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軍
(蘭州市城市建設設計院,甘肅蘭州 730030)
近年來,隨著蘭州市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新建、擴建道路規(guī)模越來越大。本文針對在幾種特殊性地層上進行路基處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以探討。
蘭州市高階地(伏龍坪、范家坪、彭家坪等)黃土層厚度達30~40 m,具Ⅲ~Ⅳ級自重濕陷性,濕陷厚度可達20 m以上。近年來,蘭州市新建的市政道路,大多集中在這些區(qū)域。通過對高階地上采用探井采取的九百多件土樣的室內(nèi)試驗,對場地濕陷性進行評價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1。
如何采取合理的路基處理方法呢?對該黃土路基的處理,應考慮道路等級、路堤填高、浸水可能性、濕陷后的危害程度以及經(jīng)濟技術等多方面的因素,其目的在于消除黃土層的部分或全部濕陷性,進而改善黃土層的工程性質(zhì),減輕路基的變形,確保道路安全使用。目前,對濕陷性黃土路基的處理深度見表2。
由于蘭州地區(qū)年降水量僅311.7 mm,且集中在7、8、9三個月,而年蒸發(fā)量達1 446.4 mm,降水量少,蒸發(fā)量大,所以在自然條件下,濕陷性黃土受水浸濕的程度及浸濕的厚度遠小于室內(nèi)試驗條件,發(fā)生濕陷的可能性比理論計算的要小。工程實踐證明,理論計算值同實際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根據(jù)蘭州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針對這些高階地上大厚度高濕陷性黃土場地,在道路建設過程中,路基的處理方法多采用整片換土墊層法,墊層材料采用3:7灰土,換土墊層厚度一般為1.0~1.5 m,通過已建成道路近十年來的運行表明,路基安全穩(wěn)定,道路運行正常。
表1 黃土濕陷量計算結(jié)果統(tǒng)計表
表2 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深度
考慮到整片換土墊層法造價較高的特點,近幾年,蘭州地區(qū)在處理大厚度高濕陷性黃土場地時,沖擊壓實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實踐表明,經(jīng)25 kJ羊角碾沖擊壓實機沖壓40~50遍后,其下1~2m深度內(nèi)已形成連續(xù)、均勻、密實的堅固硬殼層,壓實度0~30 cm達95%以上,30~90 cm達93%以上,90~150 cm達90%以上,完全符合濕陷性黃土地基淺部處理加固的目的。
當然,強夯法、擠密樁法等,都是處理大厚度高濕陷性黃土路基有效的方法,在不同范圍內(nèi)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
總之,對于大厚度高濕陷性黃土場地,進行路基處理時,應充分考慮路基的浸水可能性及修復的難易程度,制定經(jīng)濟合理的處理方案,達到既安全可靠,又節(jié)約投資的目的。
軟土層具有含水量高、壓縮性高、強度低、靈敏度高、滲透性差等特點。蘭州市區(qū)的軟土地層,大多數(shù)分布在黃河河漫灘以及兩岸的Ⅰ~Ⅱ級階地,主要為淤泥質(zhì)土、飽和的粉土層等。如蘭州市黃河兩岸的南、北濱河路,雁灘的部分路段,在修建過程中,均有大量軟土的存在。尤其是近年來,西固地區(qū)地下水位快速上升,使上部的道路和淺基礎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如西固14#路(西固東、西路)、11#路等,地處黃河南岸II級階地上,上部地層主要為黃土狀粉土,厚度達15 m以上,由于水位上升,目前地下水埋深僅1~2 m,局部地段小于1 m。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造成道路翻漿、擁包、龜裂等現(xiàn)象十分嚴重,直接影響到道路正常通行能力。
自2002年以來,蘭州市政府對東西向城市主要道路進行了整治。如在西固14#路道路整治中,通過對上部軟土層進行取樣試驗,含水量W%為22%~25%,孔隙比e為1.02~1.62,飽和度Sr%為92%~97%,液限WL%為24%~26%,塑限WP%為17%~20%。同時,對該地層進行了原位測試,其主要指標統(tǒng)計見表3。
目前,軟土路基處理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動力擠密法(強夯、機械碾壓等)、應力條分法(反壓護道法、土工材料加固法等)、復合地基法(CFG樁、碎石樁、砂樁等)、排水固結(jié)法等,任何一種加固方法都不可能是萬能的,各種加固方法都有其適用條件和范圍,所以在具體確定軟基處理方法時,必須充分考慮施工條件、軟土的性狀、道路等級、經(jīng)濟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確定。
