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麗,蔡 媛,江 奎,車瀟良,鄭 甦
(1.寶雞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陜西 寶雞 721008;2.寶雞市中心醫(yī)院肝膽胰脾外科,陜西 寶雞 721008)
乳腺癌是一種激素相關性腫瘤,國內(nèi)研究[1]顯示近年來發(fā)病率明顯上升。有關腫瘤病理特征如組織學分級、淋巴結轉移等與激素受體的關聯(lián)及對治療、預后的評估,相關的研究結論不一。作者就此目的開展臨床分析,探究其內(nèi)在聯(lián)系,為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寶雞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確診的女性乳腺癌120例,年齡24~81歲,中位年齡52歲;腫瘤發(fā)病部位:左側68例(56.7%),右側 51 例(42.5%),雙側 1 例(0.8%)。所有病例均參照文獻[2]的乳腺癌規(guī)范取材法進行,并對腫瘤組織行ER、PR檢測。臨床病理特點詳見表1。
1.2 主要試劑 鼠抗人ER單抗、PR單抗,DAB顯色試劑盒均購自福建MAXin-Bio公司。
1.3 免疫組化染色過程 全部病例標本經(jīng)體積分數(shù)10%中性甲醛固定,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分別用于常規(guī)HE染色及ER、PR的檢測。組織經(jīng)二甲苯脫蠟,梯度酒精至水化,pH 6.0檸檬酸緩沖液進行高溫高壓抗原修復,滴加相應一抗,室溫下孵育1 h,PBS沖洗,加生物素標記的二抗,37℃ 30 min,PBS沖洗,DAB染色,蘇木素復染,脫水,透明,封片。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用試劑盒已知陽性片作為陽性對照。觀察每例乳腺癌常規(guī)HE切片,根據(jù)WHO的分類標準[3]進行病理分型及組織學分級。
1.4 免疫組化結果判定標準 所有的免疫組化染色切片均采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并由2位高年資病理科醫(yī)生復閱片。ER、PR蛋白的表達以細胞核內(nèi)出現(xiàn)棕黃色顆粒為陽性,采用半定量法,分為陰性(-)和陽性(+~+++)4個級別,≥10%的細胞核染色為陽性,否則為陰性。(+)為腫瘤細胞染色呈較弱的淡黃色,陽性細胞數(shù)10% ~<25%;(++)為染色呈黃或深黃色,陽性細胞數(shù)為≥25% ~<75%;(+++)為染色呈棕黃色,陽性細胞數(shù)≥75%。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各組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 α =0.05。
2.1 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點 120例乳腺癌患者中,89.2%發(fā)生在2個年齡段,即31~50歲及51~70歲,此2個年齡段的發(fā)病率相當;浸潤性導管癌最多,占76.3%;45.8%患者確診時已有淋巴結轉移;Ⅰ級浸潤性導管癌占8.5%,Ⅱ~Ⅲ級占91.5%;ER、PR陰性表達率分別為47.5%、59.2%。見表1。
2.2 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與ER、PR表達的關系 浸潤性導管癌ER、PR的陽性表達率高于非浸潤性導管癌(58.5%vs 30.8%;47.9%vs 15.4%),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2.3 組織學分級與脈管內(nèi)瘤栓、淋巴結轉移的關系組織學分級與淋巴結轉移有關(P<0.05)。見表3。
表1 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
已有的觀點認為ER、PR陽性的乳腺癌預后較好。本組120例乳腺癌患者中ER陽性表達率為52.5%,PR陽性表達率40.8%。Lal等[4]對3655例乳腺癌患者的研究顯示ER、PR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73.7%、48.6%。另一項對1362例病例的研究[5]顯示ER、PR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81.1%、64.2%。相對國外大樣本病例研究結果,本組ER陽性表達率相對低,原因可能與樣本病例數(shù)較少有關。本組有近半數(shù)的患者ER、PR陰性表達,陰性表達率為分別為47.5%、59.2%,按傳統(tǒng)的觀點這部分患者預后不佳。有研究[6]顯示ER陰性患者的5 a無病生存率及總生存率均低于陽性患者。但ER陰性患者如果行新輔助化療、化療后達到病理完全緩解的比例明顯高于ER陽性患者,而達到病理完全緩解者,無論ER表達狀態(tài)如何,其5 a無病生存率及總生存率均相當。而ER陽性患者化療后無論是否達到病理完全緩解其總體預后相當。因此,對于ER陰性乳腺癌,選擇行新輔助化療會改善其總體的預后,而且化療后的反應情況非常重要,能提供很好的預后信息并指導后續(xù)的治療。Koo等[7]研究了49例乳腺癌患者的分子特征與多種化療藥(包括5-氟尿嘧啶、阿霉素、表柔比星、紫杉醇等)的單個藥物療效的相關性,結果顯示ER、PR陰性乳腺癌較陽性患者運用以上化療藥后細胞死亡率更高,其中ER陰性患者對阿霉素化療更敏感,而PR陰性患者對所有化療藥均敏感。這些研究提示ER、PR陰性乳腺癌患者選擇適當?shù)闹委煼绞揭餐瑯幽苓_到良好的預后。
