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敏 陳一雷
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里,美國戲劇迎來了新一輪繁榮,老一輩戲劇家依然“青春”煥發(fā),新銳作家層出不窮;這一時期戲劇主題五彩繽紛,戲劇起到再現時代風貌、針砭社會時弊之功效。在美國戲劇研究方面,國內學界對20世紀早中期的作家與作品研究較多,近30年則相對較少。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即便有學者對近30年戲劇有所涉獵,也是零散研究多,整體觀照少,作品介紹多,深入評析少,對近30年美國戲劇的發(fā)展缺乏全面把握。有鑒于此,本文以20世紀80年代為起點,對美國戲劇近30年來的發(fā)展做一個整體回顧與分析。
一、 繼承與創(chuàng)新
在近30年中,有一支隊伍不可忽視,那就是在20世紀早中期成名的作家,他們對美國戲劇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一長串名單中,除亞瑟·米勒之外,愛德華·阿爾比、山姆·謝潑德、戴維·雷勃、戴維·馬梅特等著名劇作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們的作品在秉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在主題與藝術風格上又有大膽創(chuàng)新。
亞瑟·米勒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雖然其主要知名作品集中于60年代前,但是80年代之后,晚年的米勒仍筆耕不輟,為美國當代戲劇舞臺貢獻了一部又一部新作。80年代他推出了包括《美國時鐘》在內的六部戲劇,在國內反響平平,但在英國卻呼聲很高。90年代他的《下摩根山之旅》、《最后一個美國佬》和《碎玻璃》等都很受歡迎,其中《下摩根山之旅》和《碎玻璃》分別獲得2000年和1994年托尼獎提名。2004年,米勒推出了封頂之作《完成畫作》??v觀米勒這一時期戲劇,美國社會的現實問題仍然是他關注的焦點。
愛德華·阿爾比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美國劇壇嶄露頭角的另一位重量級人物,借鑒歐洲實驗戲劇的新形式,他與同代人以大膽、反叛的戲劇藝術實踐將先鋒、革新的戲劇思潮引入當時陷于刻板、平庸的美國劇壇,其活力和朝氣令美國觀眾耳目一新。進入80年代,阿爾比推出了三部劇作,并未引起轟動。90年代以后,阿爾比迎來了事業(yè)的另一個高峰期,1991年《三個說大話的女人》一舉獲得了普利策戲劇獎以及其他眾多戲劇大獎。此后,阿爾比連續(xù)創(chuàng)作出了《洛爾卡戲劇》、《碎片》和《關于小寶寶的劇》等。進入21世紀阿爾比更是新作不斷,2002年《山羊或誰是西爾維婭》獲托尼獎和劇評人獎杰出新戲獎,次年又獲普利策戲劇獎提名。隨后他還創(chuàng)作了《占有人》、《篤!篤!誰在那兒?!》以及《賓我、自我和主我》,這些戲劇都引起了積極反響,再一次證明了阿爾比的創(chuàng)作實力。阿爾比在2004年推出了《動物園的故事》的前篇《家庭生活》,和《動物園的故事》一起組成了一個新的兩幕劇,并于2009年更名為《在家在動物園》。
與阿爾比相比,山姆·謝潑德是后起之秀,他被認為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劇作家之一。進入80年代,謝潑德新作不斷,《真正的西部》在2000年獲得托尼獎提名;《情癡》在1984年獲得奧比獎最佳新戲獎和奧比最佳導演獎;《撒謊》1986年連續(xù)獲得紐約戲劇委員會杰出戲劇獎、紐約劇評人最佳獎和外百老匯杰出戲劇圈外劇評人獎。除此之外,謝潑德還創(chuàng)作了《震驚》、《和諧》和《獻給康斯薇拉的眼珠》等作品。進入21世紀,謝潑德仍然筆耕不輟,推出了《亨利·莫斯的晚年》、《地獄之神》、《徒勞》和《月之輪》。謝潑德在本世紀的創(chuàng)作未能獲得像20世紀那樣的轟動效應,但他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力圖求新,試圖對自己的寫作方向和風格做出新的改變,突破以往作品的窠臼。進入新世紀之后,謝潑德的戲劇中現實主義色彩逐漸淡化,超現實主義以及荒誕派藝術表現手法重新登上了謝潑德的戲劇舞臺,《亨利·莫斯的晚年》就是一例。
