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一本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醫(yī)書流傳甚廣、影響頗大。它是由宋朝太醫(yī)局組織全國名醫(yī)編撰而成,主要收錄歷代名醫(yī)和當時民間常用的一些有效方劑,人們患病后大都參照此書用藥,常收良效。其中有一方,服用后使人心境開朗、煩惱無蹤、逍遙快樂,因而得名“逍遙散”。
逍遙散是在《傷寒論》名方“四逆散”基礎上加減并不斷完善而成,后來由此方演繹了很多方劑,如“加味逍遙散”、“黑逍遙散”、“丹梔逍遙散”等。
肝脾并治名方
逍遙散由柴胡(去苗)、當歸(去苗微炒)、白芍、白術、茯苓(去皮)、甘草(微炙)組成。古時使用本方,是將上述藥物研成粗末,用水一大盞,燒生姜1塊切成片,加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時熱服。后才演變?yōu)閷?味藥放入沙鍋中煎煮,去渣喝湯。因其效果顯著,此方還被簡化為丸劑(即現在常用的逍遙丸),服用更加方便。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薄荷增強柴胡之功,茯苓、白術健脾祛濕,甘草補中益氣,煨姜不但可以溫胃和中,與當歸、白芍相配,意在調和氣血??v觀全方,祛邪扶正同施,肝脾同治,氣血同補,方法周全,所以此方效果顯著,經久不衰,醫(yī)家一直視為名方,備受推崇。
逍遙散實則是在張仲景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和《內經》“木郁達之”的理論指導下,為肝郁血虛、脾失健運而設立的一個方劑,可說是體用兼顧,肝脾并治。整方主要用于治療肝郁血虛、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弦、咽干口燥、精神胃口差以及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氣滯血淤等證。
治圍逐漸擴大
隨著中西醫(yī)結合的深入,逍遙散也逐漸擴大了治的范圍。如現在的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胸膜炎、膽囊炎、神經官能癥、情緒抑郁引起的煩躁失眠、經前緊張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乳腺小葉增生、月經不調、乳房腫塊、血脂異常、中心視網膜脈絡膜炎、梅核氣(表現為咽喉中有異常感覺,咳不出來又咽不下去,但不影響進食,類似于慢性咽炎),因肝郁氣滯引起的女性黃褐斑、雀斑等,一般都與精神情志有關聯,都可以應用逍遙散進行治療,這可以說是古方新用的一個典范。
藥理研究證實,逍遙散有調節(jié)中樞神經和內分泌、增強肝細胞活力和減輕肝細胞壞死的作用,特別是茯苓和當歸,可使血清谷丙轉氨酶活力下降,使肝細胞內糖原與核糖核酸含量趨于正常,防止肝細胞纖維化,還能增強腸、胃蠕動功能,對胃腸平滑肌有明顯松弛作用,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而柴胡的解熱、消炎、利膽作用以及白芍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也已得到認可。
用藥不可過久
需要注意,方中主要成分均不宜長期使用,如當歸、薄荷,使用時間如過長,非但不能養(yǎng)血活血,還會耗傷正氣;長期服用白芍也會損傷脾胃之氣,等等。另外,服藥期間還要保持情緒樂觀,切忌生氣發(fā)怒;有心臟病、高血壓、嚴重肝病、腎臟疾病等還需在醫(y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相關疾??;體質虛弱、過敏者則不能隨便服用本藥。
編輯/李宇杰 jtyy67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