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秋霖
前不久,與幾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主題是房價,其中涉及了與房價相關的許多問題。以下是這次聊天的主要內容,“友”代表朋友,“易”代表本人。聊天是從目前人們普遍關心的房價是否會跌這個話題開始的。
友:現在大家都很關心房價會不會大跌。
易:不會大跌。短期會出現小幅下跌,但意義不大,比如跌3%~5%,過段時間,比如兩三個月后又上來了。這樣的下跌對于目前的高房價而言意義不大。
友:為什么不會大跌?
易:根本原因是需求大于供給。
友:2011年中央政府要求各地大量建保障房,也許房價2012年就會大跌。
易:不要指望保障房會導致房價大跌。一是因為保障房數量有限,與商品房加起來也難以滿足目前的市場需求;二是因為保障房價格便宜,許多人就會動用權力、關系去占有,使本來就供不應求的保障房更加稀缺。最后大量的人還是不得不去買商品房。
友:既然供不應求,政府就應該增加保障房供應。
易:是的。但是地方政府其實是不愿意建保障房的,因為不僅無利可圖,而且還要往里賠錢。
友:政府是在做買賣嗎?
易:實質是一樣的。地方政府搞征地、拆遷,然后賣地,這一征一賣就有很大一筆凈收入。與其他商品交易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可以強制拆遷,有強買的權力,且價格由地方政府說了算。
友:為了降低房價,地方政府做些虧本買賣也是值得的,畢竟是有利于當地老百姓的。
易:很難。因為這10多年來,各地政府靠賣地、征收房地產交易稅,使財政收入維持了高速增長,有的城市這部分收入占財政收入的50%以上。現在你要它放棄或大幅減少這部分收入,結果是財政收入不增反降,它如何向上級交代?
友:那就應該降低財政收入增長指標,不要給地方政府太大的壓力。
易:談何容易。十幾年了,中國的財政收入一直在高速增長,這成為政府最重要的政績之一。財政收入多了,許多事情也就好辦了。增速一旦降下來,或者不增反降,許多事情都辦不了。政府也像我們個人,辦每一件事都是要花錢的,由窮到富易,由富到窮難。所以,即使上級給它降指標,地方政府也不會降。做所有的事都要靠財政收入,而賣地、征房地產交易稅,就是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友:剛才說到保障房中的以權謀私,有人說因為存在以權謀私,所以不應該建保障房,這其實也是錯誤的,畢竟以權謀私的部分不占多數。
易:不一定。有些地方可能占少數,有的地方可能占比不小,尤其在一些小城市,“山高皇帝遠”,官員不按規(guī)矩辦事,加上官員多,保障房少,這些官員一旦看上了,可能很大一部分就被占有了。
友:沒有法律保障,保障房難保。
易:確實如此。有了法律也不一定就有保障。中國的許多事情之所以難辦,分析到最后都是一個原因:法律制度不起作用。相對于經濟體系,還有其他體系比如醫(yī)療體系、教育體系來說,法律體系是它們的外生條件,也就是說,法律是否起作用不是經濟體系、醫(yī)療體系、教育體系中的人可以決定的。而外生條件又是解決經濟、醫(yī)療、教育等體系中的內生問題的必要條件,在外生的法律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的情況下,經濟等內生問題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這種外生、內生的關系是分析所有社會現象的方法。
友:有些人還沒有意識到這種關系。
易:關鍵是管理部門的人必須知道這一點,否則就會出錯,就會好心辦了壞事,保障房就是如此。許多人總是說國外、香港的保障房很成功,所以我們也應該搞。但是他們沒看到,中國的外生條件不一樣,也就是法律制度起作用的程度有限,結果是應該保障的人沒有得到保障,不該保障的人反而得到了保障,這就是好心辦了壞事。中國的股市搞不好,也與外生條件不具備有關。
友:但是,法治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
易:比房價問題還難解決,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是,也不是說一定要等到法律問題解決了再來解決房價問題。剛才說了,是因為保障房便宜,官員或與官員有關系的人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去占有。如果放棄保障房,就不存在以權謀私的問題了,尤其在那些保障房被有權人占有的比例較高的地方,更應該放棄保障房建設。
友:那怎么解決那些地方低收入老百姓的住房問題?
易:政府可以不建保障房,但是應該大量出讓、拍賣土地,供開發(fā)商建大量的商品房,使商品房供應量至少應該等于或略多于市場需求,到時候房價自然會降下來。這樣,地方政府不僅可以獲得土地出讓收入,有利可圖,又避免了以權謀私的問題。當然,大量出讓土地會使土地價格比過去大幅下降,政府從單位土地面積中獲得的收入會比過去低,但是,比建保障房來說要劃算得多,因為建保障房政府不僅無利可圖,甚至還得倒貼錢。比如建廉租房,廉租房建好后以很低的租金租出去,到房子報廢時也收不回成本。
友:大量出讓土地的話,會與相關政策不符。不是說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不能突破嗎?
