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經營方式的不同,商人可以分為“行商”和“坐賈”兩種,“行商”的歷史要早于“坐賈”。根據商業(yè)集群形成的模型,本文分析了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商人由“行商”向“坐賈”轉變的原因:消費者的最優(yōu)選擇是從商業(yè)集群處開始搜尋理想的商品,坐賈的出現(xiàn)進而形成商業(yè)集群,可以有效降低行商因機會主義行為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失。
關鍵詞:行商;坐賈;商業(yè)集群;不完全信息
中圖分類號:F014.3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在古代思想家的意識中,不管是東方還是歐洲,一般都把商業(yè)活動看得比手工業(yè)更應該仇視,因此“抑商”是一個主旋律。在我國的春秋時期,管仲主張將被統(tǒng)治階級按照他們各自的職業(yè)劃分為士、農、工、商。管仲將“商”放在四大社會集團的末位,說明了當時商人階層的社會地位低下[1—2]。但是,孔子在對待商業(yè)的態(tài)度上卻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孔子認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3],這是孔子對他的門人之一端木賜的評論,“端木賜不去從政受王命,而去經商做買賣,他猜測行情,往往能猜中”。由于端木賜是當時衛(wèi)國的一個大商人,從孔子對他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孔子是贊成或至少是不反對商業(yè)經營活動的。到了唐朝,那些原本漫無組織的工商業(yè)者甚至形成了有較為嚴密組織的行會,并且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從中國的明朝開始,由于社會經濟的長足發(fā)展,商品流通的日益頻繁,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民間的商業(yè)活動得到了重視,并把它看成是“王政”之一端,認為應該把鹽、鐵、茶、酒等一向由封建政權壟斷經營的商業(yè),一律放歸私商自由經營[4]。在這一經濟背景下,商人隊伍得到了空前的壯大,按經營方式的不同,可以將他們劃分為行商和坐賈?!柏摱溬u,屬于行動者曰商,設肆坐以行售者曰賈”[5],由此可以看出出門在外,云游四海做生意的商人,即為行商,而開店鋪在固定場所經商的商人就是坐賈,“客商(即行商)為經常旅行之商人,以別于坐商”[6]。南宋詩人范成大的《雜興》中的詩句“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就是對“行商”深入農村采購的生動描述。
大多數(shù)商人最初經商都是以行商的方式開始的,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商人從居無定所,云游四海,逐漸變?yōu)樽Z。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運輸成本的存在,消費者從商業(yè)集群處開始搜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商品反而是消費者的最優(yōu)選擇。
二、文獻綜述
雖然商業(yè)集群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但學術界對商業(yè)集群的定義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因為世界上有多少個組織在使用商業(yè)集群的定義,就會出現(xiàn)多少個定義版本[7]。藤田昌久(Masahisa Fujita)和雅克—弗朗克斯·蒂斯(Jacques—Francois Thisse)認為商業(yè)集群是“出售相似商品(如時尚服裝、餐館、電影院、劇場、古玩等等)的店鋪的集聚,或者是提供多種不同職位的勞務中心的集聚”[8]。日本學者田村正紀認為在區(qū)域市場中,零售商店鋪選址的重要特征就是零售商通常選擇相互接近的地點開店,這種選址行為就形成了商業(yè)集群[9]。石原武政認為商業(yè)集群實際上是指若干商業(yè)者集中于某個區(qū)域的情形,是以顧客的相關購買商品為中心,而所經營的商品品種又有所拓展的專業(yè)店的集合,商業(yè)集群的代表就是商業(yè)街和購物中心[10]。一個由學術人士、業(yè)界人士和政策分析人士等共26人組成的會議小組給出的關于商業(yè)集群的定義是:“商業(yè)集群是借助于活躍的商業(yè)交易、對話和交流渠道,在地理上相近且相互依賴的商業(yè)企業(yè)的聚集,它們集體分享共同的商機和商業(yè)風險”[7]。
關于商業(yè)集群形成的原因,經典的解釋是霍特林模型[11],該模型假定兩個出售完全相同商品的店鋪,由于店鋪位于不同的空間位置會導致消費者所支付的旅行成本的不同,所以消費者關心的不僅僅是價格,而是價格與旅行成本的二者之和。在假設運費隨距離而增加的條件下,兩家店鋪都會極力尋找市場中人口更為集中的一側,兩家店鋪競爭的唯一均衡便是這兩家店鋪都布局在消費者分布區(qū)間的中位數(shù)。如果消費者的分布密度是均勻的,那么這兩家店鋪最終都會集中在市場的中心,即形成商業(yè)集群。
商業(yè)區(qū)位理論也對商業(yè)集群的成因進行了分析,Stine J.H(1962)借助于W.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論分析了商業(yè)集群的形成機制和形成的動態(tài)過程,Stine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經濟發(fā)展使交通條件改善并帶動了消費者需求增加的時候,商家的巡回銷售線路就會逐漸縮短,商人也最終由“行商”演變?yōu)椤白Z”,這時商業(yè)集群就出現(xiàn)了[12]。
也有許多學者從“集聚經濟”的視角出發(fā),研究商業(yè)集群的形成機制,認為商家主動追求集聚經濟是商業(yè)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利潤”是促使商業(yè)集群形成的根本驅動力,出于對成本節(jié)約、知識的創(chuàng)新、品牌和社會資本以及風險規(guī)避等的考量,最終使商家聚集在一起,從而形成商業(yè)集群[13]。
關于商業(yè)集群對經濟發(fā)展所能帶來的益處,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也有過關注,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的“四民分業(yè)定居論”就曾明確指出四大社會集團的成員不能混合“雜處”,必須各按其職業(yè)“群萃而州處”,“處商就市井”以便進行貿易交換,這樣做對經濟的發(fā)展有著特殊的經濟意義:其一,同業(yè)成員聚居在一起(形成商業(yè)集群)使他們易于彼此交流職務經驗,提高技術水平,即《國語》中所說的“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其二,同業(yè)者聚居(形成商業(yè)集群)會使業(yè)務信息靈通,即所謂“相語以利”、“相示以利”、“相陳以知價”,對商品生產與流通有很大作用;其三,同業(yè)者聚居(形成商業(yè)集群)易于養(yǎng)成專業(yè)氣氛,可在無形中造成一種良好的社會技術教育環(huán)境,即所謂“少而勿焉……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14]。
