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恒,張旭文,楊 睿
(深圳市蛇口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廣東 深圳 518067)
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發(fā)病因素繁雜,目前臨床治療尚缺乏特效治療方式。我院從2009-2011年共對52例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實施了He-Ne低能量激光血管內照射,效果不錯,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內照射組(治療組)52例(76耳),男32例,女20例,年齡20~68歲,平均(45.5±5.2)歲,病程3個月~15年,平均(4.6±1.3)年;對照組52例(75耳),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齡 20~65歲,平均 (44.9±5.5)歲,病程4個月~18年,平均(4.8±1.1)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程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耳聾的診斷及病例選擇 兩組病例均詢問病史,耳科檢查,并經過純音測聽、腦干誘發(fā)電位及音叉試驗檢查確診為鼓膜完整的感音神經性耳聾。單側耳聾的患者追加X線內聽道拍片,部分還實施了CT內聽道掃描,所有患者均為后天非遺傳性感音神經性耳聾,并排除了占位性蝸后病變、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病、嚴重肝腎疾病、糖尿病、顳骨外傷以及各種感染、腫瘤、耳手術引發(fā)的耳聾。資料不全和未按規(guī)定治療的患者被排除在外。耳聾療效評價標準:平均聽力提高25 dB HL或單一高頻聽力提高30 dB HL以上為顯效;語言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0 dB HL或單一高頻聽力提高10 dB HL以上判定為有效;小于10 dB HL則判定為無效。耳鳴療效評估標準:依據(jù)患者主觀感受對耳鳴效果實施評價,耳鳴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耳鳴音不再為持續(xù)性或減小,耳鳴改善,為有效;癥狀治療后未減輕為無效。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治療,主要為給予胞二磷膽堿、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地塞米松、B族維生素等的配合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以燈盞細辛30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點滴,1次/d,10次為一個療程。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南??蹬d醫(yī)學科技實業(yè)公司生產的He-Ne激光KX-280-IB型多功能治療儀治療,1.5~2 mW輸出功率。在患者上肢肘部正中的靜脈上實施穿刺后激光針留置60 min/次,1次/d的血液照射,10 d為一個療程。
1.4 血液流變學檢測 抽取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血液,并對血液進行流變學指標檢測,指標主要包括血漿纖維蛋白原、血漿比粘度、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以及高切、中切、低切的全血比粘度,并對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EAI)進行計算?;颊呒t細胞變形性及全血比粘度采用天津華新醫(yī)療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紅細胞變形BL 88-C型及血液流變學EB-Ⅲ型測定儀測定。
2.1 純音測聽語言頻率(0.5 kHz、1 kHz、2 kHz、4kHz)治療組:治療前純音測聽顯示感音神經性聾,6個頻率(250 Hz、500 Hz、1 kHz、2 kHz、4 kHz、8 kHz),平均聽閾為 40 dB 30耳,40~70 dB 25耳,70 dB以上21耳;治療后平均聽閾為20 dB HL 1耳,30 dB HL 30耳,40~70 dB HL 28耳,70 dB HL 17耳。對照組:治療前純音測聽顯示感音神經性聾,6個頻率(250 Hz、500 Hz、1 kHz、2 kHz、4 kHz、8 kHz),平均聽閾為40 dB HL 30耳,40~70 dB HL 25耳,70 dB HL以上20耳;治療后平均聽閾為20 dB HL 0耳,30 dB HL 21耳,40~70 dB HL 23耳,70 dB HL以上31耳。在耳聾療效方面,治療組76耳中顯效2耳、有效31耳、無效43耳,總有效率達43.4%(33/76);對照組75耳中顯效0耳、有效15耳、無效60耳,總有效率達20.0%(15/75)。在耳鳴療效方面,治療組顯效4耳、有效41耳、無效32耳,總有效率達59.2%(45/76);對照組顯效3耳、有效23耳,無效49耳,總有效率達34.7%(26/75)。治療組在耳聾和耳鳴的療效方面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耳)
2.2 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檢測 治療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全血粘度、纖維蛋白原、EAI下降(P<0.05),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RDI)明顯增加(P<0.01),而對照組的血液流變學改善卻不明顯,且個別指標向相反方向發(fā)展。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變化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血液流變學變化(±s)
表2 血液流變學變化(±s)
注: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1。
指標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后4.43±1.06 6.15±1.19 6.06±1.68 1.7556±0.2122 1.6998±0.1846 0.3428±0.0645 408.556±69.723全血比黏度(高切)(mPa·s)全血比黏度(中切)(mPa·s)全血比黏度(低切)(mPa·s)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血漿比黏度(mPa·s)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血漿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6.82±0.98 8.29±1.23 11.28±1.63 1.5668±0.1545 1.6788±0.1232 0.3346±0.0338 406.305±69.312治療后5.75±1.01*7.86±1.18*8.56±1.52*1.4815±0.1878*1.7308±0.1688 0.3718±0.0233**346.335±54.535*治療前6.84±0.96 8.30±1.19 11.32±1.56 1.7768±0.1689 1.7868±0.1526 0.3566±0.4354 408.323±68.233
