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慨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前后,成千上萬的歐洲猶太人響應復國運動的號召,相繼投奔巴勒斯坦,并期待在圣經(jīng)所述的祖地上建立自己的國家。強烈的建國愿望不僅讓他們與周圍的阿拉伯人摩擦不斷,更使自1920年起托管此地的英國成為邪惡的占領者和頭號公敵。地下武裝活躍,破壞活動和暗殺事件層出不窮。十二歲的猶太少年夢想著成為其中的一員。
阿摩斯·奧茲的小說《地下室里的黑豹》以這少年的口吻,追憶了風云激蕩的1947年之夏。主人公身為一個愛讀書的小朋友,被人喚作“普羅菲”——“教授”的簡稱,又因?qū)φ碱I者的仇恨,而與另外兩個小朋友秘密成立了暗殺隊,取名“霍姆”——即“自由或死亡”,自比暗伏的黑豹,可隨時一躍而出,奮勇殺敵。然而,他并非我們熟知的少年英雄,普羅菲既不是張嘎子,也不是小保爾,更沒有羅金?;蛑旌諄磉@樣的怪叔叔指點革命的方向,因此注定無法走上正確的民族解放之路。普羅菲及其同伙所為,更近似湯姆·索亞,不過是鐵釘埋路一類的小把戲,剩下的就只有狂野的幻想,比如拆毀家里的冰箱,制成兇悍的飛彈,從耶路撒冷開炮,直取白金漢宮里的英王。
怪叔叔終于以另一種面目出現(xiàn)——他沒有斜背王八盒子,也沒穿破舊的水兵服,而是一身土黃色的英國軍裝。某次宵禁時,普羅菲被英國大兵鄧洛普抓獲。此人長身大頭,巨掌綿軟,臉如水母,滿面佛相?!皵橙说氖志头旁谖业募绨蛏希拖衩藁ㄒ粯?,并不邪惡?!逼樟_菲寫道,“我感到恥辱,好像正在被女孩觸摸。”這英國佬正在研讀猶太圣經(jīng)里的《撒母耳記》,講一口半生不熟的書面希伯來語。普羅菲有意刺探敵情,遂接受鬼子邀請,秘密造訪英國兵營。
鄧洛普實在是個好心的怪叔叔,內(nèi)心孤獨,總是想方設法逃避刑訊的差事。他與普羅菲互為師友,學習對方的語言,讀對方的書,兼談人生。然而“自由或死亡”里的另外兩位少年同志無法容許小教授的親敵行徑,對他進行了大義凜然的批斗,并在他家墻上涂下憤怒的標語:“普羅菲是卑鄙的叛徒!”
“你普羅菲愛敵人。愛敵人嘛,普羅菲,比泄密還要糟糕。比出賣戰(zhàn)斗者還要糟糕。比告發(fā)還要糟糕。比賣給他們武器還要糟糕。甚至比站到他們那一邊、替他們打仗還要糟糕?!币粋€小朋友憤怒地下了結(jié)論,“愛敵人乃叛變之最?!?/p>
立場問題或站隊問題是一切激進政治的首要考量之一。如果稍有動搖,來自同志們的春天般的溫暖,傾刻間便化為冬天般的無情。普羅菲的遭遇,這種非黑即白的政治態(tài)度,不僅折射著1947年之夏的喧嘩與騷動,直到今日,也仍然污染著我們世界的空氣。
好的文學能夠呈現(xiàn)出復雜的生活現(xiàn)實,從而超越那種簡單的、有毒的和粗暴的政治現(xiàn)實。作為當代以色列最具世界聲望的大作家,阿摩斯·奧茲巧妙地借用少年視角,批判極端主義之惡,亦為文學揚善、倡導理解與寬容做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表率。這種高尚的文學觀念,亦可在中譯本所附鐘志清女士的作者訪談,以及我譯的奧茲在2007年接受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時的講演中窺得一斑。
2007年,美國導演琳·羅斯以《小叛徒》之名,將此書搬上了銀幕。全片在耶路撒冷老城拍攝,而且加上了一個好萊塢式的光明尾巴,不算突兀,也討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