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山下,有座小村名叫斑竹,有文字記載,斑竹是宋時就形成的古村落,離縣城不足二十公里,有班車直達。
去年冬天的某個黃昏,我獨自踩著淡淡的斜陽,走進了斑竹腹地。屋頂上殘雪尚未融盡。屋檐下,老人翹著二郎腿,吧嗒吧嗒地吸著旱煙,一只黑色的小狗抬起前爪和老人嬉戲。阿婆戴著老花鏡,坐在對面的石頭上細細地納著鞋底,時不時從鏡框上露出兩只眼睛,看看老人,說些家常。這樣的畫面,在我腦海里打下了一個深深的烙印。它是那個冬天里最溫情的畫面,每每想起,都會暖上心頭。
小村總是靜謐、安詳?shù)?,像一位飽?jīng)風(fēng)霜之后恬淡從容的老者,寵辱不驚。任何時候走進那條老街,老街的人們總是不緊不慢、不溫不火的。他們悠閑自在地走著自己的路,做著自己的活兒,仿佛與世隔絕。
第一次走進斑竹,是在春天。杏花微雨,楊柳清風(fēng)。古道似潑了墨,濃淡相宜。
一條長長的古驛道,從村子中央穿過。古道由紹興而來,經(jīng)新昌入天臺,蜿蜒近二百公里。此驛道為南朝謝靈運始建,李白吟詠:“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這謝公宿處該也有斑竹村吧。唐代詩人杜甫、孟浩然,民國郁達夫等曾經(jīng)從此走過。清代詩人袁枚還留下了“雖非仙人居,恰是仙人地”這樣的詩句。斑竹長街還留有徐霞客的足跡。據(jù)載,明崇禎五年,他從天臺萬年寺下來,過會墅嶺,就在嶺下的斑竹鋪宿了一夜。
班竹有了鋪舍,投宿的人愈加多了起來,有肩挑背馱的,有騾馬代車的,有雙腳步行的。就連驛道上的詩文也多了些人情世故。自謝公開道以來,數(shù)歷滄桑。更有眾多詩人溯著剡溪,自越州至天臺,且歌且行,踩踏成一條“唐詩之路”。路上的鵝卵石,在數(shù)百年歲月的磨礪下,變得圓潤光潔。古道兩旁,泥墻板壁,滿目蒼桑。墻腳跟零亂地長著些青草,和斷墻上搖曳的那些兩兩相望。
驛道通,斑竹興。驛道臨街兩側(cè),早年原有店鋪林立,有驛鋪、客棧、飲食店、貨棧、日用百貨店等等,房舍鱗次櫛比,商賈、官差往來頻繁,村景興旺。如今舊跡已然模糊,但依稀可見當年繁華。至今尚能見到一些木制柜臺和木制排門板。那些專為騎馬人而設(shè)的柜臺較之普通的明顯要高出許多,以為方便。明清時大小公館遺址尚可尋覓遺跡。(大公館用于接待官員往來,小公館則是臨時關(guān)押長途押送的犯人過夜的地方。)置身老街,眼前隱約浮現(xiàn)出打馬而來的郵差,或歇下飲茶,或買個煎餅果子,或打尖投宿。那些素未謀面的往事,像一張張舊照片似的在眼前晃來晃去,晃成了電影。
斑竹大山腳下,自西南芭蕉山來的龍?zhí)犊又臀鞅睍麕X來的地下坑之水在雙坑口匯合成溪,靈動晶瑩的溪流與深沉綿長的古驛道并行,把農(nóng)田與家院分隔兩邊,這條溪有個憂傷的名字叫惆悵溪。惆悵溪的潺潺流水在古橋之下晝夜不歇,淙淙有聲。那空靈的流響,滌盡塵埃。碧水蒼苔,怪石累累。如果你駐足仔細聆聽,或許還可以聽到劉郎低低的嘆息。相傳劉晨、阮肇二君入天臺山采藥,迷路乏食,摘桃充饑,沿溪而行,遇二女,裊裊婷婷。二女不僅相邀還家,且殷勤款待,與他們結(jié)為伉儷。只是劉、阮二位住了半年便開始思念起家鄉(xiāng)親人,執(zhí)意出山。至家無復(fù)舊居,原來已過了七世。既遇著仙緣,終還是迷了津渡。仙女緣盡,唯對著一溪流水,空自惆悵。那一刻,桃花在他們身后嘩嘩落了一地。絕美的傳說,亦如黃粱一夢,唯有留給后人無限遐想。
西邊村口處便是落馬橋。踩著鵝卵石一路走來,走至村口回頭一望,古道杏花春雨,仿佛置身古老的畫卷之中,令人沉醉。
