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皓月
在來到鋼琴之鄉(xiāng)——德清縣洛舍鎮(zhèn)之前,我對農民造鋼琴這事兒充滿想象;在看《鋼的琴》這部電影后,我對造鋼琴有了另一種向往。
采訪之前做了許多功課,關于洛舍,關于鋼琴,關于那些小鎮(zhèn)上的大企業(yè),關于大企業(yè)中的小農民。其實,“洛舍,農民造鋼琴”早已聲名大噪。自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指定用琴——杰士德世博鋼琴拍出990萬元高價之后,新聞素材就源源不斷。經過挖掘,洛舍小鎮(zhèn)造鋼琴追溯到了1984年。1984年,洛舍鎮(zhèn)的農民從上海引進鋼琴技師在小鎮(zhèn)上開辦了鋼琴廠,之后,大大小小的鋼琴廠如雨后春筍,落戶洛舍小鎮(zhèn)。截至2010年,僅有1.8萬人的洛舍鎮(zhèn)生產鋼琴約4萬臺,銷售收入4億元,鋼琴產量已占全國總產量的1/8,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地區(qū)。由洛舍鋼琴贊助的許多鋼琴音樂節(jié),復旦附中“德清洛舍琴房”等等闖入人們的視野。帶著小鎮(zhèn)飄出鋼琴聲的想象來到德清洛舍鎮(zhèn),一解心頭之惑。
德清洛舍被譽為“木業(yè)重鎮(zhèn)、鋼琴之鄉(xiāng)”,東臨上海200公里,南距杭州40公里,屬南北方氣候交接的內陸地帶,非常適合鋼琴、木材的生產加工。來到鎮(zhèn)長辦公室,受到鎮(zhèn)長沈月強的接見,第一個驚喜之處來自鎮(zhèn)長的名片,那是胡桃色的木質名片,美麗天然的紋理,凸顯了洛舍鎮(zhèn)的特色產業(yè)和當地農民的淳樸。沈鎮(zhèn)長提起鋼琴立刻打開話匣子,頗為驕傲,“鎮(zhèn)政府的作用就是對鎮(zhèn)上的居民和企業(yè)負責,我們也正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我們竭盡全力扶持本地區(qū)的鋼琴產業(yè),不是任其惡意競爭,而是由政府起到導向作用,形成良性產業(yè)機制”。據沈鎮(zhèn)長說,正是這種政府職能的轉變促使“中國鋼琴音樂谷”的設想落地生根。“中國鋼琴音樂谷”將鎮(zhèn)上的鋼琴產業(yè)進行統一規(guī)劃,集鋼琴設計、制造、展售、培訓、演出等于一體,充分渲染德清縣的人文之雅。近日,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關于“文化建設”的議題正式提出,而筆者認為,文化興國戰(zhàn)略更應該從微觀做起,“鋼琴之鄉(xiāng)”、“剪紙之鄉(xiāng)”……圍繞在大城市周圍的鄉(xiāng)鎮(zhèn)早已樹立起文化之風。正如列維施特勞斯的一句名言:“剎那間捕捉到的文化特質,最能代表該文化的深層意識?!?/p>
在鎮(zhèn)領導的陪同下,我們來到杰士德鋼琴廠。杰士德鋼琴廠是目前洛舍鎮(zhèn)最大的鋼琴廠之一,鋼琴年銷量2000多臺,一半以上出口海外。杰士德鋼琴廠廠長鮑海爾,從木匠開啟了自己的鋼琴夢,靠著多年的木工技術,研究鋼琴弦律設計,一做就是20多年。多年的研究為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鋼琴的運作原理了然于心,怎樣設計能使鋼琴的手感、聲音達到最優(yōu),怎樣改進能使鋼琴的質量進一步提高是他至今還在研究的課題。杰士德鋼琴廠目前年產值3000多萬元,利潤不足400萬元。鮑海爾廠長提到此數據時,我們都驚訝不已。鮑廠長解釋到,他們主要以生產成型鋼琴為主,70%的鋼琴部件都需要手工,機械化程度較低,與高利潤率相比,奏出動聽的音樂是其生產的最終目的。他們現在仍然在花大價錢在鉆研、搞研發(f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代人的篳路藍縷,就在這點點琴聲中奏響。在非常重視手工技藝的日本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個詞——“技藝之心”,說的大抵就是這種境界,而此時此刻,正在這小鎮(zhèn)農民的身上閃現。技藝無邊,音樂無界。盡管鋼琴是種西洋樂器,但并不妨礙洛舍農民對技藝之心的追逐。像鮑廠長這樣的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為這個小鎮(zhèn)藝術氣息涂抹了濃重的一筆,小鎮(zhèn)上無論是學校還是當地農民家庭,都十分重視鋼琴及音樂教育。創(chuàng)業(yè)維艱、守成不易。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造福于民,也十分擔憂文化的傳承是否會被切斷。與日本鋼琴近百年的歷史相比,洛舍的鋼琴之路還很長。
下午來到另一家歷史悠久的華譜鋼琴廠參觀,一進入廠區(qū),丁丁冬冬的琴聲就涌進了耳朵。整個廠區(qū)擺滿了成型的鋼琴,每架鋼琴上都排放一張工作流程卡,單單調音就需要6次,每個操作員要簽名確認,后面還有檢驗員復檢的簽名。幾個調音師正埋首在鋼琴里進行試音。有一個調音師是個年輕的小伙子,上去攀談,才得知竟是個90后。他是外地人,廠里的工資并不高,他也是慕名而來,就是想來洛舍學門手藝。他說他聽說過這里第一代鋼琴廠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不知心里是否也種下了“造鋼琴”的夢。據鋼琴廠管理人員介紹,目前廠里的工人僅100多人,技術工人仍以第一代技術工程師為主,鋼琴技術急需傳承。廠區(qū)的另一端有幾名工人在處理鋼琴外板的雕花,一雕一琢,足見細節(jié)之美、工藝之繁。盛行于明清的木工雕花在西洋樂器上盤旋,中西文化的交錯恍如時光在鋼琴上流轉。
當今的人們面對國貨,總一副怒其不爭的樣子。殊不知洛舍農民造的“鋼琴”和電影《鋼的琴》均走出國門,遠銷海外。逐漸富裕的我們,逐漸失去了手工的傳統,不知何時,“技藝之心”已遠去。何為奢侈?德國《明鏡》雜志記者沃夫崗·拉茨勒,在2002年出版的《奢侈帶來富足》一書中提出了舊式奢侈與新式奢侈的區(qū)別,把錢用在炫耀上,這是舊奢侈;把錢放在一個東西的使用上,重視其技術含量,這就是新式奢侈。是時候來轉換國民對待奢侈的態(tài)度了?!霸烨俅髽I(yè)”在洛舍小鎮(zhèn)上演,我又重燃希望。當人們面對國貨表現出怒其不爭時,殊不知我們的國貨才是新式奢侈,如為LV,Gucci等國際一流奢侈品提供手工配件的那些法國小鎮(zhèn)一樣,具有厚重的承載力。當離開洛舍之時,回頭望去,陽光普灑全鎮(zhèn),音符在陽光下跳躍,正如此處的鋼琴文化產業(yè)生機勃勃,農民安居樂業(yè),猛然想到一位縣領導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就是和諧社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