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童,李忠萬
(重慶市第三人民醫(yī)院:1.設備處;2.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400014)
纖維鼻咽喉鏡管細小,頭端柔軟,亮度強,視野廣,可近距離接近病變部位,根據需要調節(jié)彎度,圖像清晰,準確率高。通過纖維鼻咽喉鏡可觀察到鼻、咽、喉乃至氣管及主支氣管,為相關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在耳鼻喉科得到了廣泛應用。但通過內鏡傳播的疾病和檢查并發(fā)癥時有發(fā)生,尤其是內鏡檢查及術后的感染不斷增加,已經成為醫(yī)院感染的一條不容忽視的途徑[1-2]。通過對纖維鼻咽喉鏡清洗消毒和診療操作過程的分析,本文認為規(guī)范纖維鼻咽喉鏡的消毒管理細節(jié),是有效預防和控制醫(yī)院感染的有效途徑,更是保證工作質量的重要措施。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門診進行纖維鼻咽喉鏡檢查的140例患者,將其使用的纖維鼻咽喉鏡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70條。分組要求除干預因素不同外,其他情況、條件盡可能相同。儀器與藥劑:纖維鼻咽喉鏡(PANTAX)8條,酶洗液為醫(yī)用多酶低泡強效清洗劑,酶液配置比例為1∶400。2.0%~2.5%中光牌戊二醛消毒液由成都中光洗消劑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為每桶2 000mL。HBsAg篩檢采用金標快速測試條進行,使用方法按產品說明書進行。
1.2方法
1.2.1對照組纖維鼻咽喉鏡消毒流程 纖維鼻咽喉鏡從患者體內退出后,消毒流程為常規(guī)清洗消毒方法。(1)水洗:以管道清洗刷刷洗吸引管道及活檢孔道,安裝全管道灌流器,水洗時間為2min;(2)酶洗:將纖維鼻咽喉鏡移至酶洗槽,鏡身全部浸沒在1∶400的多酶洗液中,啟動全管道灌流,循環(huán)清洗,時間為2min;(3)次洗:將纖維鼻咽喉鏡移至次洗槽,以流動水沖洗鏡身,啟動全管道灌流,循環(huán)清洗,時間為1min;(4)浸泡消毒及末洗:用酸化水將次洗后的纖維鼻咽喉鏡以高壓氣槍吹干后移至浸泡消毒槽,啟動全管道灌流,在酸化水中循環(huán)浸泡,時間為3min。更換無菌手套,將消毒后的纖維鼻咽喉鏡移至末洗槽,以過濾水沖洗內鏡,末洗時間為1min。再將戊二醛將次洗后的纖維鼻咽喉鏡以高壓氣槍吹干后,移至浸泡消毒槽,在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使用中的纖維鼻咽喉鏡浸泡時間為10min,終末消毒時間延長至30min。消毒后的纖維鼻咽喉鏡應以過濾水沖洗,末洗時間為2min,以防止消毒液殘留。
1.2.2觀察組纖維鼻咽喉鏡消毒流程 嚴格執(zhí)行《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guī)范(2004年版)》(以下簡稱《規(guī)范》)[3],采用患者的篩選、徹底有效的清洗方法、正確使用消毒滅菌劑及安全有效的消毒滅菌方法(強化管理干預)。(1)篩選:要求對觀察組患者診療前進行HBsAg篩檢,陽性、陰性患者纖維鼻咽喉鏡分開使用,纖維鼻咽喉鏡活檢與檢查分開使用。(2)徹底有效的清洗方法:纖維鼻咽喉鏡鏡檢結束后,在沖洗時將纖維鼻咽喉鏡各關節(jié)打開,可拆卸部分拆開,器械的軸節(jié)部、彎曲部、管腔內外用清潔消毒后的軟毛刷仔細刷洗,夾縫處有血痂時用針頭及尖刀片挑出。(3)正確使用消毒劑:每天使用前應檢測消毒液濃度,溶液及器械放在加蓋容器中保存;在有效期內使用,超過有效期消毒液應及時更換。(4)安全有效的消毒方法:洗凈吹干的纖維鼻咽喉鏡在拆散狀態(tài)下放入2%戊二醛浸泡箱內完全浸泡,同時充分打開的各管腔內多次注入2%戊二醛,使其各部分充分與消毒液接觸,以達到消毒滅菌的效果。
1.2.3標本采集 采集標本均按照《消毒技術規(guī)范》操作,分別于消毒前、后采集標本,腔內標本采集用無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應中和劑的緩沖液從內鏡活檢口注入后,用15mL無菌試管從活檢出口收集,2h內送檢,進行細菌計數及鑒定。纖維鼻咽喉鏡表面用浸有相應中和劑緩沖液的無菌棉拭子在消毒滅菌后的內鏡鏡身外側往返來回涂擦兩次,隨之轉動采樣棉拭子,去掉手接觸的部位,將棉拭子放人裝有10mL采樣液的無菌試管中,2h內送檢,進行細菌計數及鑒定。
1.2.4監(jiān)測標準 參照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管理規(guī)范》[4],消毒后的內鏡:細菌數小于20cfu/件,不能檢出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β溶血鏈球菌和沙門氏菌)為合格;滅菌后的內鏡:無菌生長。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應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一般致病菌消毒結果 對照組纖維鼻咽喉鏡消毒合格率為88.6%,觀察組經強化管理后合格率為98.6%,觀察組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致病菌消毒后的合格率比較
2.2HBsAg消毒檢查結果 對照組消毒前有15條纖維鼻咽喉鏡HBsAg DNA陽性,消毒后13條纖維鼻咽喉鏡陽性轉為陰性,有2條HBsAg DNA仍為陽性。觀察組15例HBsAg陽性受檢者,消毒前13條纖維鼻咽喉鏡HBsAg DNA陽性,消毒后13條陽性全部轉為陰性,見表2。
表2 HBsAg消毒檢查結果
