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德
小品文是一種特殊的文體,有“俗”亦有“雅”?!把拧钡淖髌罚匀皇恰瓣柎喊籽保芫拢艿氐?,有品味,亦有嚼頭。而“俗”的作品,也并非“下里巴人”,俗不可耐,它給人的是一種隨意的、信手捏來的感覺,照樣可以讓人在閑適中品味生活,思考生活。
“雅”與“俗”,與其說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莫如說是一種文化養(yǎng)成或文化習慣?!八住痹从谌说纳姹灸?,體現(xiàn)出人對自然的生存選擇與適應。當人的生存選擇與適應“習慣成自然”時,我們就有了“俗”。 “積習”而“成俗”,說明“俗”是特定時空中特定人群的“集體無意識”,是無需言明的默契也是無需理析的律令。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的是空間局限,“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說的是時間局限。局限性決定了“俗”的特殊性,眾多的特殊性又構成了“俗”的多樣性并呈現(xiàn)出文化的豐富性,而超越局限性、特殊性的“俗”,便是我們所說的“雅”。
“雅”的原義為“鴉”,通借為“夏”時指中夏地區(qū)的語言,后因這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而有了正統(tǒng)、規(guī)范的意思,也使“附庸風雅”成為一種價值取向。“附庸”的本義是中國古時附屬于大國的小國,用《禮記?王制》的話說,叫做“(國)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编嵭⒃唬骸案接拐?,以國事附于大國,未能以其名通也”。因此,“庸俗”的義蘊最初當是指“小城”之“習俗”,這在大國面前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
“俗”與“雅”作為一種價值評判,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或文化習慣,它還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內的文化人格。講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鳴“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脫俗”,但大多鄙夷“滔世媚俗”。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導傾向是“化人以雅”,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調、境界都漸至“文雅”起來。我們在遠離低俗、拒絕庸俗、摒棄媚俗之時,應當養(yǎng)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并通過文化自覺陶塑文化人格,提升文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