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 謝文瀾 張 林
殘疾人是指生理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的社會個體。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問題一直是社會研究的熱點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和科研力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金萍等和黃新民等對殘疾人生活質(zhì)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殘疾人實際生活質(zhì)量低于他們的期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1-2]。另外,有關殘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發(fā)現(xiàn):殘疾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比正常人差,容易出現(xiàn)自卑、孤獨和抑郁等情緒[3-9]。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3點不足:第一,概括化。生活質(zhì)量是對自己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所表現(xiàn)的滿足狀態(tài),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層面,二者很難區(qū)分開。第二,對象特定化。選擇特定的研究對象,例如在校生[3-5]、聽力障礙[4]等。第三,指標單一化,大多采用SCL-90對殘疾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考察,不夠全面。
鑒于殘疾人心理表現(xiàn)和認知特點的獨特性[10]。我們引入心理生活質(zhì)量這個概念,即從心理角度分析探討殘疾人的生活質(zhì)量?;谝延醒芯考捌洳蛔?本研究擬從幸福感、情緒狀態(tài)、自我價值感和人際關系4個方面綜合考察殘疾人的心理生活質(zhì)量,并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
1.1 對象 隨機選取寧波市某大型社區(qū)登記在冊殘疾人和普通市民,通過講座的形式組織召集,在講座開始前由5名心理學研究生集中進行問卷施測。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35份(90%)。其中,男性65例,女性70例;殘疾人士68例,正常人士 67例;在職 26例(19.5%),退休 91例(68.4%),待業(yè)11例(8.3%),其他5例(3.8%);,被試年齡23~ 84 歲,平均(59.69±14.317)歲。
1.2 方法 ①幸福感:包括2個維度,共6個項目:生活滿意度采用D iener等人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量表包含5個項目,從明顯不符合到明顯符合采用5點評分,本次測量克隆巴赫A系數(shù)為0.899;主觀幸福感采用A ndrew s等人編制的人臉量表,量表經(jīng)研究證實有較好信度和效度;②自我價值感:采用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量表包含8個項目,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5點評分,本次測量克隆巴赫A系數(shù)為0.715;③情緒狀態(tài):包括3個維度,共15個項目:抑郁情緒(5),焦慮情緒(5),敵對情緒(5),所有項目均選自SCL-90,從沒有到嚴重采用5點評分,本次測量克隆巴赫A系數(shù)為0.924;④人際關系:包括2個維度,共10個項目:人際敏感(5)選自SCL-90,從沒有到嚴重采用5點評分,本次測量克隆巴赫A系數(shù)為0.795;信賴他人采用Rosenberg編制的信賴他人量表,量表包含5個項目,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5點評分,本次測量克隆巴赫A系數(shù)為0.548;⑤人口學資料:了解被試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是否殘疾、文化程度、工作狀況、家庭收入、婚姻狀況等。
1.3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總體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對殘疾人與正常人心理生活質(zhì)量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相關分析,以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殘疾人與正常人心理生活質(zhì)量得分比較 殘疾人與正常人在生活滿意度、抑郁、焦慮、敵對和人際敏感上得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殘疾人與正常人在心理生活質(zhì)量各維度上比較
表1 殘疾人與正常人在心理生活質(zhì)量各維度上比較
注:*P<0.05,* *P<0.01,下同
維 度 殘疾人(n=68) 正常人(n=67) t主觀幸福感 0.292±1.400 0.509±1.237 -0.907生活滿意度 0.030±0.923 0.598±0.742 -3.943**自我價值感 0.344±0.583 0.473±0.428 -1.465抑 郁 1.011±0.793 0.661±0.454 3.148**焦 慮 0.819±0.986 0.305±0.517 3.807**敵 對 0.707±0.758 0.376±0.449 3.088**人際敏感 0.704±0.670 0.313±0.389 4.155**信賴他人 0.347±0.630 0.366±0.456 -0.196
2.2 殘疾人心理生活質(zhì)量各維度間的相關分析 見表2。
表2 幸福感、自我價值感、情緒狀態(tài)及人際關系各維度的相關(r)
Person相關分析顯示:主觀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信賴他人呈正相關,與人際敏感、焦慮和敵對呈負相關,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生活滿意度與自我價值感呈正相關,與抑郁、焦慮、敵對和人際敏感呈負相關,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自我價值感與抑郁和人際敏感呈負相關,與信賴他人呈正相關,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殘疾人與正常人心理生活質(zhì)量得分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殘疾人與正常人的主觀幸福感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佟永峰等和陳詠媛的研究結果一致:聽力障礙殘疾人與正常人的主觀幸福感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13-14],而在生活滿意度上殘疾人得分低于正常人。社會上為殘疾人提供的工作崗位有限,他們常常遭到別人的拒絕或挖苦諷刺,他們面臨著比常人大好幾倍的生活壓力,因此生活滿意度自然就比正常人低。自我價值感是個體在關于自己價值的判斷、評價基礎上形成對自己的態(tài)度與情感體驗。由于殘疾人始終處于被照顧,同情的次要性和附屬性低位[8],使得他們漸漸習慣了這種生活,因此在自我價值感上與常人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然而,在抑郁、焦慮和敵對情緒因子上,殘疾人得分均高于正常人。長期的次要性和附屬性地位,使得他們無法與正常人進行平等對話,參與社會活動,只能將自己孤立起來,久而久之變得抑郁和焦慮,在與人交往時表現(xiàn)的脾氣暴躁。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殘疾人比正常人更敏感,這與樊作澍研究的結果一致。他們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更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這也就使得他們變得更加的敏感,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3.2 殘疾人心理生活質(zhì)量各維度間的相關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生活滿意度和信賴他人可以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并且這種影響是正向的,而人際敏感、焦慮和敵對則負性的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同樣的,生活滿意度可以受自我價值感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正向的,而抑郁、焦慮、敵對和人際敏感則負性的影響個體的生活滿意度。本研究只是對各維度間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具體的方向性還需進一步分析探討。
[1]金萍,彭虹,許家成,等.成年智力殘疾人生活質(zhì)量調(diào)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3):294-296
[2]黃新民,陳文,賴中華,等.深圳市坪山街道社區(qū)殘疾人生活質(zhì)量調(diào)查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1):9-10
[3]張曉麗,李新征,王壯生.殘疾大學生163名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5):608-609
[4]李祚山.聽覺障礙兒童自我意識特點發(fā)展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5,22(1):74-77
[5]郝建東,徐嘉玉,蘭繼軍,等.殘健大學生對殘奧會社會態(tài)度的特點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6):728-729
[6]吳清平,劉筱嫻.肢體殘疾成人社會生活狀況和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康復,1999,14(2):96-98
[7]趙春林,趙志清.寧夏銀川地區(qū)盲人心理特征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0,32(5):474-475
[8]尚王爭.論殘疾人人格尊嚴的保障[J].中國殘疾人,2010,22(4):60-61
[9]朱麗莎.殘疾人心理健康探討[J].醫(yī)學文選,2006,25(4):733-735
[10]樊作澍.殘疾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衛(wèi)生[J].心理與健康,2004(11):4-5
[11]佟永峰,李焰,范杰.中學聾生主觀幸福感調(diào)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13(7):9-12
[12]陳詠媛.聽力障礙中學生幸福感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13(9):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