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輔佐先主、后主27年,官至丞相,位極人臣,然而為官清廉,不謀私利,除國家規(guī)定應享用的奉祿外,不另治家產,別斂民財。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蜀國名相諸葛亮嚴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諸葛亮一生“撫百姓,示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深為其所動,之后跟隨劉備征戰(zhàn)南北,奇功屢建。劉備死后,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蜀國國事,事無巨細,每必親躬。他5次親率大軍,北伐曹魏,與曹魏短兵相接。親派侄兒諸葛喬與諸將子弟一起,率兵轉運軍糧于深山險谷之中。馬謖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責,上疏后主劉禪,“請自貶三等”,從此更兢兢業(yè)業(yè)、勤勉有加。“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四升?!?/p>
諸葛亮在給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對自己的財產、收入進行了申報:“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后漢初,劉秀帝之舅父攀宏“廣開田土三百頃”,而劉秀妻兄陰識家有田七百頃,其一戶占全國土地的萬分之一,是諸葛亮家土地的46倍多。豪家世族貪污、訛詐、搜刮、勒索等所得累計在一起,不知是貧苦百姓的多少倍,故漢代有‘富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之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是指劉備占據益州之后,諸葛亮所得的那份產業(yè)。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號俸祿,這是一個很貧的數字。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確如奏章所言,可謂內無余帛,外無贏財。
諸葛亮對自己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諸葛亮的兒子瞻、懷出生后,亮對他們從不嬌慣,而是時刻關注著他們的學習和修養(yǎng)。他首先要求子女從“靜”和“儉”做起,他以為“寧靜”可以“修身”,“勤儉”可以“養(yǎng)德”。他特別告誡子女不要縱欲怠忽,險詐貪婪,否則到頭來“悲守窮廬”,一事無成。
諸葛亮的廉潔自律,對蜀國的官吏和下屬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繼蔣琬之后的大將軍、錄尚書事的費祎“祎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保ā度龂?費祎傳》)。劉巴“躬履清儉,不治產業(yè)”。(《三國志?劉巴傳》)。名將姜維“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樂學不倦,清素節(jié)約,自一時之儀表也”(《三國志?姜維傳》)。董和不僅自己“躬率以儉,惡衣蔬食”,而且能夠“防遏逾僭,為之軌制,所在皆移風變善,畏而不犯”,史稱“自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干機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三國志?董和傳》)。鄧芝“為大將軍二十余年,賞罰明斷,善恤卒伍”,隨身衣食如諸葛亮一樣,“資仰于官”,生活儉樸,家無私產,連妻子也“不免饑寒”,死時,“家無余財”(《三國志?鄧芝傳》)。
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jié)儉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只著平時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長期的廢寢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年僅54歲便英年早逝。諸葛亮以他的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諾言,其修身養(yǎng)德、盡忠為國、虛心訥諫、廉潔奉公、嚴明法紀、一身正氣和高風亮節(jié)為后代傳頌,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