三、模型分析
在現(xiàn)實世界中,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信息假設和完全競爭假設是不成立的,為了更好的貼近現(xiàn)實,可以假定消費者具有不完全信息,而商家之間存在的是壟斷競爭的關系也不是完全競爭的關系。當消費者對市場中商家的商品具有不完全信息時,消費者在事前并不能夠確切的知道自己應該購買什么商品才是最適合于自己的。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往往采取的是連續(xù)搜尋的方法。
假設在一個壟斷競爭的、周長為2個單位的環(huán)形市場上,商品由環(huán)形上的點表示,每個消費者力圖購買一個單位的商品,消費者的偏好用理想的商品和遞減的凹函數(shù)u(y)表示,u(y)表示消費者對距離理想商品的弧形距離為y的商品所樂意作出的支付,用消費者心目中理想的商品是沿圓形均勻分布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的多樣性。再假定每個商家只出售一種商品,出售每單位商品的邊際成本為常數(shù)c,固定成本為F,所有商家出售的商品的這些成本都是一樣的。
由于消費者對環(huán)形市場中出售的商品具有不完全信息,消費者在事前是無法確定購買何種商品才是最理想的,但消費者可以用搜尋每家商店為k的成本(邊際搜尋成本)去搜尋到他所需要的商品,搜尋依賴于消費者對心目中理想商品和價格分布的預期。假設消費者對心目中理想商品的預期價格都為p*,事前市場中商家出售的商品沿圓形市場均勻分布。由于這是一個環(huán)形的市場,因此,市場上的商家都是對稱的。那么可以預測在最后的市場對稱均衡中,所有商家均以完全相同的價格p*出售商品。
根據Kohn和Shavell(1974)的搜尋理論[15]可以得知,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消費者的最優(yōu)策略是采用固定停止規(guī)則的連續(xù)搜尋,即消費者購買到他心目中的第一個理想商品是在“距離R”之內的商品,這個距離使得消費者在市場中搜尋下一個心目中理想商品所能帶來的期望效用恰好等于邊際搜尋成本k。一旦消費者在距離理想商品為R的距離內找到了他想要的商品,如果消費者想要再增加預期效用值的話,就必須找到另一種距離為r(r 四、結論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行商與坐賈的出現(xiàn)(進而形成商業(yè)集群),是商家追逐利潤最大化行為的必然結果,是與不同的經濟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經濟越是發(fā)達,商業(yè)集群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商業(yè)集群中的商人實際上就是坐賈,它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了便利,節(jié)約了成本,而且這些坐賈因流動性較小,而減少了人們交易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梢哉f,從行商到坐賈的演變過程,是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此過程中商業(yè)集群的形成,對今天我們如何發(fā)展流通經濟也應有很好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簡編[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20—21. [2]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簡編[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417. [3] 《論語·先進》. [4]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簡編[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386. [5] (萬歷)恩縣志(O)順治十八年刻本:卷6,商業(yè). [6]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從《三言》看晚明商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7] Rosenfeld,S.A. Industrial—Strength Strategies:Business Clusters and Public Policy. The Aspen Institute for Humanistic Studies,Washington ,DC.,1995:136 . [8] [日]藤田昌久,[比]雅克—弗朗克斯·蒂斯.集聚經濟學[M].劉峰,譯.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283. [9] (日)田村正紀.流通原理[M].吳小丁,王麗,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117—120. [10] (日)石原武政.商業(yè)組織的內部編成[M].千倉書房,2000:138—149. [11] Harold Hotelling .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29,39(153):41—57. [12] Stine J.H . Temporal aspects of tertiary production elements in Korea . in Pitts,F(xiàn). R. (ed.) Urban Syste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University of Oregon,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62. [13] Illeris S. The Service Economy:A Geography Approach. John Wiley Stons,Chichester,1996. [14]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簡編[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20—23. [15] Meir G. Kohn and Steven Shavell. The Theory of Search.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ceived December 20,1972; revised March 25,1974:93—123. [16] Asher Wolinsky .Retail Trade Concentration due to Consumers′Imperfect Information[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3,14(1):27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