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
今年是泰坦尼克號沉沒一百周年,近日,沈陽一名收藏家首次曝光一本一百年前的小學教科書,這本書用整整兩課來介紹“泰坦尼克號沉沒”這個事件,課文中還配有船撞冰山沉沒的插圖。籌備中的沈陽詹氏教育史料館的館長詹洪閣介紹,這本書是辛亥革命后出的最早一批教科書,以前所用的都是清朝的課本。出版日期是1912年6月。詹洪閣說:“更為令人驚奇的是,泰坦尼克號沉沒是在1912年的4月。時間剛過兩個月,就成為小學教科書的內容,可謂與時俱進?!?/p>
民國最早一批教科書,泰坦尼克沉倆月后就進民國小學教材,這些都足以成為讓人嘆為“驚奇”的新聞。不過,為什么要將這個事件編進教材,而不是將別的事件編進教材,才是真正耐人尋味的地方。很顯然,事件的重大性和影響力是編輯考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jù)了解,泰坦尼克號是英國的豪華客輪,有十一層樓高,長度相當于三個足球場,是當時海上最大,最豪華的巨輪,船底有雙層底,分成十六個水密艙,被認為是“永不沉沒之船”。然而,這個“永不沉沒之船”滿載兩千二百二十四人,在1912年4月14日午夜,在紐芬蘭大淺灘南一百五十公里處與巨大浮冰相撞時,卻因五個水密艙破裂而沉沒。由于沒有足夠的救生艇,共有一千五百一十三人喪生。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件震驚全球的特大新聞:它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的,當時海上最大、最豪華的“永不沉沒之船”,說沉就沉了;死亡人數(shù)巨大,而且死者之中有不同國籍的人,其中包括十幾個中國人,他們在這次事件當中全部喪生,無一生還,世界關注,中國關注都在情理之中。
我想,當時的民國再怎么封閉,對這樣的事情也不可能充耳不聞,而事實上,由于民國的創(chuàng)立者們,尤其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國民黨),成員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海歸”,很多都是留洋、游洋回來的,當此建國之時,更是與海外發(fā)生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世界時事的關注自不在話下,甚至說超過此前此后的某些時期都毫不夸張。所以說,民國時編的最早一批教材能夠那么“與時俱進”,實在不必驚訝。
事件的重要性固然是編入教材的重要原因,而事件編入教材最終要起到“育人”的效果,是要教給學生有價值的東西,從這一點來考察,泰坦尼克沉沒事件體現(xiàn)出的價值才是編入教材的主因。泰坦尼克沉沒事件有什么價值呢?價值當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它可以告訴學生,即使有再好的技術也要安全操作,否則,世界上沒有“永不沉沒之船”;比如通過此事教學生在沉船、火災中的自救求生本領等等;而最能給人以價值的,乃是宣傳人性中的美好因子。
事實上,關于泰坦尼克號(該書譯稱鐵達尼號)的內容在這本教材中共兩課,十五課和十六課,課文名叫《鐵達尼郵船遇險記》,第十五課介紹了鐵達尼號船體概況、發(fā)船時間、發(fā)生危險的時間等。第十六課詳細寫了船撞冰山沉沒的過程,其中有大量關于人性美好因子的描寫,寫到船長怎么樣督率船員千方百計救護,“既知無可為,乃發(fā)令下小艇,又令男子退后,婦孺登艇,男子聞令即退,無有喧嘩者”,寫到船即將沉沒,而船上的樂工照常演奏著樂曲,只是將出事前的歡快的曲調改為莊重的曲調,寫到“船中有郵局職員五人,因救護郵件遂以身殉職”。
在災難面前,在生死一線之間,船長以及很多船員、游客保持鎮(zhèn)靜自若的紳士風度,堅持“婦孺優(yōu)先”的原則,把生的希望留給婦孺,把死亡留給自己,這種人性的美好因子無論怎么贊揚都不為過,而對閱讀的孩子來說,是多么能激蕩人心,陶冶他們的心性,讓他們學會愛人、愛生命、愛弱者!這樣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這樣的素材收錄進教材里真是多多益善。
當然,有無畏的紳士,也有偷生乃至逃生的懦夫,沉船事件中確實有強壯的男人裝扮成女人溜上救生船的,也有為搶奪救生衣而扭打在一起的,但是,只要這一船人中,有那些舍生取義的人在,就值得讓人擊掌,就值得宣揚,應該告訴孩子們,要對人性中的美好因子抱有希望。我想教材的編者大約也是這樣認為的吧。點亮人性的光輝,同時也是照亮人性的幽暗,他們應該是抱有照亮孩子人性的思考的愿望,這是具備基本教育思想的人都應該想到的。而當我們驚訝于“泰坦尼克號”會入選民國教材時,要么是把民國看得太過封閉古董,要么是我們的教育思維已經走偏得太遠。
●作者自薦
插圖/缺“德”的教育/焦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