二、 人性、道德與社會
20世紀60年代爆發(fā)的越南戰(zhàn)爭是“二戰(zhàn)以后美國參戰(zhàn)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zhàn)爭”,也是美國歷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戰(zhàn)爭。越戰(zhàn)成為美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但同時它也促成了一代人的覺醒,使得人們對人性、道德等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20世紀末葉,一些以越戰(zhàn)戲劇聞名的作家和越戰(zhàn)之中成長起來的作家,像戴維·雷勃、戴維·馬梅特、蘭福德·威爾遜以及邁克爾·韋勒等佳作不斷,除延續(xù)越戰(zhàn)的暴力、混亂、迷惘主題外,還揭露了當代美國貪婪、自私、金錢等導致的人性扭曲、道德墮落和犯罪等社會問題。
戴維·雷勃是美國當代將越戰(zhàn)搬上戲劇舞臺“最為出色、有名”的劇作家。然而,若僅以越戰(zhàn)作家來界定雷勃,則有失公允。雷勃的戲劇創(chuàng)作并非局限于越戰(zhàn)題材,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他的劇作基本脫離了越戰(zhàn)題材,如《浮世男女》和《憐憫問題》等。70年代至今,雷勃共創(chuàng)作了十余部戲劇,多次獲得美國戲劇獎項或提名。雖為越戰(zhàn)劇作家,但他打破了越戰(zhàn)題材的局限性,劇作涉及范圍廣,主題深刻。雷勃深切關注越戰(zhàn)對美國社會、家庭及個人的影響,真實地再現美國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揭示社會現象——種族和性別歧視、暴力、艾滋病等對現代人的影響,嚴厲抨擊了道德日益淪喪的美國社會。
戴維·馬梅特同樣關注美國社會,只不過他心目中的美國不是真實的。他同樣描寫“美國夢”,卻不同于前輩米勒筆下的美國夢,他不但毫不留情地揭露腐朽的美國夢,更重視探討昔日的美國夢對現代人思想的腐蝕。80年代馬梅特創(chuàng)作了《埃德蒙德》、《拜金一族》和《加快, 犁吧》,三部戲劇引起了熱烈反響,捧得多個獎項。20世紀末,馬梅特創(chuàng)作勢頭不減,他不斷拓展寫作視野,將筆觸直指當今具有爭議性的社會問題,如性騷擾、虐童、同性戀、種族和身份等問題,《奧利安娜》、《密碼》、《老街坊》和《波士頓婚姻》是這方面的代表作??v觀馬梅特這一時期的寫作,他擅長描寫社會下層的小人物和社會邊緣人物,他們大都不善于表達,常常施行背叛、暴力和欺詐等手段。他們的生活平庸無奇、精神荒蕪、感情破裂,整天在困惑、失落、恐懼和絕望之中度過。盡管如此,劇本中的人物卻常常通過陳詞濫調、自我感情的流露等來掩飾自身的絕望。和亞瑟·米勒一樣,馬梅特十分關注人物的道德問題。在他看來,自我和社會相互聯結、相互滲透。但是,自我已經被物欲橫流、急功近利的資本社會所腐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由金錢和商品交易決定的。馬梅特通過塑造這些人物去挖掘出真正代表美國平民內心世界的焦慮、迷茫、沖動和悲涼情緒,揭示出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機。
