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xù)8屆夏季奧運會的累積,讓中國人對體育的欣賞趣味與觀察角度漸漸豐富起來,而最本質的變化,就是從生硬的金牌數(shù)字向“人”回歸。
倫敦值得我們記取的中國面孔有很多,比如孫楊的霸氣外露,徐莉佳的大氣從容,陳一冰的大將風度,馮喆的搞笑賣萌,陳定的輕松,劉哮波的直率(他對著CCTV鏡頭向女友求婚)。但是,假使從中發(fā)現(xiàn)一個人,在運動生涯中漸漸活出了味道,我們首推林丹。
對林丹而言,獲得“全滿貫”后,在倫敦戰(zhàn)勝永遠的對手李宗偉的意義,無非是隨手改寫了奧運羽球男單無人衛(wèi)冕的歷史,他的縱情狂奔,是壓力的釋放而非對榮耀的標榜。就運動成就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可以用“偉大”來標注的人,不過我們想強調的不是這個,是一個青年在中國特有的體育體制內如何自我省思、自我修煉、自我完善的過程,我們將其視為比耀眼獎牌更了不起的成就。
2008劉翔退賽和2011李娜問鼎法網(wǎng)之間,林丹成為中國體育明星廣告代言的寵兒。這看上去像廣告商們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羽毛球雖然足夠大眾,林丹的成就也足夠耀眼,但是中國人極其看重“突破歷史”的意義,很抱歉,羽毛球沒有一鳴驚人的可能;此外,林丹的火爆脾氣會讓人隱隱擔心——2008年初,他接連發(fā)生與韓國隊教練李矛(中國籍)、中國隊教練吉新鵬的沖突,強化了某些人的刻板印象:一個長不大的問題青年。
事實上,當廣州亞運完成全滿貫而無須在球場證明什么,當他與許多人并不看好的女友謝杏芳確定關系,比正常年歲增長更迅速的成熟,在林丹的世界里悄然發(fā)生。
人們一度喜歡拿林丹與劉翔對比,其實二者沒什么可比性。從事的運動差異巨大,個性同樣大有不同。劉翔曝光率奇高,卻因善于自我保護而顯得不那么真實,林丹倒是很容易讓人看得真切——無論是身上的鋒芒還是眼里的憂傷。
這個福建小縣城走出的羽球天才,一直都不曾丟棄率真的本性,只不過,年少時它體現(xiàn)為沖動和張揚,如今的真實,既有對本我的堅持,也有對責任的擔當。
借著倫敦奧運的熱度,林丹推出了個人傳記體的新書《直到世界盡頭》。當然,傳主本人堅持認為,假如稱為傳記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他更愿意把它看作“紀念冊”。書中,林丹表現(xiàn)坦誠的方式就是直面自身,他不加雕琢地還原與李矛、吉新鵬的沖突,力圖給彼此一個更理性的評價,他坦言自己賽場上一些恐懼、想退縮的時刻,也重新打量那個經(jīng)常摔拍子、使性子的自己,“不同時期的每一個我,那都是真實的林丹”。
一些對于林丹的運動生涯足夠重要的人物,并沒有出現(xiàn)在“一路上有你”那一章里——那是林丹獻給恩師與摯友的部分。林丹不是趨炎附勢之輩,這從他以往的一些言行也看得出來。
最近兩年,超級丹很少再以蠻力征服球場,他具備了調控比賽節(jié)奏的能力,這使得一些關鍵對決看似風浪迭起卻被一種力量穩(wěn)健地把控。羽毛球資深記者鄒曄評價,這才是臻于大師的境界。
如果說球風的轉變,是更合理分配體力的需要,那性格的成熟,則應是林丹自己所言“近年來經(jīng)常思考人生意義”帶來的饋贈。
冠軍拿到手軟的超級丹,在近乎殘酷的競爭中體會到了尊重、友善的價值,他與一度疏遠的好友鮑春來找回了友情,與李宗偉、陶菲克、蓋德這些偉大的對手更是英雄惜英雄,在各種場合表達著對“手下敗將”的真誠敬意。而奧林匹克的真義,不正是這種超越勝負的理解與友愛么?
他無所禁忌地嘗試不同的體驗,不忌諱談論文身,不忌諱在雜志封面展示性感,他結交各界的朋友,明知不會獲獎還是趕往倫敦出席勞倫斯頒獎禮。林丹說他認識到了專業(yè)體育對人的局限,他想讓改變發(fā)生。“人生的精彩不在于你站得有多高,而在于生命的寬度。現(xiàn)在,我也想看看我左右的風景,甚至站在不同的角度回頭看看來時的路?!?/p>
自2011年開始,林丹一再提及,羽毛球的影響力更多局限在亞洲某些國家,還不像網(wǎng)球那樣真正屬于國際舞臺,他希望盡自己所能提高這項運動的影響力,這是“巨星的責任”。就如同一個金牌大國需要適時承擔“大國責任”一樣,一位非凡的球員也將因賽場外的貢獻而顯得偉大。
中國體育成就了林丹,而這個逐漸成熟起來的選手,會在某些時刻直言精英體育體系的弊端,他希望看到一條更好的道路。
姚明、李娜“單飛”后,有了更廣闊的視域和更獨立的思考空間,其嬗變令人刮目。而林丹作為本土成長的體育明星,由粗礪到成熟的標本意義或許更獨特。2008年后林丹逐漸拓展的自由空間,受惠于強悍的戰(zhàn)績,這不是每個運動員都能爭取得來的,但一定代表了運動員的普遍夢想。
我們相信,林丹的嬗變不是偶發(fā)的個例,而是集體成長的縮影。一個不那么完美但真實可感的超級球星的成熟之美,一次值得回味的“煉丹”歷程,在這片羽毛球的熱土上,應該也可以“激勵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