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志婉,徐碧紅,薛立軍,張新玲,童和平
腸道正常微生物在維持人體健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雙歧桿菌和乳酸菌是人類宿主最重要的有益菌[1]。早產兒由于自身發(fā)育的原因,免疫力低下,胃腸功能尚未成熟,易出現(xiàn)嘔吐、胃潴留、腹脹,體重不增,感染,甚至有生命危險等[2]。研究表明[3],益生菌可以增強自身免疫力,增加腸道黏膜對外界的抵抗力。本文通過給予早產兒口服益生菌(長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三聯(lián)活菌),旨在探討益生菌對早產兒胃腸動力和免疫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新生兒科收治(包括入院或轉院)的情況較穩(wěn)定、無嚴重合發(fā)癥的早產兒39例,采取隨機方法按照2∶1比例分為治療組26例、對照組13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分娩方式:順產27例、剖宮產12例;胎齡29~36+6周;體重1.55~2.45 kg;1min Apgar評分7~10分。兩組患兒性別、分娩方式、胎齡、體重、1min Apgar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例)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早產兒均予常規(guī)人工喂養(yǎng);治療組在人工喂養(yǎng)的同時加用益生菌(雙歧三聯(lián)活菌散劑,上海醫(yī)藥集團信誼制藥總廠,國藥準字S10970105),于開奶喂養(yǎng)第3天開始,0.33 g/次,3次/d,持續(xù)14 d;對照組不加用益生菌。兩組患兒住院治療到胎齡滿37周才予出院,如合并有胎膜早破、羊水混濁、胎兒宮內窘迫、宮內感染等給予抗感染治療;如有黃疸等情況適當給予藍光治療等對癥治療。
1.2.2 檢測方法 全部病例治療前行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CD3+、CD4+、CD8+)等檢查,治療后復查上述指標。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采用Epicsxl流式細胞儀(由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提供,試劑 Lmk-Lymphocyte由美國BD公司提供)檢測。
1.3 觀察指標 ①消化道癥狀:兩組均全程觀察記錄早產兒有無發(fā)生嘔吐、腹脹、胃潴留等消化道癥狀。②血 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水平。③安全性評價:有無血液系統(tǒng)毒性、肝腎功能損害和藥物不良反應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連續(xù)變量比較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早產兒消化道癥狀情況比較 治療組早產兒嘔吐、腹脹和胃潴留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消化道癥狀情況比較(例,%)
2.2 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2.3 安全性評價 兩組早產兒均未出現(xiàn)明顯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異常情況及藥物不良反應。
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WHO聯(lián)合專家組于2001年將有益于其宿主健康的非致病性微生物稱為益生菌[4]。益生菌主要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腸球菌、非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及酵母菌等。近年研究表明[5-6],益生菌可調節(jié)腸道微生物平衡,干擾致病菌在腸黏膜定植和感染,增加腸道黏膜對外界的抵抗力,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等。
益生菌為長型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口服給藥后可形成作用快、持久的聯(lián)合菌群,在腸道粘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屏障[7]。早產兒消化功能低下、胃腸動力不足,除了與自身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成熟有關外,也和早產兒的腸道菌群定植特點有關。與正常足月兒比較,早產兒腸道內細菌種類少,尤其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相對缺乏,腸道內細菌定植延遲,其原因可能為:早產兒腸黏膜發(fā)育不良,表面黏液分泌少,細菌定植條件不佳;早產兒多在潔凈環(huán)境(如無菌培養(yǎng)箱、NICU),可延遲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腸道正常菌群定植,導致腸道菌群缺乏多樣性;缺乏母乳喂養(yǎng),使早產兒腸道菌群定植、優(yōu)勢化時間明顯延遲;早產兒易并發(fā)感染,常需應用抗生素,抑制了正常菌群的定植[8-9]。楊琳琳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補充雙歧桿菌可以使早產兒發(fā)生胃食道反流、嘔吐、腹脹及腸炎的例數(shù)較對照組明顯減少。本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補充益生菌可明顯減少早產兒嘔吐、腹脹和胃潴留的消化道癥狀,改善早產兒胃腸動力,提示可能與避免腸道正常菌群定植延遲有關。
目前認為,正常菌群在腸內定植后,能刺激機體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統(tǒng),其可誘導局部腸黏膜SI-gA的形成和 T淋巴細胞亞群致敏與激活[11]。CD3+細胞為總T淋巴細胞的指標,分為輔助性T淋巴細胞(CD4+細胞)和抑制性 T淋巴細胞(CD8+細胞),CD4+/CD8+是反映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由于早產兒未建立起完善的微生態(tài)平衡、完整的腸粘膜屏障及成熟的免疫功能而導致抵抗力低下,易引起腸源性感染,如腹瀉、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敗血癥等危及生命[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CD4+/CD8+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益生菌可以刺激早產兒T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綜上所述,益生菌能減輕早產兒的消化道癥狀,改善胃腸動力,提高早產兒機體免疫功能,且價格低廉,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但由于其在早產兒臨床應用尚處于初步階段,至于長期療效、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1]Rastall RA.Bacteria in the gut:friends and foes and how to alter the balance[J].J Nutr,2004,134(Suppl 8):2022S-2026S.
[2]向建文,楊琳琳,楊杰.口服益生菌對早產兒胃腸動力影響的臨床研究[J].兒科藥學雜志,2009,15(5):19-21.
[3]王愛宇.益生菌的研究進展及在兒科的臨床應用[J].安徽醫(yī)藥,2007,11(2):169-170.
[4]趙軍育,姜毅.益生菌在新生兒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14):1110-1112.
[5]楊錫強.益生菌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9):623-625.
[6]宋朝敏,吳斌.益生菌在早產新生兒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6,9(3):208-210.
[7]葉瑞華,葉子.培菲康對小兒細菌性腹瀉的腸道屏障保護和炎性反應調控的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7,19(6):568-569.
[8]黃永坤,曹志瑯,楊武,等.出生早期新生兒腸道雙歧桿菌動態(tài)檢測[J].臨床兒科雜志,2010,28(10):938-941.
[9]張琳.益生菌與嬰幼兒健康[J].臨床兒科雜志,2008,26(9):819-822.
[10]楊琳琳,向健文,李愷,等.雙歧桿菌對早產兒食道pH值的影響及臨床意義[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7,15(3):75-76.
[11]De Vrese M,Winkler P,Rautenberg P,et al.Effect of Lactobacillus gasseri PA16/8,Bifidobacterium longum SP07/3,B.bifidum M F20/5 on common cold episodes:a double 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Clin Nutr,2005,24(4):481-491.
[12]解奕瑞,阮冰.益生菌在消化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1,23(2):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