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為潔
我和湯曉丹父子的成才路
文/藍為潔
我是四川重慶人,1926年出生在市區(qū)冉家巷,屬八個弟妹中的最大一個。因為父親的開明,我受到的教育很早很特別。因此,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是我的啟蒙老師。他教我的知識,我受用到今天。雖然老人家已經(jīng)去世40多年了,他的“教育家”形象仍然鮮活地留在我的腦海中成為我行動的準則。我的丈夫湯曉丹對兩個兒子的教育也如同我父親對我一樣,對孩子的教育潛移默化。他常常把最珍貴的資料放在他們拿起來順手的地方,讓他們自學領悟……
我的父親1892年出生在離重慶城70華里的興隆場小鎮(zhèn),本名藍子儀,他對這個名字不滿意,自己改名藍知義。十歲那年,跟著族人到城里“順天祥”商號當學徒。李老板見他人小卻心靈手巧因而很喜歡他。除了當學徒應做的侍候人的工作外,還讓他跟賬房主管學本事。很快,十歲的小男孩就掌握了打算盤記賬的本事。學徒期滿,被提升為“庶務”。有了月薪收入,他仍省吃儉用,見事做事。特別是吃飯,別人愛吃的他不動筷。后來,我的父親月薪從50元銀元猛增到70元。李老板還把我的父親推薦給聚興城銀行的親戚那里去工作。
我是家里的長女,母親逢人便說“我家大女兒命好,她出生后,給家里帶來了喜運。”父親為我取名“藍為潔”,就是帶有長大后自食其力、潔身自好的寓意。記得我兩歲時,父親買了一輛“洋馬兒”回家,把它供得高高的每天擦得雪亮。其實它就是今天的自行車。我喜歡圍著父親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看擦車。父親邊用力擦邊教我跟著他背格言。他教的內(nèi)容不是人們常說的“人之初、性本善”,而是他自己編的特殊內(nèi)容,比如:“早起三朝當一工,日必三省自身,今日事今日畢,三人行必有我?gu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等等。
順序不變,只增不減。一般都是父親領背,我跟著誦。而后漸漸他讓我領誦,他跟著我一句一句誦。當我倒順背誦和跳躍背誦都準確無誤時,父親才拿出一本他親筆工工整整抄寫的本子讓我看字識字。等到我能自己看書時,父親才慢慢解釋每條警句的含義。他說:“早起三朝當一工”就是比喻別人一年只有365天時間工作、生活和學習。而你三天就多出一天收獲,有400多天的成績。一生累計起來成績就會大很多。一定要一生堅持,不能半途而廢。堅持就是成績,就是勝利?!?/p>
為了讓我們養(yǎng)成早起的習慣,父親用廢鐵皮筒裝了舊鎖片和不用的鑰匙、洋釘,每天天未亮就起來在我們的床邊用勁搖出刺耳的聲音。最初是我有點嫌煩,賭氣起床。后來真的養(yǎng)成習慣,父親還沒有走到我們睡床前,我已經(jīng)起身一咕嚕下床了。這個習慣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令我們?nèi)沂找媪艘惠呑?。比如年輕時,我是既工作又操持家務。帶著兩個兒子除一日三餐外,遇疾病和學校開會之類的事都得我參加。我丈夫湯曉丹長年累月奔波在外景地或下生活,用今天的話形容我就是“留守女人”。全靠我早起多做事,家里三個不做事的男人靠我一個人“當保姆”熬過來。這都是父教“早起三朝當一工”的收獲。
至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更是天天身體力行,勤儉持家,勤儉過日子。有了錢不亂花,沒有錢不亂想。扎扎實實過清貧日子,照樣心情舒暢。我1989年去過一次澳大利亞,那時孫子穿的長褲嫌短了,本來讓我?guī)Щ貋硭腿说?。我看質(zhì)料好,做工精,樣式輕便,就留著自己穿。而今整整22年過去了,我還穿著孫子準備送人的長褲。我覺得特別舒適。過日子嘛,不破不臟、干凈大方就行了。誰會管你穿的是哪個不要的?,F(xiàn)在我因為退休得早沒有職稱,月薪基數(shù)是1952年評級時定的,所以現(xiàn)在退休卡上養(yǎng)老金只有1046元。不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于是我省吃儉用過日子,還好電費開支是早上六點前半價。我起得早。六點前總是把一天要喝的開水、飯菜和洗澡水燒好了。每月電費賬單上有半價數(shù)目時,我就知道早起節(jié)省了多少錢。總之少付出相當于多收入,這不但讓我填補了心態(tài)不平的責怨,也快活了每一天。