蘭福德·威爾遜是20世紀末關注美國社會問題的又一重要劇作家。他的作品通過對話和場景的設置把故事串連起來,把各種社會問題雜糅在一起,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失去活力和凝聚力的社會。他所塑造的人物大都為遭受磨難和痛苦,他們在困難面前退縮、逃避、恐懼……他善于刻畫緊張的人際關系,某些人道德淪喪、心靈扭曲,在侵略和暴力面前顯得無助。威爾遜70年代反映美國底層人生活的《巴爾的摩旅館》給他帶來了包括奧比最佳外百老匯戲劇獎在內的無數榮譽,80年代憑借《塔利家的蠢事》和《燒掉這個》再次贏得普利策戲劇獎、紐約電影批評家獎以及托尼獎提名。威爾遜的戲劇關注社會邊緣人物,在劇本中涉及到大量的同性戀角色,比如《吉里德的香膏》、《檸檬色天空》和《宇宙畫像》等。他希望通過作品反映當時社會現實,喊出那些不能融入主流文化的人們的心聲,引起人們關注、理解并包容那些掙扎在社會邊緣的人們。
20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戲劇家以他們特有的文學武器,揭露在資本主義利益驅使下人性扭曲、道德淪喪、社會風氣腐敗的事實,關心社會邊緣人和弱勢群體,并為他們發(fā)聲,雷勃、馬梅特、威爾遜正是這群人中杰出的代表。
三、 性、性別與政治
20世紀中后期,一方面,同性戀、艾滋病成為困擾美國的問題,同性戀者要求獲得合法婚姻權利;艾滋病肆虐引起全社會恐慌;里根政府以同性戀是導致艾滋病為由,在政治上排斥、迫害同性戀群體,導致同性戀與艾滋病群體被歧視。另一方面,這段時期,婦女作為弱勢群體仍然處于男權中心的邊緣,由此而催生出世紀末戲劇的重要主題:聲討性別歧視、呼吁全社會關注女性、性和艾滋病等問題。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圍繞這些話題創(chuàng)作的劇作家:托尼·庫什納、霍利·休斯、保拉·沃格爾、瑪莎·諾曼、溫迪·瓦瑟斯坦等成績斐然,貢獻很大。
托尼·庫什納是一位公開的同性戀劇作家,從8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戲劇創(chuàng)作,至今已有劇作20余部。90年代,他憑借《天使在美國:一部關于國家主題的同性戀幻想曲》一劇轟動美國劇壇,囊括了包括普利策戲劇獎、托尼獎等在內的多個知名戲劇大獎,該劇也奠定了他在百老匯以及當代美國戲劇界的地位。由于庫什納對同性戀權利和政治局勢的特別關注,他的其他劇作,如《一間叫做白晝的明亮房間》和《居家人/喀布爾》等,無一例外地涉及了當代美國的社會政治問題。他將同性戀、艾滋病問題與政治結合起來思考,揭示這種現象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當然,他的劇作中也有一部分是改編劇或音樂劇。庫什納擅長將現實與虛幻結合,因此他的劇作常常既帶有現實主義色彩,又具有超現實主義元素,令人嘆服。
霍利·休斯是美國女同性戀劇作家、行為藝術家。她以身體表述女性的欲望、痛苦及其遭遇,希冀以此來喚醒人們對女性的關注。盡管在美國劇壇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但她以作品《雇用扮裝》和《陰蒂筆記》贏得觀眾,并兩次獲得奧比獎。右翼政治家和一些同性戀團體都認為她的作品太色情,而休斯本人卻認為,她的作品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制造爭議,把觀眾從洋洋自得中喚醒,讓他們思考和行動。休斯起初是一名抽象藝術畫家,所以她要把這種抽象藝術手法運用到她的劇作中,從而直觀地再現社會現實。她的作品以同性戀為題材,融合了諷刺、幽默、滑稽等藝術技巧,用身體來探討生活中的嚴肅話題,結局往往興高采烈,滑稽可笑,同時又發(fā)人深省。
