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電商叱咤風云的光鮮背后是什么?是虧損。即使是銷售額上漲5倍,仍然無法盈利,可謂賠錢賺吆喝。
有個笑話在電子商務圈里流傳甚廣。老婆問做電商的老公:“你們公司盈利嗎?”老公回答:“我們是電商。”老婆不解:“你們能盈利嗎?”老公重復:“我們是電商。”老婆還堅持:“你們什么時候盈利?”老公有點不耐煩:“不是說了嘛,我們是電商。”
在電商圈里,談盈利是一個掃興且無厘頭的話題??墒牵€必須要談。沒有盈利,又如何能上市?沒有盈利,投資者又如何來分肥?
盡管淘寶網一天的交易量是沃爾瑪的10倍,盡管京東商城每0.24秒就有一個訂單生成,但卻擺脫不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在資本市場的支撐下,電商以巨大的市場投入和銷售額,換取的是市場份額和虧損;為了企業(yè)運營持續(xù)只能繼續(xù)融資燒錢,這種“滾雪球”模式就是當下中國電商發(fā)展的主流模式。據資料顯示,凡客每銷售一件商品其中就將含有10元的廣告營銷費用,相對凡客網站上隨處可見的29元、69元、99元的商品而言,這筆廣告費可謂奢侈。在巨額砸廣告的同時,瘋狂的促銷成為電商成本抬升的另一個因素。“秒殺”、“團購”、“一折起售”、“0元郵購”無處不在,只要你的鼠標點得足夠快,“便宜”就是你的了。
凡克誠品有這樣的定單——售價108元,其成本構成、采買成本71.5元,物流成本14.5元,營銷成本分攤下來是26元,還有其他成本23元,算下來一單虧損27元,這樣的訂單去年有1800萬張,據凡客的陳總透露,2011年凡克的凈虧損為6億。
有人說,電商的模式與當年的房地產有一拼,同樣屬于野蠻式成長,更有人不禁要問,我們需要不需要這樣一種非理性的電子商務?一位電商CEO曾表示:“電商如果想盈利,只要把品類減少、推廣費用降低,就可以了。那樣的話,電商規(guī)模就會縮小,發(fā)展也會慢些?!睂τ谥髁麟娚虂碇v,在單品銷售增長放緩后,增加產品種類,就是企業(yè)前行的主要動力。
縱觀電商2011年的融資表現,中國概念股赴美上市窗口的關閉——2011年8月,土豆網艱難上市,之后再無中國內地企業(yè)在美國上市。這造成的結果是,電商創(chuàng)始人難以通過IPO募資,電商的投資者們難以分肥。新的一年,電商能否找到通往未來的融資之路?
焦慮在彌散,“電商過冬”的說法應運而生。于是有人說,2012年是“見底”年,也是電商企業(yè)倒下最多的一年。難道電商很傻很天真,盡干些急功不近利的事?其實這不能怪他們,大家都想在電商路上取得成功,那只能比拼規(guī)模和銷售額,除了燒錢,沒有別的辦法可行。
今年電商業(yè)績如何只能年底見分曉,不過,對于“流量獲取成本過高”、“營銷成本超過營銷額”的現狀,我看應著眼于中國的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來分析。不能說中國的電商很傻很天真,無序的市場競爭,盲目擴張的心態(tài),不成熟的資本市場,不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等,才是造成電商眼下現狀的根本原因。由此說來,從建立完善、健康、法制的市場經濟體制入手,才能從根本上破解電商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