朋友們都說我這86歲的人了,還能輕輕松松一個人獨來獨往很不容易。其實我也有驚恐和不安的時候。比如有一次我走在大馬路人行道上,根本沒有碰著什么,也沒有人碰過我,突然倒在地上就不能動了。但是我神志清楚,看著走過我的人大都裝著沒有看見時,我也不響。我想到媒體宣傳有個好心人扶起了別人反被誣是撞了人要賠償。人家當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在地上躺了不少時間,才有三個男青年把我扶送到對面馬路車站椅子坐下。我的右手臂根本不能動,好不容易別人幫我打了手機找了歐陽送我去醫(yī)院。我想到當年在五七干校拉練時,上影副廠長齊聞韶從雙架床下地時不慎摔下,當時就不能動,軍宣隊還用腳踢他,罵他裝孫等,他不也照樣熬過來了。我好歹是自己摔的,沒遭腳踢辱罵。有負面教訓開導,我獨自在家三個月照樣挺過來了?,F(xiàn)在恢復得很好。這叫自立自強自信自健康。每一次經(jīng)歷磨難,就是遭受一次嚴格的歷練,對我的人性完善都起到了給力助推的作用。
在紀念著名導演鄭君里100周年誕辰會上,表演藝術家王丹鳳的丈夫柳和清與我鄰座。我們是同在一個“牛棚”的牛友,共同受過不白之冤,吃過無處申辯的苦,互相同情,互相理解,也相互講述從心窩里掏出的真言。雖然近30年不曾碰過面了,但是他還能大聲對我說:“你還在寫影人影事啊,你剛寫的時候,許多人背后都認為你寫的那點東西算不得什么,我們曉得的才多哩?!蔽倚恼f“可惜你們沒有敢說敢寫啊”……是的,就是父親的教導令我勤于筆耕,使那些被許多知情者認為不足掛齒的芝麻小事化作文字,令我得到了數(shù)不清的真情回報。比如2002年著名大導演史東山的家鄉(xiāng)海寧舉辦活動時,就特別邀請我參加。原來東老的家屬看見我寫的短文后,便到處打聽讓我參加。還有一個例子是著名已故攝影師朱今明的夫人趙媛看見湯曉丹發(fā)表的日記中記錄了朱今明用自行車馱著湯曉丹為《南征北戰(zhàn)》找外景時,農(nóng)村小土公路高低不平令其經(jīng)常跌得青一塊紫一塊的細節(jié),她又感動又心疼。這些細微的生活場景,展示了他們在為新中國的電影攝制全力付出的一幕。我想只要不癡呆我會不停寫下去。這是對促進文明新風有益的,我也樂于長為。
當然,我的所作所為背后都有一個實力堅挺的支撐架,就是我的好丈夫湯曉丹。如果沒有他的力挺和把舵,我想很難繼續(xù)近30年的筆耕不停。還有就是原文匯報的副主編史中興先生和文匯電影時報羅君女士,是他們的點撥支撐,才令我有信心和勇氣一直向前。同行們很欣賞我的全家共同奮斗的精神。
圖為湯曉丹(中)與兩個兒子湯沐黎(右)、湯沐海(左)
湯曉丹夫婦不但攜手在銀幕上留下了不少優(yōu)秀作品,同時也在言傳身教中將一對兒子培育成了藝術家。
我有一個觀點:吃到家了是美食家;玩到頭就屬旅游家,行行出狀元。反正我跟著兒子的成長進步轉(zhuǎn)。他們興趣廣泛,愛打乒乓球時,我為他們添置了球拍、球網(wǎng)和如何打好乒乓球的書籍;他們愛繪畫愛音樂時,我急忙為他們購買了相關的學習資料。反正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舊觀點叫“書中自有黃金屋”,也就是父親教我背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反正有學問總是好事。
以我的大兒子湯沐黎為例,十年動亂開始,適逢66屆重點中學高中畢業(yè)。升學成了泡影。他被分配到牛奶公司牧場勞動,每天8000斤飼料搬進搬出,扛上扛下。于是他便想設計個流水作業(yè)進行改進,結(jié)果被曲解為“偷懶”、“抗拒改造”……當時他想跳出苦海的唯一途徑就繼續(xù)抓緊時間學習。他在舊書攤上買了一本王力著的《詩詞格律》,只要有空隙,就會聚精會神細讀鉆研,而后用他自己琢磨出的近體新韻作日記——
