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波斯“帝王谷”
“我,大流士,偉大的王,萬邦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2500多年前,波斯大帝大流士一世帶領(lǐng)他所向披靡的軍隊結(jié)束了波斯諸侯割據(jù)的局面,重新建立起一個統(tǒng)一的波斯帝國。作為一名阿契美尼德家族的旁支子弟,大流士不禁感到志得意滿,為自己留下了這段銘文。此后,他東征將印度河流域納入波斯版圖,西進劍鋒直至希臘,成為第一個向歐洲擴張的東方君主。在大流士統(tǒng)治時期,波斯帝國的疆域西至埃及,東括印度,南達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帶,是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大流士在當(dāng)時真正做到了睥睨天下!大流士這個名字是在中學(xué)學(xué)世界歷史時就知道的,若干年以后能有機會瞻仰這位鐵血大帝的陵墓,不得不說我還是有些激動的。
伊朗的“帝王谷”有4位波斯帝王的陵墓,它們以雕鑿的方式建在一座高聳的崖壁之上。除了大流士一世以外,還有后世的薛西斯一世、阿爾塔薛西斯一世以及大流士二世,時間跨度達100多年。每座帝王墓在懸崖側(cè)壁上被鑿成一個巨大的凹形十字形狀。有學(xué)者認為這個十字形代表了4個方向,但是也有人試圖尋找它和基督教十字架的關(guān)系。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十字形在當(dāng)時肯定和基督教是沒有關(guān)系的,當(dāng)時波斯的國教是拜火教,基督教還沒有誕生呢。拜火教有天葬的風(fēng)俗,和中國藏區(qū)的天葬儀式有相似之處,等待禿鷹這樣的猛禽啄食肉身后,死者的骸骨會被收集起來存放。帝王谷里每座墓上的十字形中間都有一個洞口,據(jù)說那就是存放帝王遺骨的地方。洞口的上方刻有浮雕,表現(xiàn)的是帝王站在祭壇之上,下面支撐他的人代表著臣服于波斯的城邦。在崖壁下方還有公元3世紀(jì)至7世紀(jì)薩珊王朝時期的浮雕,表現(xiàn)的是一些征戰(zhàn)場面。
與埃及那個著名的帝王谷不同,這里沒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十分清靜;與中國古代的帝王陵寢不同,這里沒有附屬的建筑,十分簡單。但是這種清靜、簡單里面又隱隱地帶著一種壓迫感,仿佛4位帝王就在你面前,如山一般剛毅,眼神里有著不可一世的狂傲和勢在必得的決絕。時隔2500多年,當(dāng)我站在大流士及其子孫后代的陵墓前,想起他留下的那段銘文,不僅感嘆生命雖然有限,終有一天塵歸塵、土歸土,但是縱然時光無情,有些東西也是不可磨滅的,是可以流傳千古的。
古帝國的象征
第一次知道波斯波利斯這個名字是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
在此之前,雖然波斯帝國的威名如雷貫耳,但是于我而言還是有些抽象的。直到讀了那篇文章后,波斯帝國的輝煌才在我腦海里形成了具體的代表,那就是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距離設(shè)拉子不到100公里。在伊朗有一種說法,到伊朗不去設(shè)拉子,枉去伊朗;去設(shè)拉子不到波斯波利斯,則不了解波斯。公元前521年至前486年,大流士一世統(tǒng)治期間波斯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大流士憑借雄厚的實力在其領(lǐng)土上建造了三個都城:哈馬丹是夏宮,蘇薩為冬宮,而波斯波利斯作為禮儀、慶典之都,專司拜神、朝賀、接見屬國之職,其地位遠在其它兩地之上。
波斯波利斯始建于公元前約518年,歷時150年方達到鼎盛之勢。然而,公元前331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不僅將這里洗劫一空,而且一把大火將這里燒成了廢墟。好在波斯波利斯不像阿房宮被燒得灰飛煙滅,盡管剩下的是一片殘垣斷壁,但仍不掩其當(dāng)年的氣勢。波斯波利斯東面緊靠綿延起伏的扎格羅斯山,整個宮殿群建在長450米、寬300米的高臺之上,仿佛是王者俯瞰臣服于己的蒼茫大地。要上高臺需經(jīng)過數(shù)十級的巨石臺階,這也是目前遺址的入口。每層石階并不高,據(jù)說是考慮到來此的親貴大臣們都穿著拖地的長袍大氅,臺階不高才能讓他們走得優(yōu)雅自如。今天的游客完全可以把自己想象是千年前的波斯貴族或是前來覲見的使臣,踏著臺階,隨著前方引路開道的鼓手、武士一級級向上,最后一步踏上高臺之時,整個波斯波利斯的宮殿群就呈現(xiàn)在眼前!