本文結果顯示:8例Ⅰ級浸潤性導管癌患者中無一例有淋巴結轉移和脈管內(nèi)瘤栓,而86例Ⅱ~Ⅲ級浸潤性導管癌患者中脈管瘤栓和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34.9%和58.1%,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示組織學分級與淋巴結轉移有關,Ⅱ~Ⅲ級浸潤性導管癌更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Ⅰ級很少有淋巴結轉移。有研究[7]顯示組織學分級Ⅰ、Ⅱ、Ⅲ級者對阿霉素、表柔比星、紫杉醇等的化療反應明顯不同,組織學分級愈高,化療藥物的療效愈佳。因此,盡管高分級乳腺癌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預后不佳,但化療的反應卻好,對于高組織學分級的乳腺癌選擇敏感的化療藥物有可能獲得良好的預后。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ER陰性在Ⅰ級浸潤性導管癌中占12.5%,Ⅱ~Ⅲ級中占44.2%,隨著級別升高,ER陰性的比率呈增高趨勢。Ring等[6]的研究發(fā)現(xiàn)72%的ER陰性乳腺癌組織學分級是Ⅲ級,40%的ER陽性乳腺癌是Ⅲ級,提示ER陰性乳腺癌組織學分級偏高。預后不良因素中ER陰性表達與較高的組織學分級常共同存在。通過本研究盡管很大一部分乳腺癌患者是ER、PR陰性表達,相伴隨的常是高組織學分級的乳腺癌,且更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按傳統(tǒng)觀點預后不良,但新的研究證實這一部分患者對化療更敏感,因此只要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案,既往預后不佳的病例仍有很大可能獲得良好的預后??傊?,乳腺癌病理檢測除需要明確激素受體的表達外,組織學分級的評估也需要精確詳實,在治療方案選擇及預后評估時必須參考這些指標。
表2 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與ER、PR表達的關系例(%)
表3 組織學分級與脈管內(nèi)瘤栓、淋巴結轉移的關系 例(%)
[1]龔西騟,丁華野.乳腺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26.
[2]韋斯特.外科病理取材圖解指南[M].王哲,王瑞安譯.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9:131-139.
[3]塔瓦索利.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M].程虹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3-15.
[4]Lal P,Tan LK,Chen B.Correlation of HER-2 status with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and histologic features in 3,655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s[J].Am J Clin Pathol,2005,123(4):541-546.
[5]Huang HJ,Neven P,Drijkoningen M,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tumour characteristics and HER-2/neu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1362 women with primary operable breast cancer[J].J Clin Pathol,2005,58(6):611 -616.
[6]Ring AE,Smith IE,Ashley S,et al.Oestrogen receptor status,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receiv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J].Br J Cancer,2004,91(12):2012 -2017.
[7]Koo JS,Jung W,Shin E,et al.Impact of grade,hormone receptor,and HER-2 status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on response to specific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by in vitro adenosine triphosphatebased chemotherapy response assay[J].J Korean Med Sci,2009,24(6):115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