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
在“五條杠少年”最愛讀的那份報紙上,我看到這樣一條報道:“中國有條件避免房地產(chǎn)市場硬著陸?!蔽恼抡f,2010年,我國貸款只占到GDP的28%,而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前夕的2006年,美國的家庭債務余額與 GDP之比高達170%。我國房地產(chǎn)相關貸款(土地、開發(fā)、購房貸款) 占全部貸款余額20%左右,按揭貸款只占GDP的12%,按揭貸款證券化率為零。
這樣的解釋看似合理,背后的經(jīng)濟邏輯卻很難令人信服。這篇文章最基本的內(nèi)在假設是“別人能干的事情,我們也能一樣干”。但我們的債務市場發(fā)展了多少年?市場對債務的承受能力和信用評級制度又如何?中美兩國可以這樣用數(shù)字簡單比較嗎?
至于提到“我國住房相關貸款占全部貸款20%,而美國的比例更高”,這并不能證明地產(chǎn)及住房信貸市場比較安全。打個比方:A向B借錢,B懷疑A的償還能力,A寬慰B:“你的債只是我全部債務的20%”,A卻不給B任何收入的證據(jù)。中國的住房相關貸款比例低,并不說明地產(chǎn)及住房信貸市場的安全性,只是因為我們動輒幾千億的大型項目以及大型企業(yè)的貸款過多,把貸款總基數(shù)沖高了。這絲毫不能說明我的償付力高低,仿佛剩下的80%是不需要還的?“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癢”,這可以作為市場安全的表征么?證明債務安全,最直接的無疑是證明充足的現(xiàn)金流和穩(wěn)定的償付力。
筆者愚見,如果一定要證明“中國有條件避免房地產(chǎn)市場硬著陸”,不如用居民可支配收入,去近似地代表 “可償債收入”,然后用你的按揭貸款余額去除以可償債收入,看看你債務的支持率是多少;或者反過來,用收入除債務,看看你的償付倍數(shù)如何;或者簡單地比較一下債務增長的速度和可償債收入增長的速度……如果那樣解讀,也許更容易讓讀者心安一些。
作者郵箱:bigyuanl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