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第九中學 劉志奇
以形成性評價來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第九中學 劉志奇
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是教育管理者提高管理質量的目標,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主要包括專業(yè)態(tài)度、專業(yè)意識、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能力。其中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指教師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課堂教學與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學能力和教學反思能力。
現(xiàn)在常見的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的方法主要有:師徒結對子、讀書、寫反思、繼續(xù)教育、上級部門專項專題培訓等。觀其效果,有的方式(如師徒結對子)能促進剛上崗的教師盡快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可一旦過了實習期,他們復制了基本的程序后,就自然融入了經驗型的大隊伍,能力上很難再有提高。有的方式(如各級的骨干教師培訓)有利于培養(yǎng)教師“精英”,但他們的成就大多是以個人風格為主導,其他人不好模仿。上級培訓部門的專題或專項培訓注重理論學習的多,與教師實踐所需要的技能相去甚遠,而理論中的條條框框根本無法運用到實踐中去改進自己的教學,教師們經常這樣描述培訓效果:聽時激動,說時心動,回來不動。偶爾開設數(shù)量相當有限的教育學科課程與教學研究活動,與在?;顒觾热?、質量無大區(qū)別,其專業(yè)能力不能得到大的提高。
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將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且能在學校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展開,省時、省力、有效地提高各層面普通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我認為,將形成性評價引入課堂教學中,提高每一位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就可以完成此項任務。
目前,形成性評價多用來促進學生學習,它是指教師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xù)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fā)展性評價。操作形成性評價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估和評判,著眼于學生潛力的發(fā)展;二是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的評價;三是重視對學生情感及行為能力的評價;四是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可持續(xù)性評價。簡而言之,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
若要在課堂中運用形成性評價,作為操作人——教師,只有從“制定明確目標、準確分解目標、活動引導達標、多方評價驗標”幾方面開展研究,才能完成“激勵、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若教師能對以上這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也就達到了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目的。1.教學能力:制定準確的目標、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如,圍繞學習任務設計學習活動(教)的能力;根據(jù)學生學習需求,隨時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2.課堂評價能力:關注學習過程,及時評價學習狀態(tài)的能力。3.提高反思能力。我校近一年內推進了三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反饋練習)課堂教學模式,正需要把形成性評價作為切入點來助推,我校大部分教師的課堂存在以下問題:1.制定的學習目標不明晰。每節(jié)課“學什么”往往是憑借“教參”、學情和經驗來定。2.目標達到度不高。對細化目標理解不清、不深。大目標需要小目標的分步完成才能最終實現(xiàn),一個心理動詞需要幾層分解才能全方位得到詮釋,對我校教師來說還是一個空白。3.評價能力不高。存在著評價不全面(如只評價結果、不評價過程)、不準確(如把未理解當成馬虎來對待)、不具體(如仔細讀讀就明白了)、負效應(如為發(fā)泄自己的情緒而評)等問題。4.評價的目的不正確。評價的目的只是為了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再依靠“講”來解決問題。5.反思的針對性不強。反思寫了很多,大都是套話、空話,不能促進教學行為的改進。
所以我想在學校推廣形成性評價的使用方法,來提高教師以上幾個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期望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和思想,在我校得到進一步拓展。由針對學生認知領域的評價拓展到對學生學習全方位的評價;由補救學生學習問題拓展到成為教師提高素養(yǎng)(反思)的載體;由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拓展到提高學校各項活動的質量和效率(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以形成性評價概念、思想為指導,設計該項目推進的過程,從而提高完成此項任務的質量和效率。
1.明確目標。
讓形成性評價落戶課堂,從而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學生學習。
2.分解目標。
