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來東京的那一陣,我在百度知道里回復了不少想來日本留學的學生。那時大家關注的話題莫過于這些:來這要花多少錢、語言大概要過幾級、學專業(yè)比如動漫好不好等。面對著很多有夢想的小孩我倍感壓力。我給出的回復有實際的,也有潑大家冷水的,回復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如果你要來,你想好了你要來的目的是什么,不然就會迷失于此。
我想也許只有出了國,才會記得或者忘記自己是中國人,畢竟日本和中國是兩個差異很大的國家。
剛來日本的時候,有很多中國人被中國人騙過。初來乍到,有的“前輩”就會用高于市場價兩三倍的價格出售國際電話卡。還有一些人被一些網絡公司控制著,帶著他們的同學去辦網線,告訴那些剛剛來日本的人“基本不用交錢”或者“等三個月以后有幾萬日元的返還金”,然后名字一簽,免費的用了幾個月的網,到了網絡公司問你要錢的那一天,才發(fā)現是幾萬的單據。當然,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其實網絡公司的確是有返還金的,但是都返給網絡公司了。然后的結果是,用戶被他們賺了錢,然后上線的運營公司找用戶要錢。要錢是對的,但是運營公司返給用戶的錢哪去了?嗯,到了拉用戶的那個人手里去了。
日本是一個很講究信用的國家。我們很多辦了手機的同學都吃過這個信用的虧。電話費交遲了,給你停機了,如果不交違約金就再也別想在這家公司辦電話了。但是日本的手機運營商也有很多家,所以有很多人也鉆了這個空子。在日本辦理手機的時候一般費用都很便宜,或者免費,后來才會來繳費的單據。所以有很多人,會利用回國的間隙,用個假名字辦理電話,可能帶著十幾部iPhone就走了。有的人想,反正我以后也不來日本了,當然有很多東西能拿走就拿走吧。同樣的,辦理信用卡透支、分期付款違約等等屢禁不止。
日本和中國有很多歷史原因留下來的問題,但是老百姓之間是沒有仇恨的。中國也好,日本也罷,除了神經病,沒有誰會撕破臉為難素不相識的你。
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是有起因和積累的,有誰又會來個突然翻臉?其實有很多愛國人士是身在國外,努力化解國家之間的矛盾,通過他們的努力為國家爭取了不少榮譽,用他們的行動在書寫著夢想。也有把小偷小摸當成“愛國”的人,不過這種人好像也就存在于下一批簽證的黑名單里。
這里又不得不提到留學生的問題了。隨著現在交通越來越方便了,老百姓手里有錢了,留學的人也越來越多了?,F在留學的人,大多沒有懷著救國報國的夢想,我們不是魯迅,不是徐志摩,但是來到日本的大家基本上是來尋找自己的價值的,也有少數人是父母逼來留學的。這樣的大前提下,留學生的素質也自然而然的良莠不齊了。
正如“屌絲”這個詞不僅存在于中國,日本當然也有,而且為數不少。有很多人,以為自己懷揣著夢想,做著海歸的金夢,等到夢碎的那天,卷起鋪蓋回國,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去,縮回自己的殼中。也有很多人沒有目標,只是留在這個國家混混日子,隨便掛一個學校,等待著最后告別的那天。我敢說他們不是沒有夢想,但是在現實中間他們都退縮了。
畢竟在日本要待下去必須付出高額的生活費,所以留學生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打工。當第一次拿到了高額的工資,很多人迷失了。有的人打工是為了掙學費,而有的人為了打工連課都不去上了,要錢僅僅是為了追求奢侈品和享受。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口語很糟糕,或者性格孤僻,不喜歡和人交流。在東京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來到了這里大多是除了學校就宅在家里。宅在家里當然會無聊了,然后就聽中文歌、看中文電影、玩中文游戲,和在家的時候沒什么區(qū)別,不知不覺身體壞了。而且不出去跟別人交流,自然來的時候日語怎么樣,回去的時候還是那樣。留學3年,不會說日語。這個已經不是奇聞了,可算是心理疾病導致的并發(fā)癥。
來日本之前,我母親的上級董事長曾經對我說過一句忠告,在外國要少接觸中國人,多接觸外國人。雖然那位董事長是個德高望重的人,但是我并沒有聽懂那句話,直到一年后我才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中成長,就會養(yǎng)成各種依賴性。依賴性過高的人就容易迷失自我。在全是中國人的角落里生活的日本,和生活在中國是沒有區(qū)別的。我還是堅持著我常常回復的那句話,看不清楚自己在這的目的,則迷失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