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起云 楊紹江
(云南省玉溪市星云湖撫仙湖出流改道工程建設管理局 云南玉溪 652600)
星云湖、撫仙湖出流改道工程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縣及紅塔區(qū)境內,居滇中湖盆區(qū)中心,東臨南盤江峽谷,南接杞麓湖徑流區(qū),工程由引水渠系工程 (含進口明渠及閘室段、暗渠段、頂管段、隧洞段、出口暗渠、明渠及出口閘室段工程)、水質凈化工程 (含挺水植物帶、人工濕地工程)及旁通泄水道工程 (含進口明渠段、隧洞段、出口明渠段及南大溝改造工程)等部分組成,引水線路全長23.45km。工程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撫仙湖優(yōu)良的水質免受星云湖水質的連帶污染,利用撫仙湖水更換星云湖水、加速星云湖的生態(tài)恢復,向玉溪市提供后備水源。
引水三標單位工程位于引水線路進水口,包括進口過渡段、閘室段、閘后漸變段和進口暗渠段,樁號K0-205~K0+790m,全長995m。
進口閘室段樁號K0-136~K0-124,為寬頂堰型、整體開敞式,均采用C20鋼筋混凝土襯砌,邊墻厚度1.0m,閘室底板高程1720 m,堰寬5m,閘室內設攔污柵、檢修閘和工作閘各一道,閘門尺寸為5×3.0m。過水能力Q=9.2m3/s。
閘室段地處湖盆沉積區(qū),地表高程為1725.33m,表層為耕植土,層厚0.6~0.8m;第2層為第四系湖積層 (Q1)含粘土透鏡體粉砂,層厚3.0~3.3m;第3層為第四系湖積層 (Q1)高塑性粘土,層厚1.5~2.0m;第4層為第四系湖積層 (Q1)粉砂質螺殼,層厚0.3~0.4m;底層為第四系湖積層 (Q1)細砂,第四系湖積層 (Q1)細砂為閘室及前后過渡段持力層,地基承載力fk=80~90kPa,不滿足設計要求,且存在液化條件,設計采用碎石樁對閘室段進行基礎加固處理,樁底深入液化層以下。振沖碎石樁 (樁號0-157.6 m~0-101.4 m),振沖碎石樁589棵,樁徑0.6m,孔距1.2m,先將地面開挖到1725.0m后,鋪筑厚0.35m的碎石墊層作為施工平臺,開始造孔,振沖碎石樁頂部高程為1719.700m,樁底部高程為1713.700~1714.700m,樁頂以上為非振段,樁頂至樁底為振沖段長5~6m。設計復合地基承載力≥180k Pa。
(1)現(xiàn)場實驗
為了選擇合理的技術參數(shù) (樁徑、樁距、填料量、加密電流及留振時間等),曲靖市水利水電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于2005年2月24日開始施工現(xiàn)場的實驗工作,實驗樁3排9棵,樁徑0.6m,孔距1.2m,孔深11.65m (其中非振段5.65m,振沖段6.0m),振密電流110A、125A、140A,填料水壓0.3~0.4MPa。經過近兩個月的現(xiàn)場打樁實驗并對各項實驗方案進行檢測比較,得出設計技術參數(shù)如下:加密水壓0.4~0.5MPa,加密電流110A,單位填 料量 >0.9m3/m,設計 孔徑 0.6m,孔距1.2m,采用動力觸探方法,貫入量按30Cm計,第四系湖積層 (Q1)粉砂質螺殼飽和砂土液化臨界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為17擊,經振沖處理后,含螺殼細砂層密實度由原來的錘擊數(shù)3~9擊,提高為18~29擊,平均提高23擊,故經振沖碎石樁加密處理后的粉細砂土可初步判斷為不液化土。樁體承載力標準值為440k Pa,樁間土載力標準值為168 kPa,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sak為304 kPa。因此,本次試驗樁選用參數(shù)合理,施工制樁工藝正常,質量合格,對生產性施工有指導意義,達到了預期目的。
