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珠海會同村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村子,我決定前去一看究竟。臨行前,特地上網(wǎng)查詢地圖和路線,但會同村似乎真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小村落,可供參考的資訊少得可憐。這倒更激起了我的興趣,也給自己的會同村之行蒙上一抹神秘的色彩。8月的一天,驕陽似火,我踏上了會同村探幽之路……
去會同村的路不太好找。順著平整卻稍顯狹窄的道路前行,一路上綠樹庇蔭,車輛稀少。正在彷徨時,一處寫著“會同路口”字樣的公車站牌突然映入眼簾,旁邊是一條更窄的岔路。沿著岔路向前,終於,“會同村”的站牌指示我,目的地就在此處。
路徑的曲折意味著村落的隱匿,也意味著這將是鬧市中難得的世外桃源。走過村口的小橋,參天古樹掩映下的會同村就這樣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了。
說起會同村的村名,還有一段來歷。19世紀30年代,莫、鮑、歐陽三族人相約從不同地方會聚到珠海金鼎鳳凰山麓建村定居,由此得名“會同”,沿用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後來,莫氏發(fā)展成最大一族,莫氏祖孫三代,在香港太古洋行擔任買辦達60餘年之久,在他們的幫助下,許多莫氏族人外出香港、廣州工作,賺了錢的族人衣錦還鄉(xiāng)後統(tǒng)一規(guī)劃重建了會同村。據(jù)說,重建後的會同村格局齊整,村前是潺潺溪水,村內(nèi)綠樹掩映、小橋流水、雕樓祠堂、灰瓦青磚,還辟有近兩萬平方米的荷花池,可謂大手筆。
當時的會同村不僅風景宜人,生活條件也相當優(yōu)越。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一個傳奇故事。1920年代,大富豪莫詠虞身患疾病,經(jīng)一位叫阿霞的婢女服侍而漸漸好轉(zhuǎn)。為感激她的悉心照料,莫大富豪向20歲的阿霞示愛,欲納其為第九妾,但阿霞拒絕了這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的機會,並終身不嫁。莫大富豪為了感恩,便為阿霞修建了棲霞仙館,年輕的阿霞和其它女尼便在這裡修行。大約在1922年下半年,莫詠虞又托人從英國買來一臺發(fā)電機運到香港,並歷經(jīng)周折運回老家會同村,讓棲霞仙館內(nèi)的尼姑們用上了電。入夜後,好奇的村民紛紛爬上棲霞仙館的圍牆看新奇。面對村民的好奇和對光明的渴望,家境富庶而又樂善好施的莫詠虞立即從香港購回大量電線、電燈等設(shè)備,免費為會同村內(nèi)每家每戶安裝電燈。1923年初,莫詠虞又運回了兩臺發(fā)電機。這年春天,小小的會同村處處亮起了燈,會同因此成為香山縣第一個用上電的村子。怕女尼們守不住清苦,莫詠虞每隔幾個月便特意從香港請來電影隊為她們放映電影,村民也可以免費觀看。這樣一來,會同村又成了當時香山縣最早看上電影的村莊。輝煌時期的會同村,一度被人稱作“小澳門”,風光無限。
時光荏苒,今天的會同村早已褪去了昔日的繁華與興旺,留下的只是寂靜與安詳。漫步在會同村,感覺整個村子都靜悄悄的。我的造訪,卻驚動了蹲在門庭的“阿黃” “汪汪汪”卻叫個不停,但半天也不見主人“迎訝”。很多宅子都處於空置狀態(tài),門上赫然掛著的一把把鐵鎖拒人於千里之外。走進一處虛掩著門的老宅,裡邊的情況卻讓人頗為失望。不僅雜草叢生,散發(fā)出嗆人的黴味,而且堆滿雜物,零亂不堪,顯然荒廢已久…..晌午,耳邊傳來的一陣剁肉、炒菜聲,似乎又讓人忘卻了老宅的頹敗,而感受到一種清新的農(nóng)家生活氣息。房前屋後種了不少果樹,正值黃皮、龍眼、芭樂掛果成熟時節(jié),累累果實掛滿枝頭,更為曾經(jīng)的會同村平添了幾分生氣。
順著小路,游遍會同村,尋找當年輝煌興旺的蛛絲馬跡,也體會今日寂靜安詳?shù)膭e樣風情。即將揮手作別時,我的心中升起一種強烈的想法:但願會同村就這樣靜靜地隱匿在城市之中,保持本來面目,且不為更多外人所知。那些破舊的老房子,若有倒塌的危險可以稍作修繕,若基本完好就無需刻意粉飾。村民們呢,繼續(xù)過他們平靜安穩(wěn)的日子,保持田園般靜謐的心態(tài),不受喧囂世界的干擾。媒體也不必打著“旅遊開發(fā)”的旗號大肆宣傳,遊客越少,越不會擾亂村民們的生活,也越有利於原生態(tài)的保存。這種看似保守和不作為的措施,對會同村可能是最好的呵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