據(jù)考證,當(dāng)時的波斯波利斯以石材為基礎(chǔ),輔以木材、土坯、金屬等物料而建成。幸而用了石材,波斯波利斯當(dāng)初的輝煌才能有些許保全。
上得臺階后第一眼注意到的一定會是萬國門。不是說除了它附近就沒有別的建筑,而是它實在太搶眼。東西兩邊各有兩堵高高的石墻形成了一個狹窄的通道,后面還有更加高大的石柱,四座巨型有翼的石牛雕像分別建在墻體下方并與墻體連成一體,牛身上還雕刻著花紋像是代表著鎧甲。這些雕像不僅象征著波斯帝國的威嚴,也像天降神獸一般守衛(wèi)著帝王的都城。萬國門并不是后人為此門起的綽號,而是當(dāng)時的建造者薛西斯一世在此門上留下了一段楔形文字,其中就稱此門為萬國門。據(jù)考證,這里應(yīng)該是一個有頂有墻的大廳,當(dāng)時的王公大臣就是在這里等候國王的接見?,F(xiàn)在的遺跡雖然殘缺不全,但當(dāng)年的氣勢仍可見一斑。遙想當(dāng)年,那些等候在此的人們,是不是也一樣被波斯宮殿顯露的霸氣和威嚴所震懾?
經(jīng)過萬國門,一路上可以看到當(dāng)年留下的一些石像、石雕,體積都不小。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座石柱上的兩個鷹頭獅身的雕像。它之所以有名,一是因為其保存得比較完整,鷹眼、鷹嘴、利爪、腿部肌肉的線條,無一不在展示當(dāng)年工匠的精湛技藝;二是因為這樣的雕像在整個波斯波利斯僅此一座。物以稀為貴,這座雕像經(jīng)常被當(dāng)作波斯波利斯的一個象征出現(xiàn)在畫冊、明信片當(dāng)中。
奧帕納蕩宮
如果從萬國門轉(zhuǎn)向整個遺址的中心部分,也就是偏南方向,就可以看到波斯波利斯的精華部分:奧帕納蕩宮。這座宮殿是大流士一世時期開始建造,薛西斯時代完工的。如果僅就其占地面積而言,這座宮殿在今天看來可能不算十分宏大。原來宮殿的36根立柱到如今只剩下了不到一半,但是從現(xiàn)存立柱近20米的高度去想象的話,當(dāng)時整座建筑堪稱雄偉。波斯波利斯本就建在高臺之上,而奧帕納蕩宮又是建在更高一層的基座上,所以遠遠地就可以看見這些立柱直插云霄,氣勢非凡。當(dāng)時奧帕納蕩宮主要是帝王接見王公大臣的“金鑾寶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難怪建造得不同凡響。而對于像我這樣的普通游客來講,它之所以配得上“精華中的精華”這一描述,是因為這里的浮雕。實際上,整個波斯波利斯有很多浮雕,但是最完整、最精美的都在奧帕納蕩宮,主要分布在宮殿的外墻以及通向?qū)m殿的石梯上。在我看來,這些浮雕有兩大看點。一是工藝精湛。波斯衛(wèi)兵的胡須、使臣長袍的褶皺、動物的鬃毛……每個人物、每樣物品、每只動物無一不做到了細致入微。
有一個獅子撲牛的浮雕不止出現(xiàn)了一次。被撲倒的牛前蹄高抬、回頭看向身后的死死咬住不放的獅子,獵物的驚恐和捕獵者的兇狠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樣有些血腥殘忍的畫面出現(xiàn)在金鑾寶殿上大概也是波斯帝王炫揚其強大武力的手段吧。
第二看點則是題材寫實。這些浮雕主要描繪的是各國代表進貢的場景——他們來自不同國家,身著不同服飾,帶著各自的隨從和各種貢品,排列成隊進入宮殿拜見波斯帝王,而不遠處帝國的軍人肅然而立??粗@些浮雕,當(dāng)年那種“天朝威儀,萬方來賀”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上演!想到這些浮雕見證了波斯帝國從盛到衰,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和千年的時代變換,一面慶幸歲月不能摧毀一切,一面也對當(dāng)時波斯文明的登峰造極心生向往。
