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中國各大城市的居民對空氣中微型懸浮顆粒物造成的污染越來越敏感。對中國老百姓來講,空氣污染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如果二十年前,你就住在北京這種北方城市的話,每年冬天都會被煤灰困擾,春天還有沙塵暴。那年頭煤灰太多,以至于房間里書架之類的家具上都會附著一層黑黑的“殼”。如果冬天早上有霧的話,霧霾散去之后人行道上就會落下一層黑灰,清潔工都得用掃帚掃。沙塵暴一來,蒙古地區(qū)和西北部吹來的塵沙空降在各個城市,搞得機場都得停運。
從那時候起,社區(qū)集中供暖設(shè)施就開始改造,從燃煤改為使用天然氣,很多小火電廠被關(guān)停,大城市周邊開始興建新的、更清潔的發(fā)電廠。有幾個大的鋼鐵集團也都遷移到了別的地方。春天偶爾還會有沙塵暴,但是強度要小很多,大規(guī)模的植樹造林好像的確取得了成效。
可是突然之間,另一種更為隱蔽的污染方式開始引起了人們的關(guān)注,這就是所謂的PM2.5。它是空氣中一種顆粒狀的懸浮物,直徑在2.5微米以下。政府只報導更為寬泛的PM10類污染物,這個范疇對應的,是直徑10微米以下大一些的顆粒物。過去數(shù)年來,北京空氣中PM10污染物的濃度的確在下降。而與之相反,從1990年代后半期以來,空氣中PM2.5污染物的濃度卻一直都在上升。PM2.5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廣為人知,體積更小,因而比PM10更容易被吸入肺部,危害也更大。根據(jù)北京地區(qū)的數(shù)據(jù),2005到2008年間,北京空氣中的PM2.5平均濃度超過了60微克/立方米。作為對比,倫敦和紐約這樣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只有10至20微克/立方米,最多也不過是40微克/立方米左右。
研究者們也在試圖找到這些微型顆粒的源頭。通常說它們來自于燃煤和汽車尾氣。如果真有那么簡單這個問題就好解決了。只要告訴發(fā)電廠和煉鋼廠,采用必要的技術(shù)改造,確保此類顆粒物不會污染大氣,要不然就讓它們關(guān)門停產(chǎn)。然后減少燃油機動車的數(shù)量。事實上,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jīng)要求火電廠安裝靜電除塵器,來減少此類顆粒物的排放,只不過這個要求沒有推廣到所有高能耗產(chǎn)業(yè)。從2011年年初,北京市政府已經(jīng)開始限制機動車數(shù)量的增長。
在北京地區(qū),燃煤和汽車尾氣并不是PM2.5的唯一來源。春天會從西北地區(qū)帶來飛塵,但這類影響只是季節(jié)性的。微型顆粒物其他重要來源包括各類工業(yè)粉塵和公路上行駛的車輛,包括柏油、輪胎、剎車片,都會產(chǎn)生微塵。PM2.5也可以來自建筑工地、垃圾填理場、垃圾焚燒廠、冬天缺少植被覆蓋的空地、土路、秸稈的焚燒等。中國其他各大城市有它們自己各自不同的污染源。
這些科學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中國城市的PM2.5污染問題很難解決。采用合理的產(chǎn)業(yè)和交通政策可能會帶來較大的改善,但是即便如此,也需要在其他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才可以。垃圾的處理、建筑工地的管理、秸稈管理等等。此外,PM2.5絕不僅僅是各大城市政府應該關(guān)心的問題,因為這種微小顆??梢噪S風飛到非常遙遠的地方。不管是中央,還是各省的政府,都需要把控制PM2.5污染擺上他們的工作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