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早的記憶是幾歲?
你是嬰兒時或蹣跚學步時發(fā)生過什么?科學家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新近的一個研究表明,有很少一部分人可能確實能回憶起很小時候的事情。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者菲奧納·杰克表示,絕大多數(shù)人記不起嬰兒期的任何事情,到了三四歲時我們似乎才開始有記憶。
有很多關于早期記憶的傳聞,但很少有過得硬的證據(jù)。不少所謂的嬰兒期記憶是關于一些大事件的,這些事件的細節(jié)在多年后大家還會津津樂道。這些多年后還會被提及的談話內(nèi)容,可能會加強或扭曲人們自然的記憶。
有的人稱能記起自己8~12個月大時的事情,但是很難判斷這到底是他真實的記憶,還是后來被重建的畫面。
在最近發(fā)布于《兒童發(fā)育》的報告中,研究者設計了一個稱為“神奇縮小箱”的精巧裝置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兒童把1個玩具放到頂上,轉(zhuǎn)動一個柄,然后這個玩具的迷你版本就伴隨著聲音和亮光從底部冒出來了??茖W家用了2天,訓練46名年齡從27個月~51個月的孩子排隊使用這個機器。在第3天時,研究者會詢問孩子們?nèi)绾问褂眠@個機器。
6年以后,當這些孩子約10歲時,這個3天的實驗會再次進行。在提及這個裝置的名字“神奇縮小箱”之前,研究者先給孩子們展示了一枚當年他們參與實驗得到的獎章,并詢問孩子們是否記得為什么他們得到了這枚獎章。研究者同時也對家長們進行了調(diào)查。
只有約1/5的孩子能在6年后記起這個“神奇縮小箱”,不過和年齡關系不大,甚至當年實驗時不到3歲的2名小朋友也記得。而家長中有一半的人能夠記起這個游戲以及游戲步驟。
研究者之后開始檢視,那些能記得6年前實驗的孩子們是否有什么人格特征??茖W家查看了這些兒童的語言能力和記憶能力,不過沒有發(fā)現(xiàn)有什么關聯(lián)。不過研究者從對家長的訪談中發(fā)現(xiàn),那些能記得這個實驗的兒童,確實在研究者離開后花了幾天或幾周談論這個箱子,甚至有一個孩子在門口整夜守候研究者回來。
研究者表示,總的來說積極地參與交談可能幫助了兒童們的記憶發(fā)展,對特殊事件的記憶也有幫助。
專家呼吁藥品要多些兒童劑型
我國每10個患者中,就有兩個是兒童,但現(xiàn)在市場上出售的兒童專用劑型藥物卻非常少,還不到藥物總量的1 0%,而且劑型單一,使得醫(yī)生不得不為患病孩子選擇成人藥品。
專家對記者說,這給家庭、社會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同時增加了患兒家長的經(jīng)濟負擔。每個年齡段、不同體重的孩子,用藥量部不同,有的藥孩子一次只能使用一半甚至更少,那剩下的怎么辦呢?就像一個二兩的饅頭,孩子只能吃一半,更小些的孩子或新生兒,可能吃得更少,那剩下的不就白白浪費掉了嗎?
比浪費更令人擔心的是孩子用藥的安全性。專家介紹,一些藥物不適合兒童服用,如果沒有醫(yī)生指導,家長擅自紿孩子服用很容易導致不良反應。如阿斯匹林,在一定年齡段的兒童中明確禁用,但不少家長認為是常用藥,孩子有個頭痛腦熱時吃上一片半片的,結果導致胃出血等。超量和過長時間給孩子用氨基甙類抗生素,往往會導致兒童聽力受到影響。有的藥物需要用每千克體重來換算兒童劑量,個別粗一已的家長卻把劑量算錯了。
專家建議,藥企和醫(yī)院要盡量生產(chǎn)和選擇適合兒童的專用劑型的藥品,更好地為患兒服務,回時建議若患兒必須使用成人劑型的藥品,一定依據(jù)醫(yī)囑服用,不能隨意更改。同時,范茂槐呼吁:應該建立專門生產(chǎn)兒童藥品的藥廠生產(chǎn)適合不同年齡兒童的多種劑型,同時為孩子們生產(chǎn)出方便服用、添加了不同口味的更適合兒童服用的產(chǎn)品,方便家長和醫(yī)生。
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說話前就會開玩笑
人在多太的時候就學會開玩笑?最新研究得出的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據(jù)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由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資助的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在會說話之前就已經(jīng)知道如何與同伴保持友誼,甚至會開玩笑逗人。
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科學家對兩個日托中心和9個家庭托兒所的6~18個月大孩子進行了研究。利用綁在嬰兒頭部的微型攝像機拍攝的視頻,為科學家提供了以嬰兒獨特視角看世界的全新資料。視頻資料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不足18個月大的寶寶就能夠通過手勢、發(fā)聲和分享玩具與同伴交流。
