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之事的樂趣,眾多。
提起藝術品,人們往往會被拍賣場上頻現(xiàn)的天價紀錄閃花了眼,而忽略了鑒賞與收藏的本來趣味。然而,倘若撩開市場價格的紅蓋頭,試著去走近這些可敬可親的作品,那份怡然會意的歡喜,必定不只是千金萬銀可衡量。正如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所言:“文化的樂趣比金錢的樂趣來得長久許多?!?/p>
的確,回想舊時收藏,能沉浸其中的不外兩類人:有錢人和雅人。而最終收藏能達上境者,多為有錢的雅人。在傳統(tǒng)的收藏生態(tài)中,藏家們通過藝術品與古人氣息相通,感受與享受那份精神上的安寧與滿足。而今,仍有不在少數的尚古雅士,在個人的收藏中延續(xù)著這份對歷史的敬仰與溫情。譬如,對中國書畫一擲千金的上?!百Y本大鱷”劉益謙,對古董瓷器癡迷多年的主持人王剛,對名人手札情有獨鐘的表演藝術家張鐵林,對古代家具欲罷不能的金馬獎影帝張涵予,對清代織繡愛不釋手的“情歌王子”張信哲,在臺北擁有自己古董店的周杰倫……
社會的價值觀與審美傾向,總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遷,越來越多的新貴青睞于收藏富有沖擊力和挑戰(zhàn)性的當代藝術。這些作品,直面當下生活,以充滿創(chuàng)新的視覺語言表達著藝術家的獨特個性,引來身處同一時代的收藏家們的共鳴。章子怡就曾出資購買了炙手可熱的藝術家曾梵志的作品;而華誼兄弟傳媒集團的老總王中軍和大導演馮小剛則主要集中于艾軒、楊飛云等寫實主義油畫家的精品收藏。還有,臺灣當紅主持人、收藏界的頑童蔡康永,更于去年出版新書《藝術里的金錢游戲》,把自己玩藝術的故事悉數抖摟出來。他還調侃道:“即使再有錢的人也有買不到的畫,所以買不到的東西是支撐我們活下去的重要力量?!?/p>
不僅于此,時尚界的大腕們,也多是當代藝術的收藏主力。難怪眾多奢侈品品牌皆透過贊助、委托創(chuàng)作或成立藝術基金會等策略,與當代藝術圈子建立起伙伴關系。今年底即將在巴黎開幕的路易·威登創(chuàng)意基金會,就是以推動當代文化藝術創(chuàng)意為宗旨的美術館,被LVMH集團掌門人、法國首富伯納德·阿諾(Bernard Arnault)寄予眾望。而Prada基金會,不走尋常路。女掌門繆西婭·普拉達(Miuccia Prada)宣稱基金會和Prada時裝互不相干。但因為Prada基金會常年舉辦頗有特色的當代藝術展覽,由此產生的影響力,當然會給Prada時裝帶來潛移默化的品牌提升。皮諾基金會則是退休后的巴黎春天集團(PPR)老板、法國第三大富豪弗朗索瓦·皮諾(Fran?ois Pinault)用心耕作的自留地。在經歷了一輩子商業(yè)上的打拼之后,皮諾選擇在晚年以基金會的方式與更多人共享藝術的樂趣與智慧。
當然,有如此多的名流顯貴對藝術品收藏上癮,其中的妙處,絕不止于陶冶情操、滿足個人的審美和智性需求。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藝術品作為配置個人資產的一種方式,還扮演著“財富避風港”的角色。此外,借藝術品為媒,結交同好,為自己贏得更廣的人脈和發(fā)展空間,也是收藏者的一大福利。
凡此種種,叫人怎能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