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皇史宬:明清皇家檔案庫

        2012-05-31 01:39:16李松齡
        北京檔案 2012年4期
        關鍵詞:建筑

        李松齡

        在北京天安門迤東一箭之遙的南池子大街南口路東,有一座被紅墻圍繞的雄偉壯觀的古建筑物,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明清檔案庫房——皇史宬。

        一、皇史宬建造緣起

        (一)皇史宬是皇城宮殿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皇史宬座落在今東城區(qū)南池子大街136號。明清兩朝南池子一帶稱東苑(又稱小南城、南內(nèi)),因位于紫禁城東南而得名。明朝時這里除建有皇史宬外,還有重華宮、宜春宮、洪慶宮、重質(zhì)宮等宮苑建筑,與紫禁城等宮廷建筑構(gòu)成一個整體,周邊奇花異草、怪石林立、清雅幽靜,是帝王經(jīng)常來游玩的地方。迨至明朝末期,東苑逐漸荒廢。清朝以后,逐步被改建成民居,原來所有明宮殿舊址都已蕩然無存,惟獨皇史宬屹然尚在,一直保留至今,可謂是當年東苑建筑群中“碩果僅存”的建筑物了。

        皇史宬俗稱“表章庫”,表章一般指賀表、奏章,是兩種宮廷的檔案文書,后泛指檔案。在今天皇史宬北墻外有一夾道,原叫表章庫夾道,這在陳宗蕃的《燕都叢考》一書中有記載?,F(xiàn)在夾道仍在,但不叫“表章庫夾道”了,只見墻上釘著一塊紅底白字的標牌:此巷不通行,沒有了往日胡同文化典故的味道。

        皇史宬作為明代的古建筑,同這一地區(qū)的故宮、天安門、端門、太廟、社稷壇等建筑構(gòu)成完整的宮殿古建筑群,是皇城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明朝大學士丘浚提議修建皇史宬

        據(jù)我國檔案文獻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以金為匱,以石為室”(《漢書·高帝本記》),用以保藏重要典籍的記載。皇史宬的建造,將古人的創(chuàng)意真正變成了現(xiàn)實。

        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內(nèi)閣大學士丘浚上疏,奏陳收集、整理歷代“經(jīng)籍圖書,立為案卷,永遠存照”,以備“今世賴之以知古,后世賴之以知今”。意思是說我們今天通過收集、整理,憑借古籍檔案記載,可以知道前人的做法;后人同樣憑借古籍檔案,知道我們現(xiàn)在的所為。為此,丘浚建議仿照古代“石室金匱”之意,修建一所“不用木植,專用磚石壘砌”的檔案庫房。他在奏疏上稱:

        “自古帝王藏國史于金匱石室之中,蓋以金石之物堅固、耐久,非土木比,又能捍格水火,使不為患。有天下者斫石以為室,銅金以為匱,凡國家有秘密之記,精微之言,與凡典章事跡,可以貽謀遠傳者,莫不收貯其中,以防意外之虞,其處心積慮,可謂深且遠矣。后世徒有金匱石室之名,而無其實。典守雖設官,藏貯雖有所,然無虞災備急之具,不幸一旦有不測之事,出于常慮之外,遂使一代休治事功、人文國典因而散失,后之秉史筆者無所憑據(jù),往往求之于草澤,訪之于傳聞,簡牘無存,真實莫辨,非但大功異政不得記載,而明君良臣為人所誣捏者,亦多有矣?!?/p>

        于是,丘浚提議“于文淵閣(位于故宮內(nèi)的東南方位)近便去處,別建重樓一所,不用木植,專用磚石壘砌為之,……收貯繁要文書,以防意外之虞?!彼唧w建議:上層用銅匱保存“累朝實錄”和“國家大事文書”;下層用鐵匱保藏“詔冊、制誥、敕書等項”以及內(nèi)府衙門所藏“可備異日纂修一代全史之用”的文書。最后,丘浚強調(diào)說,“如此,則祖宗之功德,在萬世永傳,信而無疑,國家之典章,垂百亡遞沿,襲而有本矣”。丘浚這段話將建造皇史宬的理由闡述得極為透徹。