相傳唐朝司馬承禎隱居天臺桐柏山白云觀,因唐玄宗數(shù)詔出山,路過斑竹村,見此地高山流水,環(huán)境清幽,就連他騎的馬兒也踟躕不前,遂觸景生情,悔意頓生:俗世多煩惱,不如歸去。后來皇帝頒下圣旨“文官到此需下轎,武官到此需下馬”以紀念先賢。這便是落馬橋,也稱司馬悔橋的由來。傳說司馬悔橋始建于東晉,最初是木橋,千百年來,屢毀屢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橋又被大水沖毀,重建為單孔石拱橋,橋面鋪卵石,側(cè)墻正中嵌有“落馬橋”石碑一塊。橋洞處古藤垂蔓,青苔遍生,綠意盎然。青絲一樣的藤蔓一直垂至水面,柔柔地搖著波光。那么純凈、空靈,心也隨之變得柔軟起來?;蛴幸欢書B鳴,便是天籟之音,把你的心從水面帶至云間,恍惚如遨游于太虛之上。根據(jù)劉、阮遇仙的故事,也有人將此橋稱作“遇仙橋”,這無疑給它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更顯得撲朔迷離,浪漫而夢幻,更平添了幾分唯美主義色彩。
橋頭有古樹參天,大至數(shù)圍,碎碎的陽光從枝葉間輕輕揮灑下來,斑駁的日影落在鵝卵石橋面上,單調(diào)的高跟鞋敲擊鵝卵石,宛如一闋宋詞的平平仄仄。瞬間塵囂遠離,俗念頓消。正是“心將流水間,浮塵不囂爾”。
橋之東側(cè),古樹掩映之下,是司馬悔廟。內(nèi)有道骨仙風(fēng)的白云道士,廟門上懸掛著“受私難見”的匾額。司馬悔橋及司馬悔廟于1998年9月被列為新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外墻題有“夢游山莊”四字,兩邊掛對聯(lián),上書:太白夢游曾鐘此,子微仙蹤留今茲。
曾經(jīng)好幾次一個人來至橋上,靜靜地坐于一隅,望著橋下的流水發(fā)呆。似水流年,流走了時光,留下了風(fēng)霜。我常想,當時的司馬承禎,該是怎樣的仙風(fēng)道骨,怎樣的灑脫和飄逸!
沿著落馬橋往東而行,有一處晚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古建筑,稱章家祠堂,又名承德堂。章家祠堂是一所較為完整的古建筑,《新昌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選編》中有詳細記載,其藻井雕飾精美,門樓前檐戲臺墀頭磚雕精細。檐柱月梁上雙花籃懸柱,牛腿上透雕獅子捧繡球,以及邊柱上的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人物透雕,皆堪稱工藝精良。清咸豐年間出過狀元,名章鋆,曾來新昌祭祖,其子孫遵囑來斑竹重建祠堂。2004年被列為新昌縣文物保護點。
而今,四面八方的游客循著唐詩之路,紛至沓來。古道,以從容的姿態(tài)一一笑納。古老的、現(xiàn)代的,深深淺淺的腳印都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時光擱淺了多少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臉?只有老街的鵝卵石還在,把那些散落的日子串起,時時牽扯回憶。
高跟鞋敲醒沉睡的記憶,古老的傳說美麗而神秘。撩撥心弦的是三月的雨,是四月的風(fēng),是落馬橋下纏綿的流水,是我們心中那個關(guān)于家園關(guān)于江南的夢。
劉門山、桃樹塢、惆悵溪、落馬橋,這些如詩如畫的名字,無一不讓人心生向往。它們時時牽引著你的腳步,帶你前去尋覓那些古老的傳奇。
我常想,若能在此間種一片桃樹,在四月漫天的桃花雨里溫茶、讀詩,則不枉此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