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袁兆衛(wèi)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武漢 430079)
多模turbo碼是turbo碼的一種,它們是通過改變編碼結(jié)構(gòu)而在單個比特迭代期間獲得多個外信息的值,從而提高編碼效率,雙模turbo碼為多模turbo碼中最簡單的一種。雙模turbo碼的基本思想是增大傳統(tǒng)turbo碼的編碼隨機性,使得碼的重量譜分布接近于隨機碼的二項式重量分布[1]。下面我們從雙模turbo碼的編譯碼原理來討論其在光無線通信系統(tǒng)[2~5]中的應(yīng)用。
圖1為雙模turbo碼的編碼器框圖,它主要由RSC編碼器和兩個隨機交織器組成,三個RSC的結(jié)構(gòu)通常相同[7]。和傳統(tǒng)的turbo碼相比,雙模turbo碼主要是增加了一個系統(tǒng)卷積編碼器和一個交織器[8]。從圖中可以看出,每一個長的信息序列a首先被分為三個長度相等的信息段a1、a2、a3,對于三個信息段的兩兩組合,共有=3種,即(a1,a2)、(a1,a3)、(a2,a3)。這三個信息段的兩兩組合分別被三個RSC編碼器編碼,其中后兩個信息段在組合編碼之前經(jīng)過了不同的交織器交織。三個不同的信息段組合經(jīng)過三個編碼器的編碼之后,產(chǎn)生了對應(yīng)的三個不同校驗序列,分別計為P1,3,P2,3,P1,2。信 息 序 列a和 新 產(chǎn) 生 的 三 個 校驗序列組成了新的序列(a,P1,3,P2,3,P1,2),作為雙模turbo碼的全部傳輸序列。
圖1 雙模turbo碼的編碼器結(jié)構(gòu)
如圖1中的編碼器結(jié)構(gòu),若三個RSC編碼器的結(jié)構(gòu)相同,且其碼率為1/2,則整個雙模turbo碼的碼率為1/3。如果要提高編碼器的碼率,除可以選用高碼率的分量碼外,還可以在校驗序列后加上刪余(puncturing)矩陣,從校驗序列中周期性的刪除一些校驗位,然后再與信息序列a復(fù)用在一起[9]。
由于信息序列a被等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被不同的RSC編碼器兩次交織編碼,這也是雙模turbo碼的名字得來的原因,多次的交織編碼導(dǎo)致了信息序列最大限度地被打散,從而增加了信息序列的隨機性,提高了雙模turbo碼的編碼效率。
根據(jù)雙模turbo碼的編碼器結(jié)構(gòu),每一個信息段都被編碼兩次,則在譯碼器端每一個信息段對應(yīng)于兩個對數(shù)似然比估計值,所以其譯碼結(jié)構(gòu)也必然不同于傳統(tǒng)的turbo碼譯碼器,而必須做出修改。
圖2為雙模turbo碼的一次迭代譯碼過程[10]。從圖中可以看出,每一個MAP譯碼器分別和其它兩個譯碼器交換譯碼得到的外信息值,而傳統(tǒng)的turbo碼譯碼器僅僅是兩個譯碼器之間交換信息比特的外信息值。在前1/2次迭代過程,三個獨立的MAP譯碼器分別并行處理接收的三個信息段序列((a1,a2),P1,2),(π1,(a1,a3),P1,3),(π2,(a2,a3),P2,3)得到三個信息段組合的外信息值,經(jīng)過解復(fù)用后,MAP1譯碼器得到關(guān)于a1、a2的外信息值,MAP2得到關(guān)于a1、a3的外信息值,MAP3得到關(guān)于a2、a3的外信息值;接著MAP1和MAP2交換a1部分的外信息值,MAP1和MAP3交換a2部分的外信息值,MAP2和MAP3交換a3部分的外信息值。在后1/2迭代過程,MAP1、MAP2和MAP3以前1/2次迭代過程的傳遞值作為譯碼的外信息值,重新進行譯碼,得到新的外信息值,從而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迭代譯碼過程[11]。一次迭代過程得到的外信息值送入下一次迭代過程,直到達到設(shè)定的迭代次數(shù)為止。
圖2 雙模turbo碼的一次迭代譯碼過程
圖3 迭代中軟信息的交換過程
圖3為整個迭代中軟信息的交換過程。在譯碼器的最后,由于每一個信息段的似然比值都有兩個值,我們選擇其中較大的作為最后譯碼的每一比特的似然比值,從而完成信息序列a的譯碼。
上式中的第一項是前一個譯碼器為第二個譯碼器提供的關(guān)于xsk的先驗值,第二項是信道參數(shù)值,第三項代表的是送給后續(xù)譯碼器的外部信息。從上面的雙模turbo碼編譯碼原理可以看出,雙模turbo碼和普通turbo碼的區(qū)別只是在于每一個信息段的編譯碼的次數(shù)不同,因此雙模碼的譯碼算法也可以使用普通的MAP算法。
為了分析雙模turbo碼的光無線通信系統(tǒng)特性,我們必須知道信道的參數(shù)值,即大氣信道的信噪比。我們根據(jù)Hufnagel給出了一種近似大氣信道模型[12],可以近似計算大氣信道的信噪比。利用此結(jié)論,我們運用matlab中的通信模塊來仿真基于雙模turbo碼和普通turbo碼的光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誤碼率性能。
圖4 兩種不同編碼的系統(tǒng)誤碼率特性分析