        這項建議,雖被當時的皇帝批準,但當朝皇帝對土木興建不感興趣,遲遲未見實施。丘浚提議擱置了42年后,到了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嘉靖命武定侯郭勛、華蓋殿大學士張孚敬、武英殿大學士李時等重修歷朝實錄,于是張孚敬重提前議,嘉靖批準,“命內(nèi)閣諸臣建造神御閣于南內(nèi)”,才下令正式動工興建。神御閣就是后來的皇史宬。修建皇史宬的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當時明宮中政治腐敗,管理不善,經(jīng)常發(fā)生火災。據(jù)《山樵暇語》記載,明英宗正統(tǒng)四年(1449年)“北內(nèi)大火,文淵閣內(nèi)所藏之書悉為灰燼”。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文淵閣又發(fā)生一次火災。嘉靖十年(1531年),宮中再次發(fā)生火災。宮中頻繁發(fā)生火災,促使嘉靖帝下令修建皇史宬?;适穼k建造歷時兩年,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竣工,正式投入使用。

        (三)從“神御閣”到“皇史宬”

        早在明弘治五年,丘浚當時建議修建的本是“重樓”式的建筑;后嘉靖帝命建的也是閣樓式建筑。

        皇史宬初建時,擬定名字并不叫皇史宬。因修建初衷首先考慮是為敬奉皇帝畫像而建,所以初命名“神御閣”。按照中國古建筑中閣的特點,閣的外觀一般為兩層,中間另加一暗層,實際為三層,明間中部設樓梯,拾級而上,經(jīng)過夾層的休息平臺可到二層室內(nèi)??墒呛髞聿恢喂?,改成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黃頂大屋”了。工程完工后,嘉靖皇帝又決定專用該建筑存放皇帝的實錄和圣訓,而皇帝畫像則另修景神殿(現(xiàn)勞動人民文化宮內(nèi))恭奉,因此,乃將“神御閣”更名為“皇史宬”。

        據(jù)說,神御閣建成后,由嘉靖帝親自題寫匾額,嘉靖帝忽發(fā)奇想,欲命名為“皇史藏”??墒牵尉傅蹍s不慎筆誤,將“藏”字寫成了“宬”字,在旁陪侍的大學士張孚敬看到皇上寫錯一字,就在皇上猶豫不定是不是要改寫時,他便上前說到,“惟天子孝文御書即為綸綍,請勿更易”。何謂綸綍?據(jù)《禮記·緇衣》記載:“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本],即釣魚的魚線,世有垂綸之說;綍,即繩索,可見二者之懸殊。意思是說,皇帝您寫啥樣就是啥,不用改寫。結(jié)果將錯就錯,皇史宬的名字便沿襲使用至今。

        “宬”,《日下舊聞考》援引《燕都游覽志》注釋說:“宬與盛同義,《說文解字》曰:“‘宬,屋所容受也。清段玉裁注:‘宬之言盛也。”明崇禎朝進士孫承澤在《春明夢余錄》上記載說,皇史宬的名字是由嘉靖皇帝欽定的。我們現(xiàn)所見所有的字典、詞典上解釋,宬字僅此一處使用,“別無分號”?!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古代藏書的屋子?!?/p>

        二、石室金匱與所藏珍貴檔案

        (一)皇史宬建筑格局與檔案裝具

        皇史宬素有“石室金匱”之稱。石室是指建筑而言,金匱是指裝具而論。

        皇史宬由皇史宬門、皇史宬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和御碑亭共五部分組成。整個院落圍以高墻,總面積達8463平方米,建筑面積有3400平方米。

        皇史宬正院前,是一個東西過道,東西各一座大門,東大門關閉,出入西大門(大門臨南池子大街)。正中為皇史宬門,三券門南向,左右各一個小門,左稱“皇書(lóng)歷左門”,右稱“皇書歷右門”。皇史宬門額,剛建成時,史字為“ ”,成字為宬,左右小門以龍為皇書,均出自嘉靖帝自造和手書,原物現(xiàn)已失存,無從查考。門拱是蓮菱圖案,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

