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增長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問題,也是經濟學家們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是經濟學的重要概念,是分析宏觀經濟態(tài)勢以相機抉擇的重要參考工具之一。對我國潛在產出與產出缺口進行研究,分析了我國1978年至2009年潛在產出與產出缺口的情況,對產出缺口劃分為七個時段,并給出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經濟增長;潛在產出;產出缺口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2-0092-02
1引言
經濟增長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問題,也是經濟學家們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Kuznets,1977)給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定義:“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商品的能力的長期上升,這個增長的能力,基于改進技術,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調整”。
2產出缺口估計的方法
產出缺口度量的是實際 GDP與當期潛在 GDP之間的差(或表示成比例形式)。設yt表示實際GDP,y*t表示潛在 GDP,則 GDP 缺口表示為:產出缺口=yt-y*ty*t。
所以,我們想要得到產出缺口,主要是得出潛在GDP。估計潛在GDP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借助計量分析的方法對實際GDP數(shù)據的時間序列性質直接進行處理從而給出潛在GDP的估算;另一種是生產函數(shù)法。前一種方法不考慮變量間的經濟關系,采用計量分析方法,剔除實際產出中的暫時性成分,得到實際產出的趨勢值,以此來估算潛在GDP。此類方法優(yōu)點是對數(shù)據要求低,一般只需實際GDP數(shù)據即可,數(shù)據較易獲得,缺點是缺乏相應的經濟含義,不利于對結果的經濟分析。生產函數(shù)法則較為全面地考慮了生產要素利用率和技術進步的影響,但估算過程較為復雜。本文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經濟分析,故采用生產函數(shù)的方法來估算產出缺口。
生產函數(shù)法的思想是先估算出潛在就業(yè)和資本存量,然后利用生產函數(shù)對潛在產出進行測算。估算時的生產函數(shù)一般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shù),其具體形式為:Yt=AKαtLβt,Yt為現(xiàn)實產出,Kt為資本存量,Lt為勞動投入,其中α,β分別為資本的貢獻因子與勞動力的貢獻因子。兩邊取對數(shù)為:
Ln(Yt)=Ln(A)+αLn(Kt)+βLn(Lt)(1)
通常假設規(guī)模收益不變,即α+β=1,則可以得到回歸方程:
Ln(Yt/Lt)=Ln(A)+αLn(Kt/Lt)+ξt(2)
其中ξ為殘差項,表示全要素生產率。其中現(xiàn)實產出Yt和勞動投入Lt可以通過統(tǒng)計年鑒得到,資本存量Kt需要通過估算,估算出資本存量Kt后可以對上式進行最小二乘估計。最小二乘估計得到的產出與各要素的關系,之后將潛在就業(yè)和技術趨勢值代入,便可估算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潛在產出。從理論上講,生產函數(shù)法體現(xiàn)了經濟增長理論,有很強的理論基礎。從應用性來講,在實踐中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已經成為經濟分析的基本手段之一。但生產函數(shù)的計算中,我們所需的資本存量和潛在就業(yè)無現(xiàn)成數(shù)據,需要估算。本文選擇生產函數(shù)法,并對資本存量和潛在就業(yè)進行估算。
3實證分析
3.1數(shù)據的選取與說明
由于本文是根據生產函數(shù)來測算產出缺口,進而來推算GDP數(shù)據準確性的問題,故本文對數(shù)據的測算方法不作深入的探討。對于相關數(shù)據盡可能采用原始數(shù)據,并且數(shù)據均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
(1)資本存量。
對于資本存量的測算,本文采用目前廣泛應用的戈登史密斯(Goldsmith,1951)提出的永續(xù)盤存法,其基本公式為:
Kt=It/pt+(1-δt)Kt-1(3)
其中Kt表示第t年的實際資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實際資本存量,pt表示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shù),It表示第t年的名義投資,δt表示第t年的固定資產折舊率。該式表示當年的資本存量等于上一年凈資本存量與當年投資之和。
①基年固定資本存量。
本文采用1978年的固定資本存量作為基年固定資本存量。本文采用的估計方法與張軍(2004)相同,即用該地區(qū)1978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除以10%作為初始固定資本存量。
②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shù)。
本文利用各年地區(qū)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序列Pt按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P′t,得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數(shù)。具體公式為: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價格指數(shù)=Pt/Pt-1P′t/P′t-1
(4)
③當年投資額的確定。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中國特有的統(tǒng)計指標,1993年以后統(tǒng)計年鑒公布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可以看作未扣除折舊的投資指標,并經過對國民經濟核算的兩次數(shù)據補充和一次調整后,“固定資產積累”與“資本形成總額”是等價的概念,所以本文采取用固定資產形成總額衡量當年投資。
④折舊率的選取。
按照張軍(2004)在資本品的相對效率按照幾何方式遞減的假定下,計算得到我國各省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折舊率為9.6%,本文采用9.6%作為折舊率指標。