新研究負責人,兒童早期教育教專家詹妮弗·薩穆欣教授表示,視頻資料顯示,孩子與同伴交流的最早年齡比科學家預期的更早。小家伙之間的互動方式包括:眼神交流、細微手勢、伸手靠近,甚至玩笑幽默等。薩穆欣教授表示,一名不到1歲的孩子將玩具遞給另一個寶寶,當玩具快接近這個寶寶的時候,小家伙有突然縮手,反復多次開玩笑之后,才將玩具真正給對方。
現(xiàn)代兒童早熟嚴重 11歲結束童年
據(jù)英國媒體報道,近日公布的一項最新調(diào)查結果顯示,大多兒童的童年在11歲時就已結束。很多家長承認,屈服于孩子“糾纏”帶來的壓力,他們不得不讓孩子提前享受到很多成年人的特權。這個結論是對英國1170名有18歲以下孩子的父母展開調(diào)查后得出的。
據(jù)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道,如今,青少年可以早出晚歸、吸煙喝酒、早早偷嘗“禁果”,看一些與他們年齡不相符的電影,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小女孩早熟的趨勢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一過6歲,她們就將玩具丟到一邊,染發(fā)穿耳洞,甚至濃妝艷抹。
著名兒童暢銷書作家達姆·杰奎林·威爾遜表示,青少年表現(xiàn)出像成年A--樣的舉動令人擔憂。她說:“我知道,小女生為了扮酷簡直是不顧一切,我希望她們不要穿高跟鞋,不要穿與年齡不相符的暴露衣服?!?/p>
有關專家稱,該子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和求知欲都很強。讓他們過多接觸成人世界,用成人的趣味和審美觀影響孩子,會造成孩子心理早熟,對孩子今后成長發(fā)育十分不利。
根據(jù)調(diào)查,當今教育兒童的方式與過去相比改變極大。兒童普遍存在與同齡人攀比心態(tài)。他們要求父母給自己與年齡不相符的自由。威爾遜說,父母為孩子著想,樂于傾聽他們的要求是好現(xiàn)象。但同時父母們應牢記,孩子畢竟是孩子,對他們愛的引導不可或缺。
部分調(diào)查結果:
約75%家長承認自己對“糾纏的壓力”讓步,允許未成年兒童飲酒;
12歲以下孩子的父母中35%允許孩子穿耳洞;
54%的家長同意不到14歲的女兒燙發(fā)?;瘖y;
55%的家長認為現(xiàn)在孩子的童年時期11歲就宣告終結;
57%的家長默許不到法定年齡的子女觀看限制級影片;
約75%的被調(diào)查父母承認子女對家長的權威毫不在乎,經(jīng)常和他們對著干;
72%受訪者認為自己給子女自由度遠大于自己童年時得到的自由度。學習成績好壞40%源自遺傳
日本諏訪東京理科大學教授、腦科學家篠原菊記表示:“雖然世上確實存在具有超強記憶力的人群,但是人的智力與大腦的大小以及腦皮層皺褶多少沒有任何關系。”
原教授還指出:“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的好壞有40%來自遺傳,而記憶力的遺傳率則為23%。”
在腦科學領域,天才被視作遺傳而來,而這種天才在學習方面也異于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人群。日本朝倉算數(shù)道場(課外數(shù)學補習班)負責人解釋稱:“天才兒童在學習時表現(xiàn)得非?;钴S,而且從不畏懼考試,該補習班曾經(jīng)有三名學生在考試前通宵玩游戲,最終全部合格,其中一名學生還取得了灘中學校(日本著名中學,以升學考試極難著稱)第一名的成績?!?/p>
母愛讓人更健康不易患大病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最新研究指出,受到母親悉心照料的兒童,成年后較健康,不易罹患重大疾病。
這項研究由美國渡士頓布蘭戴斯大學進行,成果發(fā)表于心理科學期刊。研究人員檢視1000名來自低收入家庭,父母皆未完成學業(yè)的受試者。過去有大量研究報告指出,出身貧寒者多半健康不佳,壽命也較短。然而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受試者并不符合這個趨勢,而這些人大半在幼時感受過母愛溫暖。
受試者在醫(yī)院接受全身健檢,并回答關于自己母親的問題如“她知道你多少心事?”、“當你需要她陪伴,她付出多少時間心力?”
研究團隊也另外招募1200名受試者,并追蹤他們十年后的健康狀況,發(fā)現(xiàn)受試者中半數(shù)有代謝癥候群,包括腰間囤積過多脂肪、高血壓、高膽固醇與胰島素抗性(Tnsulin resistance,指周邊組織對胰島素降低生理反應的病理情況),這是誘發(fā)心臟病、中風與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亦即,出身貧寒者出現(xiàn)代謝癥候群的機率是所有人之中最高。不過曾受母親悉心呵護者,則不易出現(xiàn)代謝癥候群。
研究報告作者、心理學教授瑪姬·拉赫曼指出,出身貧困者若曾受母親悉心照護,有助于避開低社經(jīng)地位的劣勢而較背景相同者健康。研究團隊推測,可能是因為母親照料幼兒時,以言行教導自尊、同情心和處理壓力的態(tài)度與技巧,讓兒童成年后較能抗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