20世紀末探討性取向、兒童性虐待、亂倫等成為劇作家關注的焦點。保拉·沃格爾創(chuàng)作了很多這類題材的戲劇,1992年推出的《巴爾的摩華爾茲》使得她聲名大噪。這部作品榮獲1992年奧比獎。之后,沃格爾憑借討論兒童性虐待和亂倫的劇作《我如何學會駕駛》一舉獲得1998年普利策戲劇獎。吉爾·多蘭在《紐約戲劇評論》中寫道:“沃格爾的戲劇涉及了寬容、家庭問題,探討了性別身份的不穩(wěn)定,以及我們怎樣利用一些無法預知的方法來認識自身、表達欲望,并在失去中逐漸成長?!?/p>
關注底層,關注普通女性的孤獨、苦惱和挫折,反映她們的心聲仍然是20世紀末一些女性劇作家聚焦的話題,瑪莎·諾曼、溫迪·瓦瑟斯坦、貝絲·亨利等在這方面做了大量文章。
瑪莎·諾曼被認為是二戰(zhàn)后美國最為成功的女劇作家之一。諾曼的作品多數以現代女性的社會經歷為主題,以處于邊緣、底層的人物為對象,著重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異化的關系、女性的孤獨、自由和死亡等問題。1981年《晚安,媽媽》的上演奠定了她在美國戲劇史上的地位。該劇獲得了1983年普利策戲劇獎、托尼獎提名、蘇珊·史密斯·布萊克本獎等多個獎項?!锻戆玻瑡寢尅分荚诮沂久绹胀彝?、底層女性所面臨的生存困境。作者的目的在于呼吁全社會更多地關心、理解和包容我們身邊那些默默無聞、平常普通的女性。
如果說諾曼關心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的話,那么另一位女性作家溫迪·瓦瑟斯坦則關注現代知識女性在追求自我實現道路上所面臨的挫折與彷徨。瓦瑟斯坦于1989年憑借戲劇《海蒂編年史》獲得普利策戲劇獎,一舉成名,被公認為美國當代杰出的女劇作家。她的作品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以作者本人以及周圍人的生活經歷為創(chuàng)作藍本,探討女性的身份危機,在開辟自我道路上的遭遇、困惑與挫折,這體現在她的作品如《海蒂編年史》中的女教授海蒂·霍蘭德,《羅森斯魏格姐妹》中的猶太三姐妹,以及《美國女兒》中的女政治家麗薩·鄧特·休斯。這些女性精英們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體會過痛苦和孤獨,卻依然充滿勇氣和希望。
四、 種族、歷史與身份
世紀末美國少數族裔戲劇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fā)展,非裔、亞裔和猶太裔等族裔的戲劇成為另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使得美國戲劇舞臺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奧古斯特·威爾遜、蘇珊·洛莉·帕克斯、查爾斯·富勒、唐納德·馬古利斯、黃哲倫等一大批戲劇家為美國少數族裔文學添光增彩,為美國戲劇做出了出色貢獻。其中,種族、歷史與身份是他們談論較多的話題。
在非裔美國劇作家中,奧古斯特·威爾遜、蘇珊·洛莉·帕克斯和琳恩·諾塔奇等人表現突出,備受關注。奧古斯特·威爾遜被認為是繼尤金·奧尼爾、亞瑟·米勒和田納西·威廉斯后的美國最杰出的劇作家之一。他傾盡20余年心血撰寫的十個匹茲堡系列劇真實地反映了美國20世紀每個十年的社會變遷和歷史沿革,該系列劇刻畫了20世紀的黑人在美國的經歷,堪稱世紀末戲劇界巔峰之作。威爾遜也是迄今為止商業(yè)上最為成功的美國黑人劇作家。他一生著作豐厚,兩次獲得普利策戲劇獎,五次獲得紐約戲劇評論界大獎,多次獲得托尼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這位劇作家有兩部作品同時在美國戲劇表演圣地百老匯登臺上演——《圍欄》和《喬特納來了又走了》,這使得他登上了戲劇創(chuàng)作生涯的高峰。