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自古以來被譽為“城市山林”的鎮(zhèn)江是一座多塔的城市。除了作為建筑物存在的塔,還有作為宗教法器或工藝品存世的塔。1959年,由金山文物館移交鎮(zhèn)江博物館收藏的檀香寶塔是鎮(zhèn)江塔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般若佛光久,菩提智慧長。檀香寶塔在,一葦渡慈航。”著名學者易中天來鎮(zhèn)江博物館訪問時,欣然賦詩。
檀香寶塔是一座相當精致的八面七層樓閣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通高53.5厘米,底層直徑12厘米,平面呈八角形。
塔基為束腰須彌座,裝飾華麗,雕鏤猶精。下枋八個轉角處飾有浮雕獅面紋,恰與獸足形圭角相呼應,周圍點綴有寶相花、忍冬紋,紋飾線條流暢、飽滿莊重。下枋上平面處留有較寬的平座,上嵌八面圍欄;束腰處的素面壺門里雕刻著萬字紋飾,透出一種古樸、莊重之美。上枋每面均有花卉圖案,枋下為精致的梁枋及垂蓮柱。須彌座上方的平座八角置立柱,柱上一獅伏臥,形象生動、惟妙惟肖。遺憾的是,因歷時久遠,原本八只立柱現(xiàn)僅有一只存留,剩下七個榫點,殘缺中透露出歷史的滄桑,卻也引人遐思。
塔身立于塔基之上,形態(tài)玲瓏精美,結構精巧華麗。塔身第一層的高度及檐角距離較開闊。挑起的塔檐,使塔呈現(xiàn)飛動、輕快、向上挺舉之勢,給人以舒展的韻律美。從第二層開始,整體輪廓及高度明顯縮小,以上每一層外圍輪廓及高度均逐層微縮,使塔身顯得更空靈、秀麗,給人以高聳而穩(wěn)固、輕盈且挺秀的審美感受。二層以上塔身收縮的尺寸經(jīng)過測量,甚至同比精確到了毫米。若不仔細觀察,肉眼很難發(fā)現(xiàn)這細微的變化,十分難得,充分體現(xiàn)了工匠對作品極為精準的把握和超凡的工藝水平。寶塔飛檐穹頂,疏緩流暢;回廊周繞,層次分明。細微之處如走絲,粗獷之處似劈斧。雖咫尺間,但雕刻縝密工整,不茍分毫。塔身每層均有門、柱、額枋,周邊設有平座、倚欄。塔壁又分內、外兩層,徑路疏密均勻:外圍置八根廊柱,柱上瑞獸蟠繞,為高浮雕;內層八面透雕拱形門,門內即較為開闊的塔室;門兩側鏤刻門柱,成四面透空的立方體形。塔壁周邊環(huán)繞圓雕垂蓮柱共24只,層層如是。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塔剎最上端依次為圓雕的葫蘆形寶瓶、寶蓋、透雕寶匣和覆缽,覆缽裝飾蓮花托盤,表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靜境界。塔剎整體比例適當,別具一格,將玲瓏的塔身襯托得更加挺拔秀麗。
鎮(zhèn)江博物館館藏清檀香寶塔融入了較多的佛教元素。該塔七層,喻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塔身每一層均供有一尊佛像,呈跏趺坐。各佛像身體比例協(xié)調,造型優(yōu)美;臉型豐潤飽滿,面目端莊;衣褶曲折生動,線條簡潔流暢。在狹小的空間內,這些佛像各具情態(tài)、栩栩如生,極其令人震撼!塔壁四周垂蓮柱環(huán)繞,連同須彌座,全塔共雕刻垂蓮柱多達176根。蓮花為佛教圣花,不僅增加了靈動之美,亦將佛教中清凈之意淋漓展現(xiàn)。
除了塔的每一層內供奉佛像,無論是須彌座,還是塔身、塔剎的紋飾裝飾,皆佛教意蘊深厚。如須彌座的裝飾:獅子是人們對佛祖的一種比喻,獅子勇猛無畏,象征了佛祖渡人教化眾生,不畏任何險阻,勇猛精進;“寶相”一詞亦出自佛教,稱佛像莊嚴之相,所謂“神儀內瑩,寶相外宣”,有“寶”和“仙”之意,寶相花寓意吉祥、美滿;忍冬俗稱“金銀花”,因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稱。忍冬紋多作為佛教裝飾,取其“益壽”的吉祥涵意;萬字紋即“卍”字形紋飾,在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它是釋迦牟尼胸部所現(xiàn)的瑞相,有吉祥、萬福和萬壽之意。
而檀香歷來被佛家奉為珍品。佛家謂之“栴檀”,意思是“與樂”“給人愉悅”,稱有除疾安身之樂,以至佛寺常被尊稱為“檀林”。檀香木極其珍貴,因生長條件苛刻,產(chǎn)量極低,素有“綠色黃金”的美譽。檀香寶塔即選用檀香中的極品——印度上乘老山檀。造塔檀料經(jīng)伐下后存藏百年之久,愈存愈香,故以此為料的佛塔,香味溫潤甜醇。
綜觀檀香寶塔,雕梁畫棟,窮極工巧,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獨有風韻和清代雕刻工藝的高超水平。作者用刀簡明練達,注重動態(tài),一氣呵成。塔為檀香木整段雕琢,先鑿粗坯,然后再層層推進,綜合運用了平刻、浮雕、鏤雕、圓雕、拼鑲等多種雕刻技法表現(xiàn)各部質感,建筑細部如坡屋、瓦頂、飛檐、翼角、梁柱、窗欞、圍廊、倚柱等皆以或細致、或繁復、或疏密的手法展示,裝飾性極強。盈尺之間,美輪美奐,呈現(xiàn)出遠觀氣勢恢宏,近看精美玲瓏的藝術效果,體現(xiàn)了工匠精妙的刀法和精準的調度。可以說,檀香寶塔集清代雕刻工藝之大成,堪稱清代工藝佛塔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