隨著纖維鼻咽喉鏡檢查和治療的日益普及,纖維鼻咽喉鏡已廣泛應用于醫(yī)院臨床診斷和治療,纖維鼻咽喉鏡的有效消毒顯得越發(fā)重要。目前醫(yī)院纖維鼻咽喉鏡消毒存在較多問題:(1)接受檢查患者未進行初篩排除傳染性疾病;(2)檢查者消毒觀念淡薄,清洗不徹底,消毒時間不夠,使用纖維鼻咽喉鏡再次污染;(3)消毒液保存不當,過期失效;(4)纖維鼻咽喉鏡數量不夠,使用頻率太高等[5-9]。本文通過對纖維鼻咽喉鏡清洗消毒和診療操作過程分析,發(fā)現(xiàn)有些因素是在工作中容易被忽視的,有些因素則為操作不慎或失誤,而這些大都與管理弱化有關。為此,本研究通過患者的篩選、徹底有效的清洗方法、正確使用消毒滅菌劑及安全有效的消毒滅菌方法的管理模式,強化消毒流程的管理,取得很好的效果。
目前,醫(yī)療機構內鏡的消毒滅菌狀況不容樂觀,一些資料顯示,內鏡消毒合格率僅為48.8%~82,6%[10],還有報道喉鏡消毒合格率僅為46.5%[11]。本文的資料顯示,對照組未強化管理前纖維鼻咽喉鏡的消毒合格率為88.6%,觀察組經過強化管理,合格率達98.6%,有顯著的提高。這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嚴格按照《規(guī)范》操作,堅持日常監(jiān)督與每月監(jiān)測相結合,強調清潔與清洗,消毒與滅菌,干燥與保存等環(huán)節(jié)處理,加強內鏡室工作人員醫(yī)院感染和內鏡清洗消毒知識培訓力度,明確內鏡的清洗消毒工作涉及醫(y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同時醫(yī)院應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使其全部達到《規(guī)范》要求。國外有報道21起內鏡再處理失敗事件與消毒人員內鏡消毒指南的認知缺乏有關[12]。因此,嚴格按照《規(guī)范》要求操作,是保障醫(yī)療安全的前提。
傳染性疾病與細菌主要通過污染的血液、體液直接接觸感染。在纖維鼻咽喉鏡鏡檢及活檢過程中的損傷性血性分泌物,是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傳染源。本文在患者檢查前,先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對觀察組HBsAg陽性、陰性患者纖維鼻咽喉鏡分開使用,使用后的器械按照消毒-清洗-消毒滅菌的原則進行處理,以切斷交叉感染的傳播途徑。對照組消毒前有15條纖維鼻咽喉鏡HBsAg DNA陽性,消毒后13條陽性轉為陰性,有2條HBsAg DNA仍為陽性。觀察組消毒前13條纖維鼻咽喉鏡HBsAg DNA陽性,消毒后13條陽性都轉為陰性。說明強化管理干預,即使傳統(tǒng)的消毒方法仍有可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綜上所述,纖維鼻咽喉鏡是臨床診療的重要工具,在患者使用后,嚴格按照《規(guī)范》要求進行消毒維護,不但能夠有效預防病原體的傳播,而且對纖維鼻咽喉鏡操作的安全和成功都是非常必要的。
[1]沈偉.國內外內窺鏡消毒動態(tài)[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2,19(3):171-175.
[2]Rutala WA,Weber DJ.Reprocessing endoscopes:United States perspective[J].J Hosp Infect,2004,56(Suppl 2):S27-39.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guī)范(2004年 版)[EB/OL].(2012-03-09)[2006-08-29].http://www.39kf.com/cooperate/Medicine-h(huán)ealth-laws/moh/2006-08-29-249137.s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管理規(guī)范(試行)[EB/OL].(2012-03-09)[2011-04-06].http://china.findlaw.cn/yiliao/yiliaofagui/ylqxfl/18319_8.html.
[5]袁玉華,俞汀.浙江省醫(yī)療機構2009年內鏡消毒滅菌狀況的調查[J].護理與康復,2011,10(8):662-663.
[6]馬小芳,肖楠,王曉妮,等.內鏡消毒管理現(xiàn)狀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5,22(4):474-475.
[7]黃俊毅,陳坤.浙江省醫(yī)療機構2008年內鏡消毒管理現(xiàn)況調查[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9,21(9),40,45.
[8]龔瑞娥,吳安華,王曼平,等.內窺鏡的使用與消毒現(xiàn)狀[J].中國內鏡雜志,2002,8(2):99-100.
[9]胡必杰,何禮賢,沈坤雪,等.支氣管鏡與胃鏡的消毒抽樣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2):132-134.
[10]楊廣嵐,胡慶生,徐慶華,等.安徽省26所醫(yī)院胃鏡消毒工作質量的調研[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6):549-551.
[11]楊錦玲,楊懷,黃山,等.貴州省10所綜合醫(yī)院內鏡消毒質量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6,23(1):53-55.
[12]Gamble HP,Duckworth GJ,Ridgway GL.Endoscope decontam ination incidents in England 2003-2004[J].J Hosp Infect,2007,67(4):35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