(2)振沖器型號的選定
目前國內常用振沖器型號有功率為30k W和75k W兩種,根據(jù)現(xiàn)場試驗提供的參數(shù)及該工程樁徑、樁距和料場石料的特點,選定75k W振沖器。
(3)變壓器的準備。
考慮到75k W振沖器及配套供水每小時15~20m3的水泵及其他設備的用電量,每臺振沖機組功率不應小于110k W,電壓為380±20V。根據(jù)施工組織安排,整個工地同時工作機組有2臺75k W振沖機組。因此,施工現(xiàn)場共配備1臺150 k VA和1臺100 k VA變壓器。
(1)制樁順序及填料方式。針對該工程戰(zhàn)線長、任務量大、工期短的特點,采用排打法制樁、連續(xù)填料的施工方式。
(2)制樁工藝。先由吊車將振沖器懸垂對準樁位,緩慢下放振沖器,開始造孔,待造孔達設計深度后,進入清孔階段,即反復提升、下放振沖器直至孔身平順并達到要求孔徑,最后是制樁階段,即向孔內回填碎石料,自下而上逐段成樁直至孔口。
a、施工前首先平整場地,按設計布設樁位,開挖臨時排水溝;
b、制樁石料應選擇質地堅硬、具有一定的強度、水穩(wěn)定性好、不易風化且級配良好,碎石料含泥量≤5%,顆粒5~40mm,為確保料場供料質量,每500m3石料要做一次上述各項指標的抽樣檢測;
c、進行振沖器空載電流、旋轉方向和水壓測試,檢查水壓、電流和振沖器的空載電流是否正常,并根據(jù)振沖試驗確定施工參數(shù)正式進行施工;
d、振沖器對準加固點,偏差應小于10cm;
e、開動振沖器及水泵,使振沖器以2~3m/min的速度緩慢沉入地基,觀察并記錄貫入深度與電流變化,造孔過程中水壓0.4~0.5MPa,水量15~20m3/s,電流55A~110A,振沖器電流最大值不得超過110A,如超過時應減慢或停止下沉,待電流恢復后,再按正常速度下沉。當振沖器到達加固深度以上30~50cm時,即以5~6m/min的速度將振沖器提出孔口,如此重復振沖1~2次,最后一次停留在加固深度以上30~50cm處,停留1~2min以固結孔底,并將土渣由回水帶出孔口,孔口返出泥漿過稠時,應進行清孔,當造孔深度與設計樁底標高允許偏差±20cm,且返出泥水較清時方可制樁。
f、待返出泥水較清時制樁,制樁加密段長度≤50cm,填料量應滿足>0.9m3要求,加密電流90~110A,留振時間8~12s,此兩項指標應用儀表自動控制。其過程如下:將振沖器吊入孔內振搗,使填料振實,并使填料擠向孔內壁周圍的軟土內,當振沖器電流達到110A時 (即加密電流110A),表示該深度處的柱體已經振實,記錄該深度標高和電流值,將振沖器提起0.3~0.5m。加密樁體應從孔底開始,自下而上逐段進行,中間不得漏振,加密制樁時的水壓控制在0.4~0.5MPa。
表1 振沖地基加固后復合地基承載力和單樁承載力檢測成果
2005年8月2 日由云南金廣建筑科學研究院對振沖地基加固進行樁基檢測,承載力測試試驗分別抽檢單樁3棵,復合地基承載力按四樁承臺布置抽檢2組,試驗結果:振沖地基加固后復合地基承載力和單樁承載力均滿足設計要求。詳見振沖地基加固后復合地基承載力和單樁承載力檢測成果表1。
振沖碎石樁基礎處理2005年5月8日正式開工,于2005年6月6日竣工,歷時29d,完成振沖樁564棵(包含9棵試驗樁,555棵生產樁)總進尺6185.79m,振沖段3000m,非振段3186.6m。
通過3個月的施工及檢測,工程完全達到設計要求,該工程振沖碎石樁的施工經驗及措施,對于淤泥質土及粉細砂、中砂、粗砂相結合的地層,特別是第四系湖積層(Q1)細砂處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