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塢主人
5月21日,東部半決賽第四場,熱火VS步行者。賽前的更衣室里,詹皇白T恤黑褲衩,手持一卷,埋頭苦讀。據(jù)說正因為補了此書的能量,那天賽場上的他明艷不可方物,“充滿了對勝利的欲望、動力和殺氣” …… 這本足以讓熱火球迷感恩戴德的書,就是《饑餓游戲》。不過球迷或許還應該慶幸,詹皇那天看的是原著而不是電影,否則再凜然的殺氣,恐怕也要側漏了。
一部冒殺戮之名的電影,獨缺的竟然是殺氣。沒有血肉橫飛,沒有華麗打斗,甚至看不到一個稱得上凌厲的眼神。 小說用了整整4頁,描寫一群惡狗如何吞食一名少年,而電影只用了一個漫不經(jīng)心的鏡頭,漫不經(jīng)心得像國產(chǎn)劇的床戲。按照原作者蘇珊·科林斯的說法,她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電視真人秀、伊拉克戰(zhàn)爭、古希臘神話的復雜轉化,卻絕口不提日本國寶級導演深作欣二的《大逃殺》——或許真的只是心有靈犀,畢竟深作欣二也沒說他看過《蠅王》。但高度相似的情節(jié)設置,的確很容易讓人將它們拿來比較?!洞筇託ⅰ妨鑵枱o匹,十分鐘的前戲,一百分鐘的高潮,在痛快淋漓的搏殺中,生猛地詮釋人性的善惡。 42個人的關系、生死,在深作欣二手中紋絲不亂,而蓋瑞·羅斯對24人的安排,都顯得那么力不從心,只是快刀斬亂麻地鎖定了幾個主角,頓失亂戰(zhàn)的詭譎——誰能告訴我,那個跑來跑去的狐貍臉是要鬧哪樣,就為了展示輕功嗎?
快刀斬亂麻的蓋瑞·羅斯,在把握電影主題上,卻剪不斷理還亂。革命之路?娛樂至死?金錢政治?還是老蘿莉的甄嬛傳?——凱特尼斯的伎倆,對于看過3部以上宮斗劇的中國觀眾,完全是浮云。蘇珊·科林斯對自己作品的內涵,有無比裝逼的詮釋:古希臘傳說,愛琴國王每九年就要進貢七對童男童女,送到克里特島的迷宮,供牛頭人身怪食用;牛頭怪在書中升級為“政府和無形的體制壓力”;而克里特島的存在,意味著“和我們作對,我們會做出比殺死你們還殘忍的事,我們會殺死你們的孩子”……如此深刻的政治寓意,卻沒有在電影中被深刻演繹,而是像那些被導演草菅人命的角色一樣面目模糊。
這樣一部極具爛片氣質的電影,卻好評如潮,看看這些影評:《衛(wèi)報》:一部充滿智慧且情節(jié)扣人心弦的動作大片!《帝國》:秒殺被搬上大銀幕的所有暢銷小說改編的作品!——真的嗎?為什么我覺得改編最失敗的《黃金羅盤》都比這好看?很多人還會拿《暮光之城》來作比較,認為同樣走青春路線,“暮光”不過是吸血鬼版的賣萌瓊瑤劇。我想說的是,連賣萌都做不好的青春片,簡直就是耍流氓。雖然我實在受不了羅伯特·帕丁森那詭異的眼神,但跟長殘的喬什·哈切森(當年《極地特快》里的小正太?。┫啾?,他完全稱得上玉樹臨風——至少他不會比詹妮弗·勞倫斯矮半個頭。
但再多詬病,也無法否定它彪炳影史的票房紀錄,只不過這股席卷歐美的颶風,似乎還無法跨越太平洋的阻隔:在韓國的票房,不敵懷舊小清新《建筑學概論》;在香港上映首周,票房的沖擊力還不如老態(tài)龍鐘的《桃姐》。這種水土不服的現(xiàn)象,以往常見于國產(chǎn)大片,比如《唐山大地震》在美國票房僅6萬美元,《讓子彈飛》曾一度找不到北美發(fā)行商……中國大片在海外的票房紀錄保持者,仍是十多年前《臥虎藏龍》的1.2億美元。如果說中國大片的尷尬, 是因為電影審查制度的束縛、價值觀的迥異、語言的差別,那一向能通吃全球的好萊塢,這次為何在亞洲吃不開呢?
是這塊土地上的國情和宮廷戲太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