2.3 副作用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無副作用。
目前產生感音神經性耳聾的具體原因醫(yī)學界尚無定論,而該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性及致病因素繁多使得臨床治療結果很難擁有確切有效性[1]。但排除其繁復的病因,單一觀察其基本病理變化,可發(fā)現(xiàn)內耳微循環(huán)產生障礙,進而導致耳蝸毛細細胞缺氧、缺血性壞死,患者聽力受損是其發(fā)病主要因素。周光源等[2]分析25例感音神經聾的血液流變學,認為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血液處于高粘滯狀態(tài),進而使患者內耳血流痕滯或減慢,在其微循環(huán)內產生微血栓,導致毛細血管受阻并且使其臨界半徑加大,致使直徑稍大的毛細血管發(fā)生血流逆轉現(xiàn)象,進而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加重。而嚴重的微循環(huán)障礙會對內耳聽器官營養(yǎng)輸送產生不良影響,尤其聽毛細胞比較脆弱,很容易因為缺氧而發(fā)生變性,致使患者聽力出現(xiàn)下降或并發(fā)耳鳴。而耳蝸低周部位的聽毛細胞更加脆弱,其比頂周更加容易受損,因此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臨床聽力以高頻損失為主并且聽力曲線呈陡降型[3]。本組患者經ILIB治療10 d后,EAI和Fib均下降(P<0.05),RDI明顯增加(P<0.01),表明ILIB在對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治療中具有使血黏度降低、纖榕系統(tǒng)活性和紅細胞活性增加的作用,進而達到組織缺氧、缺血狀態(tài)及組織徽循環(huán)障礙改善的目的。一般情況下,血液黏度高低對大血管中血流量影響較小,但對內耳微循環(huán)影響很大,主張微循環(huán)障礙導致感音神經性耳聾的學者認為人類內耳動脈是動脈終末枝,為單一性存在,沒有側支循環(huán)存在,呈螺旋狀或拌狀走行到達各感覺器,因此,內耳容易發(fā)生微循環(huán)障礙,影響內耳血供,致使聽毛細胞發(fā)生缺氧,產生聽力損傷等內耳部病理性改變。另一種可能的原因是自由基對內耳的損傷。因此,臨床治療中應該實施自由基對抗和微循環(huán)改善的治療以達到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有效治療[4-5]。
He-Ne激光低能量血管內照射可以使血液流變學性質得以改善,使紅細胞比積、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聚集性產生下降,纖溶活性增強,并促使肝素內源性水平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強,進而使血液黏度降低,血液動力學和組織微循環(huán)改善;并且經過照射還可使患者體內歧化酶等超氧化物的活性增強,中分子物質的水平降低,進而減少中分子物質、自由基等毒性物質對機體的損害;治療中患者紅細胞表面酶系統(tǒng)還可以得以提高,使ATP產生以及RNA、DNA的合成增強,使患者機體物質和能量代謝能力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得以提高,促進受損組織再生和修復,最終使耳鳴和耳聾癥狀得到明顯好轉[6]。疾病治療中ILIB生物學效應的有關研究顯示,作為線性偏振光的激光定向電場力能夠改變膜脂質雙分子層以及細胞構象,增強紅細胞的變形能力,重新分配膜表面電荷分布,使負電荷在紅細胞表面的表達增多、紅細胞凝聚現(xiàn)象減少。并且通過ILIB治療還可達到使α2巨球蛋白和α1抗膜蛋白酶水平降低,纖溶系統(tǒng)激活進而降低Fib水平,而Fib水平的降低則可以減少紅細胞橋聯(lián)作用,是紅細胞凝聚得以抑制,即ILIB治療中通過使Fib水平和紅細胞凝聚降低,使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加,肝素的內源性水平降低、纖溶活性提高進而使全血黏度降低,血液狀態(tài)轉為低凝、血流速度加快,最終達到使血流動力學和組織微循環(huán)狀況改善的目的[7]。
本組研究顯示He-Ne激光低能量照射可以對血液流動力學產生良性影響,治療組對感音神經性耳聾應用He-Ne激光低能量血管內照射后,耳聾治療有效率為43.4%,耳鳴治療的有效率為59.2%,分別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0.7%和35.8%(P<0.05),改善聽力和耳鳴方面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無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羅 偉.感音神經性耳聾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3,11(4):303-305.
[2]周光源,周協(xié)和.25例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血液流變學分析[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14(4):17-18.
[3]王樹楹.感音神經性耳聾1794例臨床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1,28(3):341-342.
[4]何 葉.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治療神經性耳聾耳鳴的探討[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1,15(13):458-459.
[5]劉裔武,連宇輝,梁芳健,等.耳復康方劑治療中后期神經性耳聾49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0,21(2):53-54.
[6]趙恒靜,李紅輝,趙 翠.柳州地區(qū)161例先天性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易感基因突變檢測調查分析[J].柳州醫(yī)學,2011,24(1):6-8.
[7]王潤平.感音神經性耳聾者的腦白質結構基于體素形態(tài)學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1,33(5):6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