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華
我們從未發(fā)覺,一年四季都有的橘子,其實是一種感情相當豐富的水果。吃橘子,剝皮滲了滿手淚,刀切流了一桌的血。沒有一回,它不是默默地表達了一份傷痛。
一般人都不珍重橘子,它太尋常。常青的果樹,不受節(jié)令限制,無所謂“當造”,欠了爭分奪秒去享用的刺激。一度,因天氣變壞,略為歉收,橘子的價格高了些,但很快又恢復本來的身價。
人們對橘子的認知,始自初生,甚至在母親子宮內,已經在吸收豐富的維生素C。專家認為 “橙色”可將人的食欲推至最高點,大家見到這顏色,聯(lián)想到的,都是熟悉、安全、開胃、有益、甜蜜……
習慣了橘子,像習慣了一朵美花,像習慣了一個愛人。一個人對一個人永恒不變地好,往往只換來雙方的疲倦。大腦皮層的細胞,為了保護自己在新刺激到來時有能力應付,便抑制地不再沖動,反正它都在了。
有沒有想過,紅黃合體的鮮明,甜汁四濺的樂觀,不是橘子真正的性格。橘子的“骨子里”,內心深處難理解。在臺灣它喚“柳丁”,又是柳又是丁,聽來漂泊而寂寞。
橘子笑的時候,取悅大眾的時候,免不了流血流淚。我想說:“橘子不要哭?!?/p>
但這卻是自然定律。
摘自《橘子不要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