《十五自省》:意在丹青畫忘歸,頑心少染世間灰。撲蝶夏野摧紅綠,捕蟹秋田剖瘦肥。時似箭,歲入如騅,箭飛騅去莫能回。無心順雨積池水,有意隨云放電雷。
《文革自敘》:本心詩畫中,驚老少年容。“武斗”烽煙密,“文革”戰(zhàn)鼓隆。家劫誠可忍,國禍斷難從。無意萬人上,蓄才學臥龍。
大兒子湯沐黎自信“自學能成才”、“無師能自通”,終于在“讀書無用”的惡劣環(huán)境中,日積月累創(chuàng)作了185首詩作。2003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匯編出冊,書名《湯沐黎詩詞畫選——近體新韻185首》。記得新書簽售中,著名詩人白樺就欣喜地說,用白話寫成的這些近體新韻詩詞前無古人,是不是后無來者就說不準了。因為湯沐黎本人還在繼續(xù)自學努力,比他更相信自學成才的人不斷涌現(xiàn)。今天社會給有志者的條件日新月異,連我這個已過86歲的老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就在眼前,更何況是精力充沛的后生們。
沐黎在不準脫產(chǎn)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中,奮發(fā)圖強,畫出了油畫《針刺麻醉》,代表上海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并受到了高度評價,油畫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然后他又在業(yè)余時間畫出了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勞動和牧場勞動的油畫,上了《人民畫報》的專版。在勞動之余勤于作畫,同時把英語也自學復習起來,都因堅信日后總有作為的機會。凡此種種可謂不間斷與“讀書無用論”作針鋒相對的孤軍斗爭。真的熬到“四人幫”被粉碎,新局面給了他機遇,他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隨后又參加了公派留學生出國考試,以文化部所送考生中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到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深造,并融入西方文化上流社會,被稱為中國的新現(xiàn)實主義畫家。他畫了許多著名人物肖像被永久陳列。尤其是為加拿大前任總理阿博特作的巨幅油畫,被陳列在加拿大渥太華議會大廳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湯沐黎十分高興地對我說:畫的下方寫上了中、英文的作者名字,讓看過畫的人都能意識到藝術無國界,中加人民友誼長青。中國畫家能為全球藝術愛好者服務,都是以往勤奮自學、積累技藝的成果。
201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沐黎畫了巨幅油畫《武昌起義——革命黨軍會師中和門》;為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湯沐黎起早摸黑動筆完成了《粟裕大將》和《周小燕教授》兩幅巨型油畫分別展出,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好評。父親102歲高齡無力拍攝影片,兒子繼父志以畫代獻禮,這是好傳統(tǒng)好家風。
我的小兒子湯沐海出生在新上海,自幼愛聽我家附近單位播出的“解放軍的天是明朗的天……”經(jīng)常聽得入神。其實那時歌詞里的內(nèi)容他還聽不懂,但音樂的旋律卻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音樂的種子。盡管他在成長過程中,多次遭遇阻力,但是熱愛音樂的心,卻引領著他勇往直前。