針對蘭州西固14#路、11#路軟弱土層較厚的特點,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在路基處理時,下部采用了拋石擠淤,上部1 m進行礫石換填,經(jīng)整治處理的道路經(jīng)過近七、八年的運行,效果較好。近年來,蘭州在軟土上修建道路的一般做法是,軟土厚度小于2 m時,換填礫類土墊層,分層回填碾壓加固。當水位較高,軟土厚度大于3 m時,一般下部采用拋石處理,上部換填1 m左右,處理效果比較理想。當然,為了加大軟土層的處理深度,CFG樁、砂樁、碎石樁、加固土樁等方法,也逐漸得到了研究和應用。
表3 原位測試主要指標統(tǒng)計表
垃圾土是城市地表覆蓋的、由人類活動堆填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工業(yè)廢料,結(jié)構松散,分布無規(guī)律,極不均勻。建筑垃圾的主要組成物質(zhì)中有磚塊、瓦片、混凝土塊和灰渣等。生活垃圾的組成物質(zhì)十分復雜,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廢棄物,如煤碴、塑料包裝材料、廢棄電池、電線電纜等。垃圾土由于其成分復雜,回填的厚度、時間、方法的隨意性,所以不均勻性是其突出的特點。垃圾土由于堆填時未經(jīng)壓實,所以土質(zhì)疏松,浸水后會產(chǎn)生較強的濕陷。垃圾土的密度差,結(jié)構性差,孔隙率高,強度低,壓縮性高。
蘭州市厚度較大的垃圾土,主要分布有以下幾個區(qū)域:(1)雁灘地區(qū),該區(qū)域原為黃河河漫灘地,后來由于填河造地,形成目前II級階地地貌,填筑物多為建筑垃圾的生活垃圾,厚度達5~10 m;(2)南、北兩山的沖溝地帶,如在彭家坪、范家坪、龔家坪,部分溝道經(jīng)傾倒垃圾填溝造地,垃圾厚度可達10~30 m;(3)黃河兩岸岸坡地帶,原來由于人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差,加上管理不到位,大量的垃圾土被傾倒在黃河兩岸岸邊,厚度達5 m左右。這些垃圾土多形成近10~20 a,其成份、含水量、密實度等變化較大,其自重固結(jié)一般認為均未完成,處于欠固結(jié)狀態(tài)。部分地段,垃圾土也是潛水含水層。
目前,垃圾土的勘探方法多采用鉆探,并視情況布置一定數(shù)量的探井。勘探點的間距20~40 m,勘探深度穿透垃圾土,對垃圾土的成分判定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采用動力觸探測試,以探查垃圾土的密實度和均勻性。在蘭州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垃圾土,給道路建設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對部分道路的垃圾土情況統(tǒng)計見表4。
表4 部分道路垃圾分布統(tǒng)計表
針對垃圾土的具體分布情況,在道路穿越垃圾土路段進行路基處理時,一般將垃圾挖除2~3 m,對底部進行碾壓夯實,其上換填2~3 m的砂礫土、素土等。道路建成通車后,經(jīng)觀察,夯實處理對建筑垃圾區(qū)域效果較好,而對生活垃圾居多的區(qū)域效果一般。對于高等級道路,若在大厚度垃圾土地段僅進行碾壓后換填2~3 m,在公路使用壽命期內(nèi),地基的穩(wěn)定性是否發(fā)生變化,還需進一步監(jiān)測。蘭州市部分道路穿越垃圾土地段,道路建成運行幾年后,局部路段已不同程度的出現(xiàn)路面開裂及不均勻沉陷,沉陷地段多為生活垃圾區(qū)域。故建議對高等級道路下的生活垃圾土應進行深部處理,如選用強夯置換法、柱錘沖擴樁等方法。
強夯置換法是采用夯坑內(nèi)回填塊石、碎石等粗顆粒材料,用夯錘夯擊形成連續(xù)的強夯置換墩,來加固大厚度的垃圾土路段。強夯置換法具有加固效果顯著、施工期短、費用低等優(yōu)點,強夯置換深度不超過7 m。在強夯置換法處理地基的上部,再換填適當厚度的素土、灰土、砂礫石等。
柱錘沖擴樁是成孔及成孔過程中對原土進行動力擠密、動力固結(jié)、充填置換作用,及生石灰的水化和膠凝作用。地基處理深度不超過6 m。柱錘沖擴樁處理垃圾土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對新型材料的研究使用,對道路路基的處理方法越來越多,也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綜觀國內(nèi)道路建設,在近十幾年來,采用的孔內(nèi)深層強夯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樁(CFG樁)法、夯坑置換法、壓力灌漿法等等,都不失為好的方法,這就要求在道路勘察時要準確查明地質(zhì)條件,設計時應優(yōu)化設計方案,施工時應加強質(zhì)量控制監(jiān)測,以保證道路建設達到既安全實用又節(jié)約造價的目的。
本文中的一些看法基于近年來道路建設中的體會,文中有不妥之處,望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