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春節(jié)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的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該節(jié)日經(jīng)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qū)到全國各地的發(fā)展過程。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元宵節(jié)又被稱為“上元節(jié)”。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后,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guī)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10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游樂,喧鬧達旦,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jié)。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5天,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jié)特色活動。每逢農(nóng)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jié)日氣氛,所以響應(yīng)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jié)數(shù)以單數(shù)為吉利,多見9節(jié)龍、11節(jié)龍、13節(jié)龍,多者可達29節(jié)。耍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與“雙龍戲珠”兩種。巨龍追捕著紅色的寶珠飛騰跳躍,忽而高聳,似飛沖云端;忽而低下,x像入海破浪,蜿蜒騰挪,煞是好看。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xiàn)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xiàn)獅子的兇猛,有騰躍、登高、滾彩球等動作。
元宵即“湯圓”, 由糯米制成,或?qū)嵭模驇юW。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食用時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痹娭械摹罢淦贰奔粗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xiāng)人賽紫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