        院內(nèi)正中為皇史宬正殿,座落在142公分高的石基上,四周環(huán)以漢白玉石欄,四角由四個大的螭獸鎮(zhèn)角。螭獸即傳說的龍生九子之一,因嘴大,肚子里特別能盛水,所以一般古建筑用它鎮(zhèn)守建筑的四周,從口中用于排水。殿前是一寬敞的平臺,前為丹陛,繞以漢白玉雕欄,南面陛三出臺階,東西各一出。環(huán)繞大殿四周的漢白玉螭獸、望柱上浮雕翔鳳盤龍、丹陛浮雕雙龍戲珠的圖案,護欄等雕工裝飾十分精美,使大殿平添幾分巍峨莊嚴的氣氛。

        正殿屋頂蓋以黃琉璃瓦,吻獸相向,為廡殿式建筑,梁柱斗拱,窗欞椽子,不用一釘一木,全為磚石所砌?;适穼k正殿廡殿頂式建筑,四面為坡,四條垂脊上各有9個吉祥琉璃小獸,琉璃小獸按照坡脊的長短和柱高安設,基本上是二尺配裝一件?;适穼k安設九件,表明建筑規(guī)格具有很高的地位。

        正殿為北京最大的無梁殿建筑。正殿外墻東西長47.40米,南北長21.32米,建筑面積為1010.57平米;正殿內(nèi)東西40.5米,南北8.98米,使用面積363.69平米;南北墻厚度均為6.17米,東、西墻厚度均為3.45米。四墻所占面積竟達646.88平方米,占建筑面積的64%,而殿內(nèi)使用面積為363.69平方米,僅占建筑面積的36%。正殿東西九楹,正中券門五座,石門重達幾噸,憑一人之力,不能開啟。屋頂蓋以黃琉璃瓦,吻獸相向,為廡殿式建筑,梁柱斗拱,窗欞椽子,全為磚石所砌,不用一釘一木。

        大殿正上方懸滿漢文合璧的“皇史宬”匾額,顯然已不是明朝原物,而是清朝入關后,尊崇滿族的皇家地位改成了滿漢合璧的石匾。漢文位右,滿文居左,表明滿文作為國語至上的位置,一直保留至今?,F(xiàn)在最西面的石門,有一扇不知何時斷裂兩截,1955年修繕大殿時,為了安全起見,將其中靠東面的一扇,按照宮廷大門的制作工藝,按原比例換成木質(zhì)門,涂以紅漆,外觀與石門無異,外人不敲擊,不得而知。同時,當時為了出入方便,石門不再輕易開閉,也考慮提高大殿內(nèi)防塵效果,便在內(nèi)墻靠里,裝飾了一道菱花玻璃木門。大殿東西山墻各有一窗,用石鏤成窗欞,以假亂真。在窗戶的內(nèi)側(cè),也安裝了玻璃木窗,即防塵又不影響采光。

        皇史宬的東、西配殿,形制相同,二殿規(guī)模較小,非無梁殿做法,雖然正面辟3券門,上安棋盤大門,但其內(nèi)部實際是面闊5間,進深3間的大木結(jié)構(gòu)。在配殿正立面屋檐下,設有石雕金錢氣孔21個,南北山墻各設石砌方窗。采用這樣的建筑形式處理方法,目的便是使整個院落的建筑取得和諧統(tǒng)一。配殿的室內(nèi)也存放著一些雕琢精美的大木柜,內(nèi)貯明、清兩代有關皇家檔案。這些木柜和所藏檔案后全部移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

        御碑亭是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修皇史宬時所建,是宬內(nèi)唯一的清代建筑。御碑亭位于皇史宬正殿的東側(cè),東配殿的北邊,重檐四角攢尖正方形碑亭,面闊3間,磚木結(jié)構(gòu),是清代御碑亭的普通形制。亭內(nèi)為御制重修皇史宬碑一座,碑文記敘了皇史宬的興建歷史,建筑功能以及重修原因等內(nèi)容。這座建筑距今也有205年的歷史了。

