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紅
江蘇省高郵市人民醫(yī)院,江蘇高郵 225600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病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其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患病率和高致殘率[1]。發(fā)病率與血壓升高的程度有關,多發(fā)生于50~60歲的病人。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的目的在于清除血腫,解除腦受壓,終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以此挽救生命和爭取神經功能的恢復。該文對8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早期小骨窗開顱治療后,根據患者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護理及術后康復指導工作,在患者的康復及術后并發(fā)癥控制方面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自該院高血壓腦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36~75歲,平均55.5歲?;颊呔懈哐獕翰∈贰H朐簳r,血壓均>140/90 mmHg。
根據高血壓腦出血分級標準[2]:入院時分級:Ⅰ級15例,Ⅱ級27例,Ⅲ級30例,Ⅳ級8例。所有病例術前均行頭顱CT檢查,出血部位分為:基底節(jié)區(qū)35例,基底節(jié)混合型24例,丘腦11例,皮質下10例。其中出血量在20~30 mL 15例,31~60 mL 60例,>60 mL 5例。
1.3.1 術后基礎護理要點 ①保持患者呼吸道及消化道的通暢。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通常伴有意識障礙,避免患者發(fā)生腦缺氧及窒息死亡,應使患者去枕平臥,頭向一側偏移,排除患者口腔異物,并保持護理道通暢。此外,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應每2 h翻身1次,定期進行協(xié)助排痰處理。此外,加強對患者的飲食指導,保證清醒患者的飲水1000 mL以上,鼓勵患者多食粗纖維食物,并進行腹部按摩,預防便秘的發(fā)生,預防因大便干燥,大便時顱內壓升高,造成腦血管破裂再度出血。②加強引流管的護理。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頭部需放置1個引流管,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保證引流管所接的無菌袋,每24 h更換一次,因此在對患者的翻身活動中,避免牽拉、滑脫、扭曲引流管導致引流的通暢受阻。該病患者術后均伴有尿失禁,因此需要給予留置導尿管,準確記錄患者的液體出入量,防止在導尿過程中出現尿管阻塞或脫落,防止尿路的逆行感染。每日更換無菌尿袋,保持尿道口清潔,必要時可進行膀胱沖洗,鍛煉患者膀胱括約肌功能,盡快使患者恢復自主排尿能力。部分患者術后需要留置導尿管,在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避免過度牽拉留置的胃管防止胃管脫出,保證患者的進食需求。③加強患者的體位護理。在患者發(fā)病術后早期,應嚴密監(jiān)測及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基礎護理,保持患者的肢體處于功能位放置。為防止壓瘡、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或靜脈炎等的形成,須將患者的體位每2~3變換1次,預防肌肉、關節(jié)痙攣的出現。在患者發(fā)病后即采取抗痙攣體位護理,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的臥姿,關鍵是要針對其病理變化,采取抑制異常運動的護理措施,使患者保持肩胛骨向前,肩關節(jié)向外旋轉,在患肩后方和膝關節(jié)下方分別放置一個墊子。同時保持屈髖屈膝,踝中立的體位。仰臥位時由于患者受緊張性頸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響,異常反射活動較多,因此應加強患者的仰臥位時的護理,縮短患者的仰臥位的時間。當患者因治療或轉移的需要時,注意加強對患者體位轉移的護理。如:患者由患側向健側移動的操作時可進行如下操作:先將患者健側下肢伸直插入該患者患側小腿下方后向健側移動,然后,抽出健側下肢并使患者處于屈髖屈膝體位,抬起患者的臀部使其移向健側,最后,以患者的頭和臀部作為移動的支點,將軀干向健側移動。加強對患者肢體移動的體位護理,避免引起對患者腦出血部位的刺激,再次誘導腦出血。
1.3.2 術后康復護理指導 加強患者術后的運動指導,鼓勵患者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運動,在對患者體位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的肢體由近端至遠端定期進行按摩,并促進各關節(jié)適度、短時間的屈伸、外展、內收等功能活動的練習,促進患者肢體血液循環(huán)和增加患者肢體感覺。患者的肢體按摩及肢體功能康復鍛煉的頻率可為:2~3 次/d,30 min/次。
患者術后的活動范圍及幅度應遵守:活動由大關節(jié)到小關節(jié)、活動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切忌使用暴力,以免導致患者的軟組織損傷等護理原則。
1.3.3 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 突發(fā)疾病的打擊,肢體功能的影響及手術刺激,使患者產生恐懼、孤獨、喪失生活信心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因此,應加強對患者術后的心理護理指導。在認真做好對患者的日常護理工作的同時,積極主動的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感到臨床的重視及生命安全能夠有所保證。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的過程中,要做到動作輕巧、利落,由于手術后患者的病情千變萬化,當遇到危急時,護理人員應沉著、冷靜、有條不紊,積極配合采取有效的搶救措施,切不可驚慌失措。通過專業(yè)的操作,使患者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感。并通過耐心的護理指導,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配合臨床治療的效率。
按日常生活能力(ADL)標準分為五級[3]:Ⅰ級完全恢復社會和家庭日常生活能力。Ⅱ級可獨立日常生活并恢復部分社會生活。Ⅲ級日常生活稍需他人幫助,可拄拐行走。Ⅳ級保留意識但臥床不起,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幫助。Ⅴ級植物生存。前三級為效果良好,后二級為預后不良。
術后24 h復查頭顱CT,69例血腫全部清除,11例血腫大部分清除。術后再出血2例,后行開顱血腫清除及去骨瓣減壓術。術后隨訪3個月,按ADL分級,Ⅰ級12例,Ⅱ級40例,Ⅲ級8例,Ⅳ級14例,Ⅴ級6例。Ⅰ~Ⅲ級共60例,占75%。
肺部感染:34 例(42.5%);再出血:2 例(2.5%);消化道應激性潰瘍:16例(20%);腎功能衰竭:1例(1.25%);多臟器功能衰竭:0例。如表1: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面臨的主要危險:一是血腫形成占位效應直接破壞腦組織;二是占位效應造成血腫周邊的腦組織缺血壞死;三是血腫在凝結和液化過程中產生多種有毒物質引起的繼發(fā)性腦損害。小骨窗開顱清除血腫可達到充分、立即減壓的目的,且止血效果好,手術簡單,創(chuàng)傷小,從而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同進行其他骨瓣開顱的類似病例相比較,小骨窗開顱具有以下優(yōu)點[4]:①設備簡單,在有開顱手術條件的醫(yī)院即可進行;②入顱快,手術時間短,出血較少;③直視下清除血腫,發(fā)現出血點并及時止血,但比骨瓣開顱損傷??;④留下顳部小骨窗,有顳肌下減壓的作用。由于該病來勢兇猛且病情進展較快,因此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指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通過對該文患者的護理觀察,對此組患者采取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劑術后康復護理指導能工作夠有效減少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表1 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1]段國升,朱誠.神經外科手術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310-311.
[2]朱盛,王東華,邱仁健.高血壓腦出血早期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02,31(10):65.
[3]程澤沛.123高血壓腦出血救治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03,32(9):123.
[4]石立.局麻下“小骨窗”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實質血腫[J].重慶醫(yī)學,2004,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