小學三年級時,我?guī)麍竺タ忌虾R魳穼W院附小,由于我的無知,沒有找專家事先點撥,僅三言兩語他就被淘汰了。也好,上完了正規(guī)學課再找機會也不難,所以我們母子都沒有因此背上包袱,我讓他自由發(fā)展。當他在重點中學五十一初中畢業(yè)時,因全班成績第一獲得直升高中的機會。暑期校歌詠隊活動碰上越劇院改革女扮男裝招考人員到五十一中尋找優(yōu)秀苗子,沐海被看中,當場與校方?jīng)Q定讓沐海放棄學業(yè)到劇院報到學唱越劇。我下班回家知道沐海前途突然巨變,急忙快動作燒好晚飯讓父子三人先吃,我則奔到學校門房間打聽到朱家澤校長家的地址,以家長的名義提出意見。朱校長通情達理,答應說服越劇院放棄湯沐海。不過,校長說,湯沐海直升高中的名額已經(jīng)被第二名補上了。我心想,只要能繼續(xù)讀完高中考大學,哪個學校都一樣。點頭同意由朱校長推薦去五十九中學讀高中。當時重點中學只要讀兩年,而非重點中學要念三年。我想多讀一年基礎扎實點也好,馬上表態(tài)接受安排,朱校長也很滿意。不曾想到,湯沐海到五十九中只念了一學期,就被新疆軍區(qū)文工團團長孟祥增動員參軍離開了上海。與沐海同去的上海學生有20多位,都是重點培養(yǎng)的文藝人才。沐海非常高興,可惜好景不長,僅僅三四個月十年動亂就開始了。部隊貼滿了大字報狠批《紅日》,沐??吹礁赣H的名字上打著大黑叉,心疼萬分,很不理解,也無力承受這樣突然降臨的殘酷打擊。還不滿16歲的小解放軍戰(zhàn)士,有了自己的比較成熟的思考,他沒有跟著其他戰(zhàn)友外出打砸搶,也沒有消極游蕩,而是抓緊自學各種樂器的彈奏,積累音樂知識。雖然當時看不到學音樂的曙光,但是他心中依然有自己最喜愛的音樂。有美的旋律引導他前進??梢哉f是冒險,也可以稱之為有自信心。有志者事竟成。沐海勤學苦練感動了朝鮮族的老戰(zhàn)士們,他們不但把樂器借給沐海練習,還言傳身教幫助他盡快掌握樂器的不同功能和聲音的極限發(fā)揮再現(xiàn)音樂。在部隊四年,沐海學到了真本領,為日后進入指揮專業(yè)夯實了基礎。所以排練時他會點撥演奏員的彈奏技巧,發(fā)出他所需要的理想聲音,每場音樂會的質(zhì)量自然有所提高,有他的個性展現(xiàn)。
湯沐海的最大智慧是他在鉆研樂器功能的同時,特別安排時間閱讀音樂書籍和學外語。他處在低谷時,無論是上海音樂學院招考工農(nóng)兵學員或者出國留學生考試,他都第一個報名、認真對待,并以優(yōu)異成績被錄取。尤其到了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大師班深造時,恰逢卡拉揚基金會舉辦的“世界青年指揮比賽”,沐海將自己和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的青年音樂愛好者作了全方位的對比自評后,大膽報名參賽。沐海施展的音樂才華深得卡拉揚賞識并破例收為關門弟子,不但被安排到柏林愛樂樂團工作、跟著他學習,還出面與中國外交部商量在其大師班畢業(yè)后,不急于回國,再跟他學習兩年把基礎打扎實。鑒于人才難得,文化部專為湯沐海制定了來去自由的靈活模式。從1982年開始,湯沐海開始躋身世界指揮樂壇,執(zhí)棒世界級大樂團的高難度音樂會。湯沐海由此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指揮技藝也有了很大的飛躍。與此同時,湯沐海經(jīng)?;貒笓]音樂會,他把國外學到的先進技藝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國內(nèi)樂壇的藝術家們。他一直主張走出去,引進來,加強交流,為中國音樂的發(fā)展推波助瀾。無疑這些都是秉承了湯氏的家風,湯氏父子都全心全意為國家的富強和文明建設嘔心瀝血貢獻了全部的精力。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