        隨著時代的更替和時間的推移,皇史宬在內(nèi)部建筑格局上,也因需要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除了上述在皇史宬門額文字的變化外,室內(nèi)石臺的變化最大。在明代,宬中四周俱用石甃,中放二十臺,永陵(嘉靖在位45年)、定陵(萬歷在位48年)各占二臺,因在位統(tǒng)治時間最長。到了清乾隆十五年,據(jù)《皇史宬全圖》檔案記載,宬中的石臺已經(jīng)改成前后兩座。在宬內(nèi)東北角、西北角石臺下面,皆坐北朝南有兩座石碑,原是明朝所立,所刻碑文沒有留下記載,已無從可考。乾隆時,把碑文磨掉重刻,分別題寫了詩文,是乾隆皇帝恭瞻皇史宬所作的御制詩,贊美史官的“秉筆直書”,夸耀其前輩的“豐功偉業(yè)”,祈望其統(tǒng)治“萬代長存”等內(nèi)容。

        到了清光緒時期,由于藏品越來越多,為擴大室內(nèi)收藏的面積,石臺已經(jīng)同為一體,石臺面積也有所擴大,兩座石碑也不得已移置石臺上面。雖然嘉慶十二年進行了重修,但皇史宬整體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朝舊狀。

        殿內(nèi)又筑有1.42米高的石臺,臺上排列著專門用來存貯實錄、圣訓而特制“金匱”。匱外用鎏金銅皮包裹,內(nèi)為樟木柜匣。上、下兩層,用隔板夾檔。柜高1.34米,長1.38米,寬0.73米,上部0.1米處開蓋用鎖。柜外東西各安鐵環(huán)一個,用以搬抬。各柜鑄有形狀各異的云龍花紋,柜重達170公斤左右,這是我們見到的最早的皇家專用檔案柜。

        不同朝代的“金匱”,顯示不同時期的制造工藝風格。金匱的正面和上蓋呈現(xiàn)兩條浮龍戲珠的圖案。中間祥云浮托,一龍昂首向上,呈騰云駕霧的升天之態(tài);一龍俯身朝下,作飄忽成魚游之勢。珠光如同噴薄欲出的朝陽,光芒四射。整個畫面構(gòu)圖嚴謹,布局精細。觀之,使人有龍游宇宙,主宰天下之威嚴。制作者將“皇權(quán)天授”、“君臨天下”的統(tǒng)治理念,寄寓精美的圖案之中。其匱體的左右和后面都飾以祥云,構(gòu)成一幅無限寬廣、完美的藝術畫面。

        清代對金匱排序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太祖排在前面正中,依次各朝皇帝先左后右逐步往下排,最多時一共排成七排。

        明清兩朝幾百年,對殿內(nèi)石臺做過很大改變,現(xiàn)在殿內(nèi)布局,是清末時的狀況。史載,殿中的石臺,明朝時有20個,其上共鑄“金匱”19個,最早的一個保存的是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實錄。清朝入關后,將內(nèi)明朝皇帝的實錄圣訓移貯內(nèi)閣大庫,而以清朝皇家檔案取而代之,朱氏家族變成了愛新覺羅氏。隨著時代的進展和實錄和圣訓的增加,皇史宬中的“金匱”也逐漸增多。清天命至雍正五朝,也只有31柜;到同治時,已增加至141柜;時至清末,已達152柜?,F(xiàn)在基本完好無損地存放在皇史宬正殿中。

        (二)皇史宬所存珍貴檔案文獻

        清朝時期,正殿存放的主要是清帝的實錄和圣訓,東西配殿專做木質(zhì)龍柜,存儲皇家玉牒。另外,清朝這里還存放過記載清朝規(guī)章制度的“大清會典”、平叛征討“朔漠方略”、“將軍印信”等,東配殿曾存放過石刻法帖76塊,西配殿則存放過大臣的題本之副本。下面介紹幾種重要的檔案。

