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
中國人講究吃,世界馳名。吃不僅是生活的必需,也是一種文化。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民以食為天。即使今天相對富裕了,吃,也仍是節(jié)日的重要內(nèi)容甚至是儀式。春節(jié)七天假,名目繁多的各類飯局也隨之緊鑼密鼓地張羅起來。
春節(jié),家人團聚自然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各種層次的“團拜”,親戚、朋友、同事、工作伙伴、上下級,各種想得出來的名目都能成為聚餐理由。節(jié)后還會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數(shù)據(jù),所謂“假日經(jīng)濟”,尤以各大飯店的收入最為搶眼。
在這當口卻提出“回家吃飯”,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肯定不是。正因為要過年了,所謂病從口入,為了少病或者不病,才要謹慎對待各種各樣的飯局。
不久前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國企老總,被各種宴請搞得快發(fā)瘋了,作為一個“三高”人士,他的各項健康指標已亮起紅燈,而他的家人,也因無法和他一起吃家庭餐而頗多怨言。私下里,他常對父母妻兒重復一句話:現(xiàn)在我覺得,誰對我好,就是不請我吃飯,讓我在晚飯之前能回家。
我是極少參加飯局的,年輕時因為珍惜時間,一次聚會除了耗在路上的工夫,一餐飯從開局到結(jié)束怎么也要兩三個小時。這樣算起來,竟把大半天耽誤了。后來年齡稍長,除了時間上的考慮,健康又是原因。以中國人的習慣,酒席豐盛才能顯出誠意?,F(xiàn)在只要有錢,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似乎沒有吃不到的,于是冷盤、熱菜、酒水、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等等,紛紛堆在桌上。面對如山的珍饈美味,再節(jié)制的人即使每樣只小嘗一兩口,一餐飯吃下來,也會營養(yǎng)過剩。
當下的中國社會,許多老年病正快速向青壯年蔓延,如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如腦血管硬化、肝硬化等。而脂肪肝、腸胃病已成為較普遍的現(xiàn)象。我看過一份資料,中國現(xiàn)在成了糖尿病大國,除了緊張和壓力,不適當?shù)娘嬍臣盃I養(yǎng)過剩無疑是重要誘因。我認識的不少年輕人屬于“成功人士”,生活條件好,有優(yōu)越的醫(yī)療保障,但他們中的許多人身體狀況并不理想。我們見面時,他們常會向我請教一些健身“妙招”,我除了建議適當減輕工作壓力之外,往往會送他們四個字:“回家吃飯”。
常會碰到不解的反問:就這么簡單?我點頭:就這么簡單。
我了解的一位長者,身居高位,年輕時因工作操勞而體質(zhì)較弱,但他卻比許多當年同齡的健康者長壽,直到九十多歲才辭世。究其養(yǎng)生的秘訣,除了勞逸適度,很重要的一條是堅持“回家吃飯”。他以“身體不好”為理由,哪怕再高端的宴請也堅辭不受。不論多重要的會議,間隙中也一定回家吃飯。
現(xiàn)在資訊發(fā)達,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都很方便,大多數(shù)聯(lián)絡(luò)并不需要面對面。一些人熱衷于各種飯局,并不都因為工作需要,只是喜歡熱鬧,覺得下班就回家顯得不夠“忙”。而班后“忙”點什么,才顯得人脈旺盛,像個“成功人士”,久而久之成了生活慣性,哪一天沒有了飯局,倒覺得沒了著落。
中國的美食享譽世界。烹炸炒為一大特色,炸不用說,僅說炒,飯店里的炒菜,油大是無法避免的,以我的經(jīng)驗,掌勺廚師一般還喜歡多放點鹽,這是為了使菜吃起來更入味也更香,能留得住回頭客。如此油大又偏咸的菜吃了會對身體有何影響,專家們早有說法。我告訴一位長期被脂肪肝困擾的年輕人,人在餐后百分之九十的血液會回流到胃里幫助消化,你一年到頭在外面應(yīng)酬,除了各種無法消化的美食,還要大量喝酒,胃怎么受得了?長此以往,你怎么會不得?。?/p>
因此,從健康出發(fā),要盡可能回家吃飯。家里的飯菜怎么說也會相對簡單清淡。如果能再說服自己,只吃八分飽,長期堅持,對健康的作用無可估量。
從另一個角度說,家是休息放松的地方。飯桌上有你,父母會有所慰藉,妻子不會寂寞,孩子也會覺得溫暖。
(高劭思薦自《羊城晚報》)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