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華
國內(nèi)機場安檢,安檢員總是拿著探測儀在人的身上戳來戳去,聽到響聲,則用手去捏,至少,皮帶扣是要用手摸一下的。
這種動手型的檢查方式?jīng)Q定了女乘客由女安檢員檢查,男乘客則可以由男女檢查員通檢,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女性的感受,可男乘客是否都愿意接受女檢查員的身體接觸呢?每次乘機過安檢,當檢測儀緊貼著人的身體滑過的時候,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人好像只是一個物件。
不知道有沒有人對國內(nèi)的這種檢查方法提出過異議?
國外的機場,特別是歐洲國家的機場一般不是這樣的,比較而言,他們的安檢人員不會觸碰乘客的身體,他們采取的安檢策略與國內(nèi)大相迥異。兩相比較,如果國內(nèi)安檢是折騰乘客,國外安檢則是讓乘客自己折騰。
他們不通過手工去檢查乘客身體,更愿意使用機器。他們并不反復提示你,要從身上掏出錢包、鑰匙、硬幣;而是依靠安檢門的靈敏性能。過安檢門的時候,機器響了,他們不會替你找原因,而是讓你退回去,把引起響聲的東西掏出來;再過一次,又響了,回去接著掏;直到把自己的皮帶也卸了。一般而言,金屬皮帶扣都是會響的,所以,在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過安檢,男乘客幾乎都要卸皮帶,男女都要脫鞋子。
這種折騰一點不比國內(nèi)機場的更感覺輕松,只是,國內(nèi)安檢是被動地接受檢查,由檢查員辛苦地進行人工操作;國外安檢則是由你“自己想辦法”,讓機器不出聲,安檢員只是站在一旁監(jiān)督。這兩種不同的檢查方式,顯示出的是文化上的差異。
在美國乘機,辦乘機手續(xù)的時候,工作人員都要例行公事地問一句:行李中有沒有帶違禁物品?然后乘客必須答“是”,或者“否”。導游交代,你不管工作人員說什么,只答“NO”就可以了。
中國乘客議論紛紛,大多數(shù)人覺得無聊,明明知道大家都要答“NO”,為什么還要問呢?如果有人成心要帶違禁物品,他會告訴你嗎?既然答案只有一個,這種形式主義的問話意義何在呢?
這種不同的看法也顯示出文化差異。工作人員例行公事詢問,強調(diào)的是每位乘客的個人責任,等于做了公開聲明,表明了個人承諾和個人準備承擔的責任。它意味著:我知道哪些東西是違禁物品,我知道它的有害性,我也知道如果違禁可能帶來的后果。
反觀國內(nèi)機場,不許帶打火機和液體的警示比比皆是,可是每次在安檢口,總是可以看到大量被查出來的打火機和飲品等。有的人可能的確是不知道,有的人則是抱僥幸心理,萬一查不出,不就混過來了?如果在查驗證件時問一句,情況是不是會好些呢?
差別最大的是在飛機落地之后。有一次在國外乘搭內(nèi)陸航班,飛機落地之后,機艙里突然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這是鼓勵機組人員和感恩生命的掌聲。我們的同胞們呢,每當飛機落地,還沒有停穩(wěn),一定會有人急不可耐地站起來取行李,在我的經(jīng)驗里,還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例外。
(馬曉聲薦自《深圳商報》)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