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您好!
最近我很煩惱,總是在想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先講一個故事。有一門課,任課老師講得不怎么樣,很多同學都不認真聽,上課說話、開小差、看課外書,干什么的都有,當然我也在其中。到了期末考試,臨時抱佛腳的我發(fā)現(xiàn),要在幾天時間內“搞定”它,根本不可能!
一個同學突然告訴我,他可以搞到試題答案,問我要不要。我雖然不敢說從來沒作過弊,但只是抄某一兩道題。高中以前我的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而且我也覺得作弊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真的!但是當時的情況是,如果只靠我自己,一定考砸。如果接受同學的“幫助”,放棄原則,我則很可能順利通過。我思前想后,到底是愚昧地選擇別人根本看不見的“美好品德”來迎接考試掛科,還是識時務地拿著答案,背叛自己的靈魂,通過考試?
最后我沒有作弊,當然,考試沒有及格。而那位同學卻順利地通過了考試,并且洋洋得意。最后大家的反應呢?沒有人認為我品德高尚而贊賞我,大家都在贊許那位同學的高超手段,甚至都后悔自己當初為什么沒有這么做!
老師,請您告訴我:原則在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就這么不堪一擊嗎?
我學我樂
我學我樂:
每個從學生時代過來的孩子,大概都經歷過抄的誘惑,或者抄的實戰(zhàn)??荚囌l(fā)愁,偏巧瞄到鄰座的答案。老師一轉眼,一張字條飛了過來。大大小小的考試中,誰都可能有一兩次“犯規(guī)”。
那天聽到一個關于抄的段子。每逢考試,班里成績最好的那個同學的座位四周,總是火暴至極。同學們爭先恐后,要離優(yōu)秀選手近一些。有一次,好不容易布好了陣,可是低頭一看壓軸題,都傻眼了。原來,這道方程題要把自己的學號代進去,才能算出答案。而學號是唯一的。這老師,簡直太刁難人了。
是的,抄是求學生涯中一次小小的偷懶,又是與老師進行的一場貓和老鼠的游戲。大家心知肚明,“地下工作者”常有,只是問題沒那么嚴重罷了。顯然,困住你的不是這類抄,而是重量級的—搞答案。這就不僅僅是一場游戲了,而是涉及道德層面,有關內心選擇。
我很理解你的這種糾結。你堅持自己的原則,沒有得到任何肯定,反而是那些放棄原則的人得到了大家都想要的好成績。不公平嗎?那是一定的。就像一場本來很公平的比賽,偏偏有人打破規(guī)則。這個時候的你很難做到輕松、淡定。若是都在一個水平線上也就罷了,可是越過一步就可以輕松得益的事情,你卻選擇止步。
這在當時是一次考驗,在事后還要經歷二次考驗。因為當利益真真實實到來的時候,更是確認“當初那個選擇是不是值得”的時候。如果你說服了自己,值得,以后你就會繼續(xù)堅持自己的原則,就算“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你也愿意;但是如果結論是不值得,那么,下次你就會推翻自己迎合局勢,之后,這就成了你的標準。
“美好品德”有多重要,目前這個階段你可能還體會不出來。因為唾手可得的利益是可以看到的,它目標很大,也很誘人,但品德的形成卻是長期的,它短期內不能帶給你有形的回報,我也不能保證將來它一定能帶給你巨額的回報,但是它起碼會讓你活得更坦然,也更忠于自我。
我看過一個研究。大意是說,讓你羞愧的事,假如一生中只做過一兩次,那么可以當做沒發(fā)生過,因為日后的行為可以修正最初的愧疚感;如果超過三次的話,那么這很可能已經成了你的穩(wěn)定選擇,下次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犯規(guī),而且不會再為此難過。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誘惑,以考試開篇,你遇到的選擇還有很多。暫時得到的,暫時失去的,未來可能得到的,未來需要為此支付的,我們都無法預計。只是在誘惑面前,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是會在一兩次時止步,還是會越過第三次的門檻。
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