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林紅梅 蘇衛(wèi)國
(江蘇省東臺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224200)
江蘇省東臺市地處蘇北平原,東臨黃海,西接里下河地區(qū),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適合馬鈴薯生長,目前馬鈴薯種植面積在2000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新街、唐洋一帶。為了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豐富當地品種資源,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我們引進了4個馬鈴薯新品種用于秸稈覆蓋栽培,現將試驗結果和各個品種性狀總結如下。
參試馬鈴薯品種為K7、美薯8號、荷蘭16和中薯3號。
試驗設在東臺市農科所試驗基地內,前茬為西瓜,肥力上等,鹽分較重,排灌方便。2011年11月底,每667m2撒施45%硫酸鉀復合肥75kg加腐熟餅肥50kg和防治地下害蟲藥劑,旋耕后整地,播前2d澆水造墑。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2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00m2,采用設施雙大棚內秸稈覆蓋擺薯方式栽培,稻草覆蓋厚度8cm,種植行距40cm、株距25cm。
由表1可知,K7出苗最早,開花期和收獲期也是最早的;荷蘭16出苗早,但收獲期和美薯8號、中薯3號一致。
表1 各參試馬鈴薯的生育期
由表2可知,受凍害情況為中薯3號<K7<美薯8號<荷蘭16,荷蘭16抗寒性最差,受凍害率達100%,其它3個品種相當。病毒病發(fā)病率表現為中薯3號<美薯8號<K7<荷蘭16,在4個馬鈴薯品種中中薯3號抗病性最強,其次是美薯8號,荷蘭16抗病性最差。
表2 各參試馬鈴薯品種的田間長勢和抗逆性
由表3可知,中薯3號產量最高,其次是美薯8號,荷蘭16在4個品種中產量最低。單個薯塊的平均大小以K7最小,美薯8號最大。
表3 各參試馬鈴薯品種的產量表現
在4個馬鈴薯品種中產量最高,早春大棚雙膜覆蓋種植,出苗至采收天數為88d。株高60cm左右,莖粗壯、綠色,分枝少,株型直立,生長勢較強;花白色,匍匐莖短,結薯集中,單株結薯3~5個,薯塊大小中等、整齊,大中薯率可達90%以上;薯塊橢圓形,頂部圓形,淺黃色皮肉,芽眼少而淺,表皮光滑,適合在沿海地區(qū)秸稈覆蓋栽培。
在4個馬鈴薯品種中產量中等,綠薯率是4個參試品種中最高的,單個薯塊最大;出苗至采收天數為91d,在參試品種中生育期最長,適合在沿海地區(qū)秸稈覆蓋種植,但要注意覆草厚度,需較正常覆蓋厚度高1~2cm。
在4個馬鈴薯品種中生育期最早,出苗至采收天數為86d。生長旺盛,產量中等,單個薯塊最小,田間線蟲危害較多,商品性較差,建設在沿海地區(qū)適度推廣。
在4個參試馬鈴薯品種中產量最低,從出苗至生理成熟需89d左右。株高70cm,葉色濃綠,葉片大而厚,生長勢強,商品率高,整齊度好,基本無小薯塊,但抗病性較差,不適合在沿海地區(qū)秸稈覆蓋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