威爾遜的劇作風格貼近生活,主要側重于現實的陳述和情節(jié)的演繹,他經常在劇中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推進戲劇的進展,但在劇作的結構安排上又明顯受到音樂節(jié)奏的影響和啟發(fā),尤其以藍調音樂為最。縱觀他的作品,不僅生動地詮釋了劇作家對美國非裔文化和種族問題的深刻反思,同時也激起了美國黑人正視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勇氣,增強了他們改變現實,爭取權利的信心,讓他們在直面慘淡人生的同時,懷著對未來的希望繼續(xù)前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
20世紀末,蘇珊·洛莉·帕克斯是圍繞非裔黑人歷史將性別、種族、歷史與政治等話題聯系在一起創(chuàng)作的另一位優(yōu)秀的女性作家。有評論這樣寫道:如果說20世紀70年代是屬于馬梅特、80年代是屬于威爾遜、90年代是屬于黃哲倫與庫什納的戲劇時代,那么新千年以來則是蘇珊·洛莉·帕克斯的戲劇時代。帕克斯是一位多產作家,80年代至今,她創(chuàng)作了近20部劇作,并獲得包括普利策戲劇獎、托尼獎、劇評人獎、奧比獎等著名獎項或者提名。2002年,她的《強者/弱者》一舉奪得普利策戲劇獎,帕克斯也因此成為美國戲劇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黑人女性。帕克斯能在主流文學圈內獲得成功,這得益于她寓意深刻的主題和富有實驗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藝術風格。戲劇《維納斯》、《在血泊中》和《去他媽的A》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西方殖民者長期以來對非裔女性的不公正待遇?!稄娬?弱者》,以寓意深刻的主題和大膽創(chuàng)新的藝術手法探討了歷史、種族、黑人生活現狀等諸多問題,被看成是一部“解構政治”的戲劇。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亞裔戲劇也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績卓著者不在少數:黃哲倫、趙健秀、謝耀、伊麗莎白·黃、林小琴、菲利普·果坦達及休斯頓等,他們對美國亞裔戲劇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們通過戲劇再現亞裔移民歷史,搭建交流、理解的橋梁,化解民族、種族間隔閡,建構和諧世界。1988年黃哲倫的《蝴蝶君》在百老匯上演,好評如潮,一舉奪得托尼獎、劇評人獎、圈外劇評人獎等,并入圍普利策戲劇獎,成為首位奪得最佳托尼戲劇獎的美國亞裔劇作家。至今,黃氏圍繞中西方關系、文化差異、信仰困惑、中國赴美勞工苦力等主題創(chuàng)作了近十部劇作。2012年初黃氏的喜劇《中式英語》在百老匯再獲成功,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佳戲劇。
20世紀90年代另一批亞裔劇作家嶄露頭角,如在新加坡出生長大、移居美國的謝耀。謝耀是作家兼導演,他的劇作擺脫前輩作家以族裔單一身份認同模式,將視野擴大到多元認同:性別、性向、身體,甚至消費的認同;他另辟蹊徑,將筆觸伸向流散在不同國度的亞裔同性戀、艾滋病社群,其創(chuàng)作主題之一是亞裔男性社群中的同性戀問題,代表作《白人地盤三部曲》:《瓷》、《他們自己的語言》、《半生》,均獲得了很大成功。在接下來的作品,像《美麗的國度》、《剪刀》以及《紅》等探討亞裔移民史、跨文化、跨種族之間的交流與友誼等話題。作為第二代亞裔劇作家,謝耀兼具導演與劇作家的雙重身份,顯示了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日裔作家菲利普·果坦達、魏琳娜·哈蘇·休斯頓等結合赴美移民生活經歷,圍繞歷史、性別、種族、文化身份等創(chuàng)作了大量劇作,同樣為亞裔戲劇增添了精彩一頁。