(2)潛在就業(yè)。
潛在就業(yè)是指當經濟達到潛在產出時的就業(yè)水平,其計算公式為:
L*=Lα*Td*(1-NAWRU)(5)
其中L*為潛在就業(yè),Lα為在工作年齡范圍內的人數(shù),Td為趨勢參與率,NAWRU為非工資引致失業(yè)率。埃利默斯科夫(Elmeskov,1993)給出了NAWRU 的估算方法:
NAWRU=U-[ΔU/Δ3Ln(W)]*Δ2Ln(W)(6)
其中W表示工資上漲變化率,U表示現(xiàn)實失業(yè)率,Δ2、Δ3 分別表示二階、三階差分算子。但在我們實際計算我國的潛在就業(yè)時,缺乏Td即趨勢參與率的數(shù)據,我們參考郭慶旺(2004)的做法利用HP濾波對全社會經濟活動人數(shù)進行分解,得到趨勢全社會經濟活動人數(shù)。由于我國目前只有登記失業(yè)率,而缺乏實際失業(yè)率數(shù)據,而且工資也并沒用主要隨著經濟的波動而變化,所以我們不能直接用上述方法,我們用HP濾波對勞動就業(yè)人數(shù)與經濟活動人數(shù)的比值進行分解并以趨勢成分來代替NAWRU。
3.2潛在產出的估算
通過我們估算的資本存量數(shù)據,我們對公式(2)進行最小二乘估計,得到如下回歸方程:
Ln(Yt/Lt)=1.886+0.631Ln(Kt/Lt)(7)
P(0.000)(0.000)
其中調整后的可決系數(shù)為0.983,F(xiàn)值對應的P值為0,在95%的置信水平下,回歸方程顯著,回歸系數(shù)也顯著。通過回歸方程我們可以得到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得到趨勢要素生產率。我們把潛在就業(yè)與趨勢要素生產率代入公式(7),得到我國1978-2009年潛在產出,也就得出了相應的產出缺口,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到,產出缺口的絕對值在1988年、1997年和2005年都比較小。如前所述,正常情況下,只要不發(fā)生大的技術進步或者天賜良機的情況,實際產出不可能很接近理性狀態(tài)下的潛在產出,即產出缺口不可能很小。我們把產出缺口的變化分為以下七個時期:
第一時期:1978年-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國民經濟正從計劃體制轉向市場體制,但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較差,這個時期的產出缺口絕對值較大,表明改革初期,經濟發(fā)展還有很大的潛力。
第二時期:1985年-1988年。這個時期經過改革開放前幾年的積累,經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這個時期的產出缺口絕對值較小,表明這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逐步走向正軌。但1988年的產出缺口接近于零,這一時期的現(xiàn)實情況并不能表明經濟已經得到接近于潛在能力的發(fā)展。
第三時期:1989年-1991年。這三年是中國經濟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歷的第一個困難時期,這個時期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經濟制裁,我國經濟發(fā)展的良性勢頭減弱,經濟發(fā)展出現(xiàn)下滑。這一時期的產出缺口絕對值也相應的擴大。
第四時期:1992年-1996年。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推動了中國的經濟改革,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加速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經濟也在經歷了低潮之后迎來了一個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該時期的產出缺口絕對值也相應的得到減小。
第五時期:1997年-2003年。這個時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二個困難時期,1997年出現(xiàn)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長江流域出現(xiàn)特大洪水,2001年美國發(fā)生的“911事件”和2003年出現(xiàn)的“非典事件”都對我國經濟出現(xiàn)了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而1997年的產出缺口為-1.6%,也是我們對當年的實際產出數(shù)據產生懷疑。
第六時期:2004年-2007年。這個時期的中國經濟在經歷了幾年的波折后逐步走上了正規(guī),經濟發(fā)展趨于平穩(wěn),產出缺口絕對值也相對較小。但在沒有特別利好的情況下,2005年的產出僅為-1.01%,這一年的數(shù)據也是引起我們懷疑的。
第七時期:2008年-2009年。這個時期受到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海嘯的影響,經濟發(fā)展受到抑制,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取得了相對程度的效果,該時期的產出缺口也沒有出現(xiàn)預計中較大的下滑。
4結論與評價
文章通過估算的產出缺口,結合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把1978年-2009年劃分為七個時段,最后得出1988年、1997年和2005年這幾個年份的產出缺口絕對值偏小。
本文不足的是運用生產函數(shù)方法對產出缺口進行計算時,需要資本存量和潛在就業(yè)這兩個數(shù)據,而現(xiàn)實中又沒有相應的數(shù)據,需要我們對其進行估算。我們在進行資本存量估算時對1991年以前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shù)和折舊率進行了推測,而且潛在就業(yè)也沒有相關數(shù)據,我們也只能進行推算,這些會影響到分析的結果。
參考文獻
[1]Rawski,T. G. 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4).
[2]Harry X,Wu. How Fast Has Chinese Industry Grown?[J].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6,(6).
[3]Zhang Jun. Investment,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9,(3).
[4]楊冠瓊.中國經濟增長數(shù)據可行度檢驗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5]郭慶旺,賈俊雪.中國潛在產出與產出缺口的估算[J].經濟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