耐的,也要創(chuàng)造我們必須創(chuàng)造的。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語句含意的能力。解答這類試題時,關鍵是要聯系上下文,不能脫離文意孤立地分析。對于一些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一定要結合上下文弄清比喻、擬人的本體;而對于那些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則先要分析句子的成分,找準主謂賓,再抓住修飾詞、限制語進行仔細揣摩。
第1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需結合上下文來轉換作者的意思;第2句沒有運用任何修辭,體會含意時,一定要留心上下文的闡釋。
[參考答案]
(1)花錢,只要用在該用的地方,花再多也在所不惜,如果不是該用的地方,那就得慎重了。
(2)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首先要能在八小時內努力工作并適應、融入環(huán)境,因為這是我們獲取生存資源的途徑,同時也不忘享受八小時之外屬于自己的私人時間。
3. 文章第7段,作者為什么要特別提到在廣州一家房產公司工作的經歷?
[解題思路]
對于在廣州房產公司工作經歷的描述,從敘述方式來看屬于插敘。插敘的作用一般有:充實內容,使情節(jié)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文章的主題更鮮明,更深刻;可以起到補充主要事件或襯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結構避免呆板與拘謹,使行文起伏多變。
第7段先敘述后議論,答題時應思考題干的設問方向,再結合作者的意圖進行分析。解答本題時,可以從主題的表達以及與上文的關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1)表達了作者對小日子的喜愛,揭示要過好小日子就不能折騰的道理;(2)與文章第2段“我偏偏選擇了小日子,我只適合過小日子”相照應,再次強調了作者選擇過小日子的堅定信念。
4. 作者筆下的“小日子”充滿了思辨色彩,根據文意試從不同角度加以探究。
[解題思路]
探究題既不是單純對信息的篩選整合,也不是單純對藝術性的評說鑒賞,而是對作品寫作意圖與思想內容等的發(fā)掘、探討、特有解讀和質疑等等,側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
答題時,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即審清題干是“怎么問”的。這樣才能準確回答,做到要點齊全。其次是“怎么答”。這一步非常關鍵,不僅要考慮形式,更要考慮內容。在作答時,不能脫離原文空談,所有的探究分析都需與原文有一定的聯系。最后表述要簡明。
做本題時,題干中的“思辨色彩”是關鍵,它提示了答題方向和組織答案的句式,應該用并列關系的句式回答出思辨的兩個方面。
[參考答案]
作者所說的“小日子”既自由率性,又有所約束;既大眾化,又有情調(或者:既平凡,又有雅趣);既銖積寸累,又一擲千金;既生活在兩重世界,又沒有被割裂開來。
(作者均系江蘇省高郵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