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班上比較笨的幾個人之一,1988年考入西安交大,1992年念研究生,學歷非常普通,但有一點我和同學不一樣——我清楚理想是什么,不管是念書還是以后的創(chuàng)業(yè),我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在走。
我從小喜歡計算機,當時的理想、目標很含糊——創(chuàng)造自己的計算機軟件,擁有自己的公司,直到今天我的理想也沒有變。在交大,我覺得每門課程都有價值,所以我的專業(yè)課花了很多的時間,學得非常棒。我給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總結了12字,“畢生理想,近期計劃,今日功課”。
我常打一個比喻,一個人挖井,沒有堅持在一個地方挖,在很多地方都挖,所以他挖的是坑而不是井。收獲跟事本身無關,主要取決于做事態(tài)度。1996年,我到方正一年,剛接觸互聯(lián)網(wǎng)時也就是泡BBS。當時公司做了一個工程,給國家機關的秘書培訓電子郵件知識,很多人不干,這個活便派到我身上了。教的過程中,很多秘書學不會,我發(fā)現(xiàn)一些少年30分鐘內就能學會打游戲。根據(jù)這個思路我做了一個軟件,秘書們學會了,老板來找我,要我把這個東西繼續(xù)做下去。我把這個產品從頭到尾做了一遍,與媒體打交道,很多人因此認識了我,結識很多前輩,對我后來有了非常好的幫助。
(責編:楊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