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
從1995年迄今,我已四次報道法國總統(tǒng)大選了。最為深刻的體會,就是理論上的民主,與實踐中的民主,正漸行漸遠。最令我吃驚的,是選舉本身已經完全脫離了民主理論的幾乎所有闡述,而成為一種獨立的、且極為特殊的政治技巧。薩科齊5年前能當選總統(tǒng),很大程度上與其高超的主導選舉的政治手腕是分不開的。否則按“鐘擺理論”,在右翼總統(tǒng)希拉克執(zhí)政兩任12年之后,沒有理由繼續(xù)選出右翼的薩科齊繼任總統(tǒng)。法國政治評論家阿帕蒂說,薩科齊就贏在提出了一句競選口號:“(與過去30年政治的)決裂”,并讓選民相信了。也就是說,是“選舉技巧”而非政治理念決定了法國的命運。
從一個細節(jié)就可知民主選舉的“異化”并非源于今日。1995年法國總統(tǒng)大選前夕,右翼候選人希拉克悄悄聘任其前任左翼總統(tǒng)密特朗的公關顧問雅克·畢朗作為自己的競選參謀。本來,左右翼之爭,應該是一種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執(zhí)政模式之爭。然而畢朗卻成功地將商業(yè)營銷學運用到政治領域,在法國創(chuàng)立了“政治營銷學”,就像推銷一件商品那樣推銷一位總統(tǒng)候選人,而不論這位候選人是左翼還是右翼。他掌握的秘訣就是“如何通過大眾傳媒影響選民思想、進而左右其選票”的選舉技巧。在他的輔佐下,左翼的密特朗在1988年戰(zhàn)勝了右翼的希拉克;同樣在他的輔佐下,右翼的希拉克于1995年戰(zhàn)勝了左翼的若斯潘。
這一次爭取連任的右翼薩科齊與左翼社會黨奧朗德的決斗,更突出了“選舉技巧比政治理念更重要”的色彩。兩人都很少將競選活動重點放在競選綱領之上。說句老實話,傳統(tǒng)左右翼在執(zhí)政綱領方面已經很難看出實質性的差異。左右翼提出的種種治國措施,很多都是重疊且類似的。因而兩名同樣擅于民選的高手都著重于打擊對方的“軟肋”。奧朗德深知自己政治威望不高,故欲打敗薩科齊,關鍵在于利用5年執(zhí)政而導致其名聲狼藉的事實,將大選演變成對薩科齊本人的“公民投票”;為此他提出的競選口號是:“要想改變,就是現(xiàn)在?!?/p>
而薩科齊則抓住奧朗德政治資歷過淺(從未進入過政府),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強大法國”作為競選口號:著意于以自己精心在國際上樹立起來的領袖形象,來凸顯奧朗德缺乏國際影響力的弱點。應該承認兩人的策略都相當成功。只是薩科齊5年來政治積怨甚多,故奧朗德目前略勝一籌。但究竟誰能笑到最后,還要看“意外因素”是否會出現(xiàn)……
選舉技巧有多方面,如占領輿論空間(特別是電視畫面)、引領選舉話題、操控民意調查等,其內容之豐富足以撰寫一本“選舉藝術大全”。本文僅舉日前在法國大選中發(fā)生的例子。薩科齊在近5個月的民調中一直落后于奧朗德。歷史證明,如果在3月份的民調中薩科齊在第一輪還不能趕上并反超對手的話,就很難在第二輪獲勝。令人倍感蹊蹺的是,日前果然出現(xiàn)數(shù)份薩科齊反超奧朗德的民調。只是細心的人才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些不可言傳的奧妙:如在CSA民意測驗所的一份民調中,薩科齊在首輪得分30%,奧朗德28%。問題是有多少選民知道,CSA屬于薩科齊的一位富豪朋友凡森·波羅雷所有,而且這份民調與的誤差率為3%,超過通常民調的2%。一位專家對我說,這意味著實際結果有可能是奧朗德31%、薩科齊27%。為什么要“合法地調整”一下結果呢?這就是選舉的技巧問題了……
民主國家基本理論建立在三權分立之上。而在行政、立法與司法三大權力之中,實際控制社會和國家的主要是行政權。行政權容易過大,也是設計立法與司法權來“制衡”行政權的思想根源。因此,對行政權的爭奪,就構成一個國家的主要政治行為。而對行政權的爭奪,實際上就是使行政權面對一把永遠的達摩克利斯劍:選舉?!斑x舉至上”實際上正在逐漸成為民主國家的“發(fā)動機”和“終點站”,一切圍繞“選舉”而轉。這一事實造成的后果,就是行政權受到選舉體制的過度沖擊,從而使執(zhí)政行為本質遭到異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