五、 21世紀美國戲劇發(fā)展趨勢
21世紀初的十年多里,美國戲劇繼續(xù)沿著多元、實驗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方向發(fā)展。9·11事件帶給美國人民巨大的災難,但是同時也促使美國人反思自我;種族、身份、同性戀、艾滋病等仍然是困擾著美國社會的問題,同樣成為劇作家們關注的焦點;家庭、愛情、死亡、忠誠與背叛等人類永恒的話題繼續(xù)成為新世紀美國戲劇的熱點。
新世紀頭十年有很多戲劇新人嶄露頭角,特雷西·萊茨是美國新生代劇作家、著名演員。他的劇作大膽審視了那些被貧窮、憤怒、背叛、毒品、酒精等扭曲的家庭,以此來檢視整個美國社會。萊茨的劇作《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的人》于2004年獲得普利策戲劇獎提名。他的另一部劇作《八月:奧塞奇縣》,在2008年同時獲得了托尼最佳戲劇獎、普利策戲劇獎、劇評人獎杰出劇目獎等三項大獎,使得他成為“21世紀最激動人心、最為重要的美國劇作家之一”。萊茨的戲劇刻畫了大量與道德問題、精神問題作斗爭的人們。他聲稱從田納西·威廉姆斯的戲劇、威廉·??思{和吉姆·湯普森的小說中得到了寫作靈感。此外,萊茨認為聲音是戲劇中敘述故事的一個重要手段。
薩拉·魯爾,美國劇作家,2004年憑借《窗明幾凈》榮獲蘇珊·布萊克·史密斯本獎,從而獲得評論界的廣泛認可。這部浪漫喜劇描寫了一個夢想成為喜劇演員而不打掃房間的巴西女仆異想天開的想法。該劇使得薩拉·魯爾在31歲時入圍普利策戲劇獎,并于2006年榮獲麥克亞瑟獎學金。約翰·拉爾2008年在《紐約客》上評價道:“如果說薩拉·魯爾舉止謙遜,她的戲劇則是大膽的。她的非線性現實主義形式,充滿了震驚、驚喜和神秘,卻不用口頭說話和心理活動表現出來?!?/p>
琳恩·諾塔奇是當代美國一位杰出的黑人女戲劇家,她的作品常常探討女性問題以及非裔美國人的生活,作品思想深刻,筆觸幽默風趣,直擊當代社會的熱點問題,在美國極具影響力。她在2005年被授予古根漢姆獎學金,2007年又獲得麥克亞瑟天才基金。2009年憑借《毀滅》一舉奪得普利策戲劇獎,2010年被授予斯坦伯格杰出劇作家獎,外加20萬美元的獎金,用來表彰她為美國戲劇界做出的巨大貢獻。《貼身衣服》是諾塔奇的成功之作,該劇于2003年2月由巴爾的摩中央舞臺劇團和南岸劇團聯合出品,2004年在外百老匯再次上演后,受到高度贊揚。她隨之寫了《貼身衣服》的姐妹篇《虛構的故事,或者恩黛再教育》,這兩部戲劇在寫作技巧手法上更顯成熟,關注的都是處于“存在主義自我危機”中的美國黑人女性。諾塔奇的《毀滅》是一部驚世之作,它將人們的視線牽向性暴力這個以前人們很少觸及的問題上。《毀滅》能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痛苦,殘酷的場景讓人無法逃避。這部戲劇將人們帶入一個無法想象的悲慘世界,走進受害者的內心,審視施暴者的靈魂?!稓纭冯m然講述的是遠去的戰(zhàn)爭故事,但是它對強權者的譴責、對人性殘忍的揭露、對戰(zhàn)爭的聲討、對受害者痛苦的同情,是我們當今每個人都應該思考,充滿野心的政治家們需要正視的問題。
21世紀頭十年還涌現出了一大批戲劇家新秀,像斯蒂芬·塞特和鄧肯·謝克,兩人合作推出的搖滾音樂劇《春之蘇醒》大獲成功,贏得了許多獎項。希拉·卡拉漢被認為是美國21世紀新生代女性戲劇家中的優(yōu)秀代表。她的名作《死亡城市》一方面反映了遭受恐怖襲擊的紐約、死亡的痛苦彌漫整個紐約城,另一方面,紐約城里的人們每天無所事事,精神極度空虛,如同死亡一般。麗莎·德阿穆爾被認為是美國當代新興的女性劇作家、單人表演家和跨域表演藝術家,曾獲得2003年奧比獎……所有這些說明21世紀美國戲劇仍然以強勁的勢頭發(fā)展著,限于篇幅,不能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