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軍海
對廣東省龍川縣城中小學生初學蛙泳教學的實驗研究
□鄧軍海
在觀察龍川縣城部分中小學生學習蛙泳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掌握技術動作慢,連續(xù)游進距離短,學習效果差等問題。針對龍川縣城中小學生性格的特點,設計出了教學實驗方案,并組織實施了教學實驗。實驗班的蛙泳達標成績和蛙泳技術評定成績都明顯好于對照班。
中小學生;蛙泳;教學方法;熟悉水性
當前蛙泳教學越來越重視基本技術。蛙泳的技術動作比較復雜,對游泳過程中的協(xié)調(diào)性、柔韌性以及力量要求較高,如何更快地讓學生掌握蛙泳基本技術,有效地促進年齡較小的初學者較快地掌握蛙泳技術的教學方法較少。現(xiàn)代蛙泳教學方法改變過去游泳課是在學生的哭聲中開始,從培養(yǎng)興趣著手,所以一開始不能用生硬、冷酷的方法,這種方法尤其不適宜年齡小的學生。
2.1 研究對象
龍川縣城的113名初學蛙泳的中小學生,年齡在7至15歲之間。其中水坑地區(qū)51人,廣場地區(qū)62人;男生65人,女生48人;初中有47人,小學66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論文著作等十幾篇(部),為教學實驗的設計提供了參考及理論依據(jù)。
2.2.2 觀察法
對學生學習情況,以及教練的教學方法、內(nèi)容和手段等觀察近一個月,并進行實地調(diào)查研究。
2.2.3 實驗法
在查閱相關文獻和實地觀察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教學實驗方案。并進行一個月的兩期蛙泳教學實驗研究。每期共14次課,每次課2小時,之后進行了達標測試和技術評定。將實驗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班和實驗班,兩班學生都是游泳初學者,水平都比較接近;對照班是按常規(guī)的蛙泳教學方法進行,而實驗班是按下述實驗設計進行教學的。
主要教學過程與步驟如下:
1)熟悉水性
熟悉水性是學習游泳的基礎,只要先消除怕水心理,后面的蛙泳教學就容易開展。
2)水中行走
在學生下水前,先了解學生對水的感知程度,讓好的與差的結對,“按順序下水手拉手行走或者手拉手原地雙腿輕輕跳躍,體會水的阻力,提高身體在水中的平衡力”[3]。
3)手扶池壁或同伴練習呼吸
呼吸是游泳教學的難點,教學一開始就應當加強這一練習。練習者手扶池壁或者同伴練習呼吸,軀干前傾,臉或頭沉入水中;先練習閉氣,抬起頭后用嘴和鼻一起呼氣,呼完氣張嘴吸氣后再次入水閉氣;閉氣時間看學生實際能力而定。
4)浮體與站立
單腳輕蹬池壁或者兩腿前后開立輕蹬池底,展體俯臥于水中漂浮,身體適度放松;體會水的浮力和身體的平衡,并練習站立。做此練習要注意腿蹬池壁或池底前兩臂伸直,浮體后身體展平放松。
5)浮體與滑行
在浮體站立的基礎上,加大蹬池壁或池底力量,也可以雙腿同時蹬池壁或池底,使人體充分滑行?;袝r兩臂和兩腿并攏,體會如何減小人體滑行時的阻力,滑行與站立練習同步進行。
6)游戲法
①水中賽跑:游戲者成一排站立淺水中,聽口令向前跑,看誰先到達岸邊。
②水底尋物:在淺水中,把硬幣或者鑰匙等物扔進水中;學生聽到口令后潛入水中,睜開眼睛把物撿起來,看誰撿的多撿的快。
③打水仗:把學生分成兩組,水中相對站立,相距一米左右。聽到口令后,用手朝對方潑水,要求不能前進也不能后退;不準用手捂臉或者轉身背向?qū)Ψ?體會在滿臉淌水的情況下進行快速短促的換氣法。
④扶板漂浮打水法:分成幾組,每組6—8人,游戲者成一排站立淺水中;聽口令向前扶板漂浮打水,看誰先到岸邊。
7)學習蛙泳技術
“蛙泳基本技術動作對整個蛙泳來說是比較重要的部分,特別是蛙泳的腿部動作,是否規(guī)范將影響蛙泳的進一步學習”[3]。
①學習陸地和水中蛙泳腿技術的練習
由于游泳池的輔助練習器械少,就先讓學生俯臥在池邊集體進行兩條腿的收翻蹬練習;然后輪流在練習凳上、椅子上進行收翻蹬腿練習。然后按順序二路縱隊手扶浮板繞游泳池進行練習。
②學習陸地和水中蛙泳臂與呼吸配合技術的練習
集體練習蛙泳臂動作,“兩臂伸直并攏,軀干前傾,兩臂直臂與手掌一起向側下方壓抓水至兩手寬度比肩寬;之后再屈臂與手掌向內(nèi)后滑水,接著收手伸臂”[4]。在此基礎上練習臂與呼吸配合技術。然后就在水中體會蛙泳臂動作一會兒,再轉入手臂與呼吸配合練習。
③學習蛙泳腿和臂與呼吸完整配合技術的練習
當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蛙泳腿和臂與呼吸配合技術時,就及時將學生轉入完整配合技術學習?!巴暾夹g配合強調(diào)收手的同時又收腿,伸臂之后再蹬并腿,蹬并腿后臂腿伸直滑行漂一會兒再進行下一次完整配合”[3]。隨著學生技術水平的提高,再逐步過渡到正常的完整技術配合。
8)鞏固蛙泳技術動作的練習,增加練習的次數(shù)、距離和練習時間
“反復鞏固練習蛙泳是在學生掌握好水性和蛙泳基本技術后所采用的方法,”[6]。根據(jù)學生掌握程度,組織學生再鞏固熟悉水性和鞏固蛙泳技術以及兩者結合練習;除此之外,還應增加練習的次數(shù)、距離和練習時間。要強調(diào)在水中練習的時間和練習技術動作的次數(shù),從而使動作定型。
3.1 蛙泳教學實驗達標結果分析
我們把考核達標分三個等級:分別為50m以上,25-50m,25m以下;其中50m以上和25-50m之間為達標, 25m以下為不達標。對照班共有水坑和廣場游泳場的55名學生,實驗班共有水坑和廣場游泳場學生58人,