        實錄:實錄是歷朝皇帝的編年史。因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為宗旨,“據(jù)實記錄,事無虛構(gòu)”,故謂之實錄。自唐朝以后,每朝皇帝將國家重要的政務奏議、諭旨,分朝編輯。清朝實錄,起自清太祖(天命)至清德宗(光緒)共十一朝。按年月日記載皇帝至諭旨、行動及國家政事。分別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歷朝實錄例由新繼位皇帝纂修前朝皇帝實錄。清朝實錄共繕寫四部,分別存放在乾清宮、皇史宬、內(nèi)閣大庫和盛京崇謨閣。

        圣訓:清朝將皇帝的諭旨稱為“圣訓”,(明稱寶訓)。它是在纂修實錄時,從中摘其可傳布天下的諭旨文件,分類編輯而成的一種檔案版本。清朝圣訓也是起自清太祖至德宗(光緒)共十一朝,分別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至光緒年間,令刻有“十朝圣訓”。

        玉牒:皇族的家譜謂之“玉牒”。清代從顯祖宣皇帝塔克世(努爾哈赤之父)本支為宗室,旁支為覺羅,所以玉牒有“宗室玉牒”和“覺羅玉牒”之分。從順治十三年開設玉牒館,并規(guī)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玉牒,玉牒修成后閉館。每屆開館之年,由清宗人府題奏,皇帝親選玉牒館正副總裁官,統(tǒng)理編修事宜。依照“以帝系為統(tǒng),以長幼為序,存者朱書,歿者墨書,記載各代子孫生兒育女、繼嗣、婚嫁、封爵、授職、升調(diào)、降革、死亡等情況。

        順治、康熙兩朝所修玉牒僅有滿文,雍正以后,分別用滿、漢兩種文字抄寫。編畢,謄錄裝潢,呈皇帝御覽后,一式三份分別存放乾清宮、皇史宬和盛京。據(jù)記載,1921年溥儀最后一次修玉牒,清代一共修玉牒27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xiàn)藏順治十八年(1661)至1921年所修玉牒2600余冊,系統(tǒng)記錄了清代皇族人口及支派,目前皇史宬中的玉牒已經(jīng)全部移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玉牒庫存放,現(xiàn)已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編纂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類書。永樂元年到二年(1403-1404)十一月,明成祖曾命解縉等人,纂集過一部《文獻大成》,但因其過簡,復命姚廣孝、劉季虎和解縉三人做全書的監(jiān)修,并選派宿學老儒重加增輯。經(jīng)過三年即到永樂五年(1407年)八月告成。全書22877卷,11095冊,明成祖寫序并改名為《永樂大典》。因該書卷帙浩繁,未及刻印,只有手寫本。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為避免火災,命另抄一副本。遂聚108人共抄六年,到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方告完成。從此,《永樂大典》才有正副兩部。分別藏于文淵閣和皇史宬?!队罉反蟮洹氛居诿髂┮淮位馂闹腥糠贇?,副本至清初也開始流失。咸豐時只有幾千冊,到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時,副本也大部分焚毀,未毀部分幾乎全部被劫去。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于世的約800卷。

        寶譜:皇帝玉璽拓為印模,稱為“寶譜”。其圖二十有五,是根據(jù)乾隆十一年御定數(shù)目拓印而成的。貯于皇史宬。二十五顆御寶,現(xiàn)均貯于故宮交泰殿。

        將軍印譜:清初至乾隆年間,屢派大將軍出征。共鑄大將軍印四十五顆,將軍印六十二顆。當大將軍出師,經(jīng)請示,將宬中藏印頒賜之,事后仍歸于皇史宬收藏。

        三、皇史宬建筑的重要歷史價值

        屈指一數(shù),皇史宬從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已有476年的歷史,風雨滄桑,歷經(jīng)不同朝代,至今仍保存原有的狀況,不能不說這與它獨特的建筑設計、高超的建筑工藝水平有著重要的因果關系。

