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乾坤以有親可久,君子以厚德載物?!笔郎显揪蜎]有鐵定歸你的職位,原本就沒有非你莫屬的名利,何不謙讓一下,大度一點?(古人的告誡是講道理,生活的真相屬于擺事實。開篇從道理和事實兩個方面,建議讀者要謙讓。)
縱觀古今,放眼中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謙讓是人們升華自身、充實心靈、成就事業(yè)的絕佳途徑。(以古今中外為背景,揭示謙讓的三大好處,亮出主題。)
謙讓可以助你修身養(yǎng)性,成就高標(biāo)。歷代圣賢都把謙讓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而大加倡導(dǎo)。林則徐主張“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武則天時代,宰相婁師德以謙讓仁厚、恭勤不怠而聞名于世。鳳閣侍郎李昭德罵他是鄉(xiāng)巴佬,他笑著說:“我不當(dāng)鄉(xiāng)巴佬,誰當(dāng)鄉(xiāng)巴佬呢?”狄仁杰想把他排擠出朝廷,經(jīng)常莫名其妙地去找茬兒。直到有次武則天告訴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了你?!钡胰式苈牶笮呃⒉灰选J侵t讓,讓婁師德成為眾人心中理想人格的高標(biāo)。(正反對比,將婁師德的謙讓與李昭德、狄仁杰的排擠對照起來,讓讀者印象深刻。)
謙讓可以讓你收獲友情,贏得口碑。老子認為,做人應(yīng)該“上善若水”,像水一樣謙讓,才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獲得更多的友情。試想,如果一個人動輒鋒芒畢露,盛氣凌人,與人爭、與人斗,誰還敢和他做朋友呢?只有謙讓,才能讓他人親近你,認可你,欣賞你乃至崇拜你。(做人是否謙讓,結(jié)果天壤之別。)
有個故事,說的是兩只山羊要過一座獨木橋。但由于互不相讓,結(jié)果雙雙跌入河中。假如它們懂得謙讓,懂得退后,完全可以爭取雙贏。(讓則雙贏,爭則兩亡。)
有些人不愿意謙讓,是怕被別人看不起,怕別人說自己窩囊,怕別人說自己軟弱,怕別人說自己無能。其實,這是個誤解。恰恰相反,大凡見多識廣、目光如炬的人,總能透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來探尋對方內(nèi)心的秘密,即所謂察言觀色。在他們看來,謙讓是一個人內(nèi)心強大的寫照,是一個人具有遠見卓識的表現(xiàn),是一個人懂得人情世故的標(biāo)志。謙讓,會讓你贏得更多的朋友,收獲更多的友情,讓你的人際關(guān)系更加和諧。(廓清對謙讓的誤解,提出對謙讓的正解,對比鮮明。)
謙讓還可以助你事業(yè)成功。遙想當(dāng)年,廉頗處處刁難藺相如,妄圖把藺相如的“氣焰”壓下去,以便抬高自己。但藺相如沒有以牙還牙,而是以博大的胸懷謙讓廉頗,并且時時去謙讓,處處在謙讓,就連馬車也禮讓三分,甚至為避免沖突不惜讓自己躲起來。效果怎么樣?廉頗羞愧地來負荊請罪。這段“將相和”的佳話,不僅讓藺相如成就了輝煌的事業(yè),而且也為趙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chǔ)。(藺相如之謙讓與廉頗之排擠,做法不同結(jié)果迥異是對比;廉頗先錯后改,將相從不和到和睦,還是對比。)
人生如鼎,穩(wěn)靠三足:做好人、交好友、做好事。謙讓則是堅固這三足的關(guān)鍵所在。(絕妙比喻,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易。)
朋友們,請學(xué)會謙讓吧!謙讓會讓你的人生之鼎立得高,立得穩(wěn),立得長久,立得輝煌。(獨立成段,更醒目;祈使句,更有力量。)
升格之后,美不勝收。開篇既講道理,又擺事實,用反問句式亮出正確的做法,并在古今中外的背景下,亮出中心論點。主體部分設(shè)置三個分論點,均放在段首,前后呼應(yīng),成為排比。既使文章的層次結(jié)構(gòu)變得清晰,又讓讀者易于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論證方法上,緊扣主題,挖掘正面論據(jù)和反面論據(jù)的差異點,并用畫龍點睛的語言予以揭示?!叭松Α钡谋扔鳎钚蜗?,恰到好處。
(薦評者系江西省宜春中學(xué)高級教師劉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