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畔陽
1995年11月18日,小提琴家伊薩克·帕爾曼在紐約林肯中心的艾弗里·費舍大廳舉辦音樂會。
如果你聆聽過帕爾曼的音樂會,你就會知道登臺對于他多么不容易。他小時候患過小兒麻痹癥,兩條腿上都有支架,只能拄雙拐行走??此纯嗑徛匾徊讲阶哌^舞臺會令人感到很難過。
他緩慢但是莊嚴地走到椅子前,坐下,慢慢把雙拐放到地板上,打開腿上的夾板,一只腳向后拉,另一只向前伸,彎下腰拿起小提琴放到頜下,向指揮點頭示意開始演奏。
聽眾對他的這一套動作已習(xí)以為常。他上臺坐到椅子上的過程中他們靜靜地坐著,他打開夾板時,每個人滿懷敬意保持肅靜,等待他開始演奏。
但這一次出了點差錯。他剛拉完頭幾個小節(jié),小提琴上的一根弦斷了,每個人都能聽到它崩斷的聲音——就像屋里響起一聲鞭炮。人們都知道這聲響意味著什么,都知道他該做什么。
大家想象著他會站起身,再把夾板裝上,撿起雙拐走下舞臺,或是換一把琴或是找根新弦。但他沒有這樣做,相反,他停頓片刻,閉上眼睛,然后示意指揮再次開始。
伴奏響起,他從剛才中斷之處重新拉起,用從未有過的激情、力量和虔誠演奏著。
每個人當然都明白。用三根弦演奏交響樂是不可能的,你知,我知,但伊薩克·帕爾曼不想知道。
你可以看出他在腦海里調(diào)整、變化、重譜著作品,一個時刻,聽起來似乎他在把琴弦變調(diào)以獲得它們從未發(fā)出過的聲音。
演奏完畢,廳里一陣駭人的寂靜,然后人們起立歡呼,四周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全體起立,吶喊喝彩,用這些方式表達他們是多么欣賞帕爾曼所做的一切。
他微笑,拭去額頭上的汗水,用一種平靜、深沉、虔誠的語調(diào)說:“你們知道,有時,藝術(shù)家的任務(wù)就是要弄清楚用自己所剩所余的一切還能創(chuàng)造出多少音樂?!?/p>
多么鏗鏘有力的話語,從聽到那一刻起就印刻在我的心里。這大約也就是人生的定義——不僅對于藝術(shù)家,而且對于我們所有的人。
他是個要把自己一生奉獻給在四根弦小提琴上演奏的人。突然間,演奏進行時。發(fā)現(xiàn)只剩下三根弦,而那一晚他只用這三根弦演奏出了比他以前用四根弦奏響的更美妙、更神圣、更難忘的音樂。
所以,我們有時在這個動蕩不安、變數(shù)不定、眼花繚亂的世界上的任務(wù)就如同演奏音樂,開始時我們傾其所有而為之。然后在不可能時,用我們還擁有的一切去創(chuàng)造。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