易:想降低房價,又不想增加土地供應,房子建到哪里去?建高些是可以增加供應量,但畢竟高度也是有限的。其實,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沒有必要死守。當時劃這根紅線是為了保證糧食供應,可是,中國這30年來一直不缺糧,總人口在增加,糧食總需求卻在減少,因為人均消費減少了。所以,對這個問題應該動態(tài)地看?,F在很多地方土地撂荒,沒人耕種,又不讓用來建房子。一面是房子太稀缺,一面是土地在浪費。
友:即使大量增加土地供應,但是開發(fā)商不一定馬上建成房子,而是囤著,等房價上漲了再說。囤房囤地是開發(fā)商獲取暴利的慣用伎倆。
易:這個責任不在開發(fā)商,而在政府。其實,早有規(guī)定,土地出讓后,一定時間內比如一年之內必須開工。但是,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并未嚴格執(zhí)行。至于原因,不排除相關部門默許開發(fā)商這樣做。政府還可以增加規(guī)定:土地出讓后兩年或三年之內必須完成建房并全部銷售,否則政府可以收回。但是,有了規(guī)定一定要嚴格執(zhí)行,不能形同虛設。
友:這又回到前面說的“法治問題”了。
易:是的。但是,市場其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法律不健全的缺陷,就是通過市場競爭。如果政府每年持續(xù)地保證大量增加土地供應量,并且使供應量至少能滿足市場需求或略多于市場需求,則開發(fā)商囤地囤房數年的后果是賣不出去,或被迫降價,開發(fā)商意識到這一點后就不敢囤地囤房了,因為手中有地有房的開發(fā)商不止你一家,在供過于求時你就會與其他開發(fā)商形成競爭關系。
友:許多人罵開發(fā)商,說他們獲得了暴利,是房價上漲的罪魁禍首。
易:這一兩年罵得少了,以前幾乎所有人都將高房價歸咎于開發(fā)商,這是沒道理的。開發(fā)商只要合法合規(guī)地建房賣房,他將房價定多高都沒錯,更沒罪。你嫌高了可以不買,大家都嫌高可以都不買,房價就一定會降下來。開發(fā)商之所以定高價,是因為有人買得起,有人愿意買。
友:許多人認為投資商是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如果是的話,針對他們設立房產稅,讓他們每年交稅,這樣他們就不會買那么多房了。這樣不是可以降低房價嗎?
易:投資商并不是房價上漲的最終原因,自住需求才是。過去人們總是將房價上漲歸咎于開發(fā)商,后來將原因不僅歸咎于開發(fā)商,還歸咎于投機商即投資商,因為投資商只買不住,增加了需求,導致房價上漲。我一直不同意這種觀點。我認為,地方政府是最主要的原因,開發(fā)商、投資商只是次要原因。因為在中國,土地是地方政府掌握的,政府有權決定是否增加土地供應。住房需求增加,土地量不增加或者趕不上需求的增加,房價必然上漲。嚴格地說,開發(fā)商、投資商只是在短期內看會成為房價上漲的原因,從長期看,并不是根本原因。投資商買房,比如買兩套、三套或更多套,雖然自己不住,但是多數甚至全部會用來出租,等到價格上漲了他可能賣出去。出租的話就滿足了租房人的需求,使想租房的人有房可租,否則這些人只能去買房,所以,投資商買來供出租的房屋并沒有額外增加市場的需求。當然,也有一些房沒有出租,但比例不大,尤其在大城市比例很小。這部分房屋空著,等到房價上漲到他滿意的程度,比如過了三年,才會賣出去。三年前他買房時增加了市場需求,是房價上漲的因素,但還要看他賣房時對市場供應量的影響。將三年期完整地看,則有沒有投資商均不會對市場供求關系有實質性影響,對房價也就沒有實質影響。所以,政府如果針對投資商開征房產稅,即使會導致他們不再投資購房或減少投資購房,從長期看其實對房價不會有實質性影響。
而且,即使短期有影響,也不會像想象的那么大,因為投資購房的比例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高。至于有多大比例,政府也拿不出數據。我倒是專門去中介市場調查過,時間在2010年4月,即北京市限制外地人購房之前。我問了5個中介門市部,我的問題是:一、到你們這里買房的人,有多大比例是用來自住,多大比例是用來投資?二、投資買房的人,買了房后出租的比例有多大?這5個中介的回答差不多,自住的比例是70%~80%;投資的比例是20%~30%,買房后用于出租的比例超過一半。也就是說,賣出去的100套房,有20~30套是投資商買的,這20~30套中有10套左右是空著的,其余都出租了。當然,投資商也不會永遠讓房子閑置,早晚要賣出去。這個數據不一定能代表市場的整體情況,但是可以作為參考。
限制投資購房還會有一個副作用。如果政府針對投資商出臺房產稅,可供出租的房子的數量增加得更慢了,投資商必然會提高租金,租房人的負擔就會增加。
友:中國的房價是不是不可能大跌了?
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均價小幅下降,比如下降5%~10%是可能的,但是30%、50%以上的下跌不可能。下降50%的話,北京的均價就是1萬元左右,這不可能。但是,有兩種情況會導致中國的房價出現30%以上的大跌:一是中國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大量企業(yè)倒閉,失業(yè)率大幅上升,各種需求大幅下降,那時候人們首先關心的不是買房而是吃飯,住房需求就會大降,房價也就會大跌。二是各地政府大量增加土地供應,比如每年增加50%甚至每年成倍增加,連續(xù)三年以上,同時要求拿到土地的開發(fā)商在限定時間內開建、封頂、銷售完,還要限制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購房數量,這樣必然會導致供給大于需求,使房價大幅下跌。但是,出現這兩種情況的可能性都太小,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