(1)讓形成性評價概念入腦。采用校長講座和青年教師的讀書、交流等方式進行。
(2)厘清“課標”、學習目標、分解目標的關系、方式。校長參與備課組、教研組研討。
(3)評價目的與評價方式的關系及選擇方式。校長參與備課組、教研組研討。
(4)完成一篇融入了形成性評價的教學設計。用形成性評價上課、評課。
3.分析、運用評價結果。
(1)通過座談和檢查學習筆記、心得等方式,了解教師的認識和接受程度,判斷是什么原因(理念不清、畏懼不前、不認可等)。
(2)通過教研組活動中的發(fā)言(備課設計、評課建議等)和互相修改教案等方式查清自己的問題并找到解決的辦法。如讀書、咨詢等。
(3)上課時觀察環(huán)節(jié)的推進和落實情況,做好反思與修正。
4.整理資料,提煉收獲。
1.確定研究的內容。
(1)備課。
(2)評課。
(3)上課。
2.明確研究的方式。
(1)講座。管理者講,普通教師講。內容有:講理論——明白研究的重要性;講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明白“慣性”的局限性和問題所在,說明研究的迫切性;講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明白如何研究;講收獲與感悟——分享在研究中成長的快樂。
(2)研討。備課:一是一個人備一課時內容,大家聽后分析、修改;二是一課時內容大家同時寫,交流、完善。評課:采用集體看同一節(jié)錄像課,說自己常用的方法、說印象最深的教師(失敗或成功的處理方法)等多種方式,查找出現(xiàn)效率(高與低)之處及原因,達到共識。
3.設計(規(guī)范)研究的過程。
(1)建制度。為促進活動的開展,學校建立了領導參與、大會交流、備課組交流制度。
領導參與:主要體現(xiàn)在參與的深度和廣度上。領導定期給全體教師搞講座,既表明領導的重視,又提高領導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既要做好每月研究的工作小結,又要布置下一階段的工作內容;邊破解困惑邊上研究課作案例,邊和教師一起感受研究的辛苦與快樂。
大會交流:每周五的全校教師大會上由四至五位青年教師上臺談學習、實踐的內容和收獲,用PPT展示,脫稿解說,每兩周一個內容,各學科的教師都要涉及。目的是用來說明:此評價適用于各學科的課堂;每個人都能學會;頭腦風暴(一個知識點,由八九位教師從不同學科講解),認識得到強化;要做明白的教師(想明白、說明白,明白自己的失誤和成功原因);此次改革是為了教學增值而不是否定自己的過去和應付任務。另外,還實現(xiàn)了以下效果:一是青年教師自信了。在全校教師面前展示,演講能力得到了鍛煉,敢挺直腰桿兒說話了。二是老教師聽懂了。老教師們邊做評委邊得到了培訓,省時省力又省錢,還符合一線教師需要,在其最近發(fā)展區(qū)。三是降低了畏懼感。教育理論由同伴在實踐過程中進行了“降解”,設計操作由同伴用理論要求進行了“浸潤”,讓很多人自然地感受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從而減少了“恐高癥”的干擾。四是統(tǒng)一了方向。新、老教師有了共同的研究、交流話題,辦公室里經常有“目標明確嗎?評價了嗎?”這樣的問話出現(xiàn)。
備課組交流:在大面積培訓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學科和關鍵人率先突破,以期繼續(xù)開展教師之間的“自主的、無干擾的”培訓和學習活動。讓這幾個人先試先行,大家再一起查找成功和失敗之處,研究修正的舉措,然后在另一個班或年級再試,使環(huán)節(jié)設計更精細、操作更自然。
(2)搞活動。開展校內、校外交流活動。在校內開設青年教師沙龍,以論壇、說故事等形式定期研討、交流;在校外積極參加展示活動,派教師外出搞講座、做課、評課,提高專業(yè)能力。
4.總結研究的效果。
(1)厘清課程標準、學習目標、分解目標的關系,提高了教師“定標”、“達標”、“驗標”的能力。過去,教師對這三者的看法是“看重”學習目標,因為它要落在教案本上,同時也是評課的聚焦點;此學習目標來自“教參”、經驗和學情;對課程標準,說課時用,其他時候不知該怎么用,只好束之高閣;“不懂”分解目標,不懂目標為什么要分解?如何分解?認為不分解不也能達標。現(xiàn)在,我校任課教師已經能正確地處理好三者的關系:“依據(jù)”課程標準,是學段的總方向,是“教、學、評”達成一致的紐帶,是我們教書育人的要求;“確定”學習目標,是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結合學情制定出來的;“科學”分解目標,是指把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分成幾個階段目標,從而更清楚、扎實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超過一半的任課教師能記住“理解、了解、掌握”等心理活動動詞的分解層次,并較為熟練地分解自己所教學科的課時目標。
(2)評價目的與評價方式的關系與選擇,提高了教師的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過去,課堂評價方式有紙筆測驗、提問、展示等,評價的次數(shù)不多(一節(jié)課中運用次數(shù)最多的評價方式是一對一的提問,其他方式大多出現(xiàn)一次),評價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知識點,一邊展開下一步的講解?,F(xiàn)在,教師們明確了評價目的——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行為,促進學生學習,實現(xiàn)學習目標;課堂上評價方式、評價次數(shù)都增加了,還增加了評價角度(學生互評)、評價范圍(學習狀態(tài))等。
(3)分析、運用評價結果,提高了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行為的能力,增強了反思的針對性。過去,拿到結果之后的處理方法就是: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大部分已會了),反復講解(因為大部分學生還不懂),反復練習(因為部分學生還不會),直到學生會了或師生身疲、心煩為止。評價結果重知識掌握、輕思維過程的關注和學生興趣、學法的培養(yǎng)?,F(xiàn)在,因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的行為動作要求很清楚,且有一個師生都清楚的評價環(huán)節(jié)來檢驗,教師能隨時了解學生“困”在何處,因何而“困”;學生也能清楚自己哪里不會,主動找教師、同學問清原因了。
(責任編輯 韓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