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華
《莊子·齊物論》中說:“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大意是:“大知太過寬泛,小知又很瑣碎;大話‘盛氣凌人,碎語‘喋喋不休。睡時‘神魂交錯,醒時‘四肢不寧……”讀了總覺得是在描述當下的世態(tài)民情,尤其是議論文化和文化人的。
于是想到新近所讀到的史中興先生的新作《才子》,內(nèi)中主人公卜曉得教授穿行于妻子、情人、師友、權貴之間,如魚得水,而一場所謂的“大師賽”,竟將他推到“天下無人不識君”的峰巔。然而,為了這頂“大師賽”的桂冠,卜曉得畢竟勞心勞力,處心積慮,機關算盡,耗費了許多心神,最后卻落了個“妻離‘妾去,獨守空房,孤芳自賞”的境地。
大師原本是一種獨到的文化和思想內(nèi)涵的界定,但正如“快餐”已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時尚一樣,在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里,“大師”們所體現(xiàn)的文化不僅越來越具備了“快餐”的特點,就是“大師”們自身,也越來越成了時尚文化和娛樂文化酒桌上的一道道“佳肴美味”。
那么,身處一個越來越“急功近利”、“浮華虛榮”的時代,我們身邊究竟還有沒有大師?如果有,是否又確實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甚至還不得不令我們?nèi)ベM心選出其中的“大師冠軍”呢?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當今中國許多通過幾本書或幾次演講就被眾多“粉絲”追捧,或者人為精心炒作而成的“大師”們,多少還是有些文化底蘊的。他們中有些人,在對某段歷史和某本書、某個人的研究和闡釋上,甚至還很有一些自己獨到的心得和體悟。但不甘寂寞,將出鏡率、見報率看得和生命一樣重要,而且不失時機地將學術和“官、商”勾結(jié),以此撈名,撈錢,撈房,撈股票……卻也將他們的精神永遠限制在真正的大師門外,而無可挽回地墮入“偽大師”或所謂“學術明星”的一群。
卜曉得應該就是這樣一個偽“大師賽冠軍”了。
這一點,書中一位商界大亨范開渠和他手下一位叫小單的人的一段對話,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
單:“這個卜(曉得)教授也很有名,是丘陵還是大山?”
范:“一座假山吧。”
單:“董事長,您贊助大師賽,是不是想推出幾個像昆侖一樣的大師?”
范:“推出幾座假山還差不多,大山是自生的,假山可以堆可以壘……”
這里,也就道出了一個天機——就是在我們這個似乎“無所不能”的“商業(yè)化”時代里,原來“大師”也是可以通過“財團”或“商界精英”們的“銀子”造假山一樣“再造”出來的。
但既然是用銀子造出來的“偽大師”——就像用金粉涂抹過的金光燦燦的泥塑菩薩一樣——就一定還要不斷地用銀子(或金粉)來維護。而精于利益算計的“商界精英”們,也一定不會做賠本的買賣。于是,反觀現(xiàn)實,我們可以看到:所有通過炒作而誕生的偽“大師”們,后來無一不成了企業(yè)或產(chǎn)品的代言人,有些據(jù)此不僅獲得了企業(yè)的“贈房”或“贈車”,甚至還持有了企業(yè)上市的原始股票,終于“學界”與“商界”,“大師”與“大亨”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以至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可是,這樣的“大師”如“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于國,于家,于民,于文化,于時代精神,于社會道德倫理……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呢?
從來的文化,就本質(zhì)而言,大致也就三種。一種是屬于“生存技能”的文化,一種是屬于“娛樂享受”的文化,一種是屬于“生存智慧”的文化。
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如今所作的基本上都是“生存技能”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學生們到學校來讀書的一個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畢業(yè)后可以找到一份賴以生存的“好工作”。
我們電視的“娛樂頻道”,我們報紙的“娛樂版面”,我們神州大地上“燦若群星”的“洗腳店”、“夜總會”、“卡拉OK”、“按摩院”等等,所作的基本上也都是“娛樂享受”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
那么,作為“生存智慧”的文化,除了報紙的官樣文章,電視、電臺的偶爾插播外,又有一些什么樣的組織和個人在推動呢?如果我們不再“瞞和騙”的話,應該承認在那些最積極的踐行者中,就有如常年默默從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在民間普及傳統(tǒng)文化的組織和個人。而如果我們再細加觀察,又可發(fā)現(xiàn):那些踐行者多是一些具有信仰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只有“生存技能”和“娛樂享受”文化的濫觴,而沒有“生存智慧”的文化作為鋪墊,人類是很難看清自己的方向的,同時還會因為自己的“短視”和“急功近利”而引致無可挽回的“短命”。
同樣,如果我們的文化總還只是在“生存技能”和“娛樂享受”中打轉(zhuǎn)轉(zhuǎn),而不對于“生存智慧”投以更多的注意力,那么,相信我們這塊土地上充其量也只能永遠生長出些“大匠”、“大亨”、“大腕”什么的,而想要“大師”輩出,這念頭本身就不靠譜。
莊子曾有一句名言,叫做:“大道不稱,大辯不言。”相信他老人家如果還能活到今天,看到或聽到我們今天的“大師賽”,大約也還會說——“大師不爭”吧。
感謝史中興先生的《才子》,它激發(fā)了我有關“大師”和文化這樣一些也許不合時宜的感想!
【原載2012年4月11日《人民日報·副刊》】
題圖/帽子滿天飛/王銀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