通過達標測驗得知,蛙泳達標測驗通過50m以上者對照班有5個,實驗班有9個;25—50m的對照班有39人,實驗班有44人,游進25m以下的對照班有11人,實驗班只有5人,兩個班達標的各段距離人數(shù)存在較大的差別。從對照班和實驗班的達標情況來看,兩班大多數(shù)學生都掌握了蛙泳技術,并能連續(xù)游進較長距離。從實驗結果看,對照班水坑和廣場兩個游泳場的學生總體達標率只有80%,而實驗班水坑和廣場兩個游泳場的學生總體達標率為91%。因此;總體水平明顯好于對照班學生。
3.2 蛙泳教學技術評定的結果分析
在游泳教學結束時,進行了蛙泳技術評定。技術評定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優(yōu)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具體情況如下表:
對照班和實驗班的技評情況
實驗班技評優(yōu)秀和良好之和為55%,對照班為37%,實驗班及格為37%,對照班為43%,不及格實驗班為8%,對照班為20%。從總體情況來分析,兩個班的大部分學生基本都掌握了蛙泳技術,有一小部分學生能連續(xù)游進較長距離;只有少部分學生掌握蛙泳技術不夠理想,但是對照班技術評定的四個等級成績中明顯不如實驗班成績。對照班不及格人數(shù)高達11人,占總人數(shù)的20%;實驗班只有5人,百分比只有8%;達到優(yōu)秀等級的對照班學生人數(shù)只有3人,而實驗班高達7人。實驗班中的技術評定的優(yōu)秀等級成績高于對照班一倍多,可以看出,實驗班技術掌握情況總體水平好于對照班。
3.3 蛙泳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3.3.1 要充分利用各種輔助物來幫助促進技術學習
實踐已經(jīng)表明要充分利用同伴或者輔助物來學習技術,因為這樣可以加快初學者學習的效果和進度,還可以增加安全系數(shù)等。
3.3.2 要注意手腳配合時的協(xié)調(diào)性
初學者通常在完整練習時出現(xiàn)蹬腿同時又劃臂,極不協(xié)調(diào)。這是因為手臂前伸后沒有滑行,急于劃臂;還有一個原因是收腿慢,蹬腿滯后。因此在教學中先強調(diào)腿蹬后手臂保持伸直成并攏姿勢滑行一段距離,然后從做蹬三次腿劃一次臂;逐步過渡到蹬兩次腿劃一次臂,到最后回到正常的一次蹬腿一次劃臂一次呼吸。
3.3.3 應反復加強鞏固蛙泳各個動作的練習
在初學者的蛙泳教學中,所學習的蛙泳動作不穩(wěn)定,容易忘記,應當使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把蛙泳各個動作鞏固好。
4.1 結論
4.1.1 大部分初學蛙泳者,膽子小,怕困難。站在齊于胸部深的水中會感到緊張,并會產(chǎn)生恐懼感。因此,這時教師不要急于傳授蛙泳技術;應選擇在相對較淺的水域進行水性和趣味游戲練習,水位最好在胸部以下。這樣有助于加快消除學生怕水心理,對接下來的熟悉水性和技術練習都有較大幫助。
4.1.2 對于蛙泳初學者,應當先注重腿部動作,并反復練習使其動作鞏固定型;為配合臂及臂和呼吸的練習打基礎,通過單一練習逐漸過渡到完整技術練習;從而循序漸進地安排練習內(nèi)容和手段等。這有利于其更快地掌握蛙泳的基本動作。
4.1.3 從達標測試和技術評定的數(shù)據(jù)中可知,雖然絕大部分學生都已經(jīng)學會蛙泳,但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各項成績還存在較大差異。實驗班學生的達標和技術評定的總體水平明顯好于對照班學生。
4.2 建議
4.2.1 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法、內(nèi)容和手段時,應根據(jù)當?shù)貙W生的年齡、興趣愛好及心理特點等特征來設計適合當?shù)貙W生喜愛和容易練習的內(nèi)容和方法。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作掌握效果。
4.2.2 由于龍川縣城和毗鄰的另外幾個縣城從社會經(jīng)濟生活水平、地理氣候環(huán)境等條件都有較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河源其它幾個城區(qū)采用此種蛙泳教學方法也是可行的。
4.2.3 在學生學習游泳過程中,時刻注意學生的安全保護工作,并創(chuàng)造良好和諧活躍的學習氛圍。
[1]梁賦.談游泳中的恐懼心理[J].北京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1
[2]張殿亮.游泳平行教學法的實驗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1994(1):96—99
[3]張殿亮.初學蛙泳四步教學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1999(3):19—21
[4]季瀏等編.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梅雪雄主編.游泳(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李劍.蛙泳教學的實驗研究[J].游泳季刊,2006(1):12—14
[7]李文靜著.游泳學練問答[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G807.2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2.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