圖4給出了基于雙模turbo碼和普通turbo碼的自由空間光通信系統(tǒng)的誤碼率和大氣信道信噪比的關(guān)系。系統(tǒng)所用雙模turbo碼采用的RSC分量碼多項式均為g=(7,5),交織器均采用偽隨機交織器,交織深度為500bit,迭代次數(shù)為6,普通turbo碼的碼率為1/3。從圖4中可以看出,對于光無線通信系統(tǒng),在相同的信道信噪比條件下,雙模turbo碼的系統(tǒng)誤碼率比普通turbo碼的誤碼率低。例如在信道信噪比為3dB時,采用雙模turbo碼的系統(tǒng)誤碼率為9.6E-02,采用普通turbo碼的系統(tǒng)誤碼率為8.3E-02;信道信噪比為8dB時,雙模turbo碼的系統(tǒng)誤碼率為9.0E-05,普通turbo碼的系統(tǒng)誤碼率為4.7E-04。如果光無線通信系統(tǒng)要求一定的系統(tǒng)誤碼率,從圖4中可以看出采用雙模turbo的系統(tǒng)所要求的信道信噪比比普通turbo的信道信噪比低。例如,若系統(tǒng)誤碼率要求為1.0E-03,則采用雙模turbo碼的系統(tǒng)要求的信噪比為5dB,采用普通turbo碼的系統(tǒng)要求的信噪比為8dB;若系統(tǒng)誤碼率要求為1.0E-06,雙模turbo碼的系統(tǒng)的信噪比為8dB,普通turbo碼的系統(tǒng)的信噪比為9.05dB。從圖中看出,在一定的誤碼率下,在信噪比低于6dB時,雙模turbo碼所要求的系統(tǒng)信道信噪比比普通turbo碼的要求低3dB左右;在信噪比高于6dB時,雙模turbo要求的信噪比比普通turbo碼的要求低1dB左右。而對于一個實用的通信系統(tǒng),只有當系統(tǒng)的誤碼率低于1.0E-05時,系統(tǒng)才具有實用價值,此時對應(yīng)的雙模turbo碼的信道信噪比為7dB。因此,對于實用的光無線通信系統(tǒng),要求系統(tǒng)誤碼率低于1.0E-05,此時采用雙模turbo碼的系統(tǒng)比普通turbo碼系統(tǒng)所要求的信道信噪比低約1dB。
由以上分析可知,對于基于雙模turbo碼和普通turbo碼的光無線通信系統(tǒng),在相同的信道信噪比條件下,采用雙模turbo碼的光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誤碼率比普通turbo碼的誤碼率低,因此基于雙模turbo碼的系統(tǒng)能很好地降低誤碼率,提高系統(tǒng)的通信性能。
[1]C.Tanriover,B.Honary,Jun Xu et al.Improving turbo code error performance by multifold coding[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2002,6(5):193-195.
[2]韋樂平.下一代電信網(wǎng)的特點、結(jié)構(gòu)和演進[J].電信科學(xué),2000,1:7-11.
[3]鄔賀銓.寬帶化—接入網(wǎng)技術(shù)的發(fā)展趨勢[J].電信科學(xué),2000,4:29-32.
[4]David J.T.Heatley,David R.Wisely,Ian Neild,et al.Optical wirelss:The Story So Far[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8,12:72-82.
[5]鄒自立.悄然復(fù)興的激光大氣通信技術(shù)[J].光通信技術(shù),1997,21(3):167-170.
[6]詹偉,李琳.無線傳感器網(wǎng)絡(luò)信道編碼技術(shù)研究[J].計算機與數(shù)字工程,2009,37(7).
[7]Jun Chen,Dexiu Huang,Xiuhua Yuan.Performance Analysis of Optical Wireless.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wofold Turbo Code[C]//Proc.of SPIE,2005,6021:768-776.
[8]Weiliang Xie,Junxiong Tang.Analysis on characterizations of atmospheric optical.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urbo code[J]//Chinese J.Laser,2003,30(9):835-838.
[9]C.Tanriover,J.Xu,S.Lin et al.Multifold turbo codes[C]//IEEE ISIT2001,Washington,DC,2001,7:145-152.
[10]Jun Chen,Dexiu Huang,Xiuhua Yuan.Analysis of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a novel turbo code[J]//Opt Eng,2006,45(12):125006-1~125006-4.
[11]P.Li.Turbo-SPC codes[J]//IEEE Trans.Commun,2001,49(5):754-759.
[12]K.S.Shaik.Atmospheric propagation effect relevant to optical communication[R]//TDA Progress Report,1988: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