        我們從皇史宬保存檔案文獻來看,至今仍保持著完好無損的狀態(tài)。紙張平整,顏色潔白,墨跡清晰,無任何蟲蛀的痕跡。實踐證明,皇史宬的建筑和裝具設備都非常適于保存檔案文獻,可總結(jié)歸納出五個特點,來說明它的重要歷史價值:

        第一、皇史宬大殿建筑全部采用磚石結(jié)構(gòu),不用一釘一木,穹頂式無梁殿建筑,而且外墻四面采取梯形的建筑形式,具有典型的“石室”特點,使該建筑既堅固耐用,能經(jīng)得起風霜雨雪的長久侵蝕,更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和防震的作用,有利于檔案文獻的安全保管;

        第二、厚厚的墻壁,可以避免殿內(nèi)溫濕度發(fā)生劇烈變化。四面墻體平均厚度達4.8米,四墻所占面積竟達占建筑總面積的64%,使用面積僅占36%,幾乎是殿內(nèi)面積的兩倍,猶如將一座地下宮殿搬到了地上。使殿內(nèi)保持冬暖夏涼,溫濕度相對穩(wěn)定,從而有利于檔案文獻的安全保存;

        第三、具有良好的疏水防潮功能。殿外地基是1.42米高的石基,殿內(nèi)又有1.42米高的石臺,也就是說檔案柜離開地面實際距離高達近三米。同時,殿內(nèi)石臺四周,各與墻壁離開了一定的距離,殿外四周又各有疏水漏口,因而有利于檔案防水、防潮、防霉。有利于檔案文獻的安全保護;

        第四、東西對開的窗子,加上穹窿式的殿頂更容易通風,便于凈化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溫濕度達到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有利于檔案文獻的保藏;

        第五、結(jié)實、美觀、密閉性能良好的“金匱”,既有利于防盜,也有利于防火、防水、防潮。內(nèi)存各種文獻檔案,又用上等的綾布包裹,又可以起到一層防潮的作用,樟木材質(zhì)的匱體,又起到防止蟲蛀的保護效果。根據(jù)測試,柜內(nèi)的相對溫度較殿內(nèi)更穩(wěn)定一些,浮動值小,而且溫度值正處在相對理想的狀態(tài)。

        正是皇史宬建筑和裝具這些顯著的功能和特點,從防火、防水、防霉、防盜等多方面,為檔案的保管、保護、保存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和不可缺少的條件,采取“石室”和“金匱”保管檔案文獻的措施,無疑給檔案的安全加了兩道“防火墻”。

        在我國近500年前的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下,僅用兩年的時間,就建成了這樣一座設計精巧、格局別致、堅固耐久、規(guī)模宏大、具有獨特建筑風格的古代檔案庫房,實屬不易。所以說,它不僅是中國建筑史上的杰作,更是我們今天認識古代“石室金匱”的典范之作,而且對于在建設設計現(xiàn)代化檔案館時,如何科學保管檔案文獻,也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作者單位: 北京市檔案局

        猜你喜歡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yè)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廢棄建筑
        高一帆
        藝術家(2017年3期)2018-01-26 08:54:49
        《老建筑》
        文學自由談(2016年3期)2016-06-15 13:01:16
        聽,建筑在訴說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超高層建筑可以休矣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狠狠老| 日韩精品人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aaa久久久影院|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男女肉粗暴进来动态图| 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在| 国产少妇露脸精品自拍网站| 四虎影在永久在线观看| 又污又爽又黄的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激情国产片| 最近中文字幕mv在线资源| 激情 一区二区| 特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内射国产免费观看| 欧美婷婷六月丁香综合色| 无码AⅤ最新av无码专区| 久久中文字幕亚洲综合|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一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产美女被爽到高潮免费a|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国产双飞高清| 亚洲二区精品婷婷久久精品| 欧美老妇交乱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2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 五十路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 | 成人全部免费的a毛片在线看|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国产| 四虎影视在线观看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