波斯波利斯還有許多宮殿,大流士的塔恰拉宮、薛西斯的哈迪什宮、第二大建筑百柱殿、寶庫、兵營、馬廄……冬季的波斯波利斯游人稀少,漫步在高聳的立柱之間,留戀在石像、浮雕之前,就像是穿越了千年的滄桑歲月,耳邊仿佛可以聽到陣陣的號角聲?,F(xiàn)在的波斯波利斯可能不及當(dāng)初萬分之一的輝煌,但是眼前的一切絲毫沒有悲涼之感,背后的山脈、山腳的平原、周圍的一切似乎都在無聲傳達著波斯帝國的威嚴,就像奧帕納蕩宮那段被黃沙掩埋2000年后重見天日的楔形文字所說:“我,大流士,偉大的王,眾王之王,列國之王,塔伊斯佩斯·阿契美尼德之子大流士宣示,承蒙阿胡拉·馬茲達的恩典,我依靠波斯軍隊征服的這些國家敬畏我,給我送王冠的有:胡齊斯坦、米底、巴比倫、阿拉伯、亞述……”
第一都城帕薩爾加德
帕薩爾加德離波斯波利斯只有大約50公里,加上帝王谷,這三個地方組成了領(lǐng)略波斯帝國昔日雄風(fēng)的絕佳去處。而且這三個地方彼此距離不遠不近,既可以在一天之內(nèi)全部看完,又不會密集得讓人感到眼花繚亂、頭暈?zāi)垦?。有的人可能覺得帕薩爾加德沒什么意思,遠不如波斯波利斯,但是在探訪大流士一世及以后幾代帝王留下的遺跡之后,怎么能不去看一下波斯開國大帝居魯士一手建立的都城呢?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成為波斯人的首領(lǐng),統(tǒng)一了波斯的10個部落。9年以后,居魯士征服米底,正式建立了波斯帝國。居魯士屬于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家族,因此他所創(chuàng)立的帝國也被稱為阿契美尼德王朝。按中國人的說法,居魯士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太祖皇帝”。居魯士將自己的都城設(shè)在了帕薩爾加德,這里曾是他率領(lǐng)軍隊取得最后勝利的戰(zhàn)場。
按初建時間算,帕薩爾加德和波斯波利斯僅僅相隔了30多年。但是這里的遺跡所剩無幾,第一眼看上去真的有些凄涼寥落之感。居魯士大帝的私人宮殿和覲見大殿原有的數(shù)十根高大立柱,現(xiàn)在大多只剩下底座和上面短短的一截,從這些幾乎看不出曾有的樣子,但是有一根石柱上刻著一段銘文:“我是居魯士,阿契美尼德的國王。”波斯帝王這種在自己的建筑上留名的習(xí)慣果然從“太祖皇帝”就開始了。大概幾百米遠的山上還矗立著一座6000多平方米的城堡遺址,據(jù)說從居魯士時期開始使用了七八百年直到薩珊王朝。和波斯波利斯那種雄風(fēng)猶在的氣勢相比,這些散布在曠野的遺跡少得可憐。不過,好在這里還有居魯士大帝的陵墓供人瞻仰。
居魯士的墓高12米,全部采用巨石而建,其底座是6層石階,最上面是墓室,整座建筑呈梯形。據(jù)考證,這座陵墓在居魯士生前就建好了,死后他的遺體被安放在一口金色的石棺內(nèi),而整個墓室里布置得富麗堂皇,陵墓周圍還有花園,在阿契美尼德時代被保護得十分完好。居魯士并不是死在自己的宮殿里,而是戰(zhàn)死沙場,他的遺體被運回帕薩爾加德,得以魂安故里。居魯士是波斯帝國的締造者,是伊朗人十分崇敬的英雄。
在他死后百年,那位一把火燒了波斯波利斯的亞歷山大大帝還曾經(jīng)數(shù)次前來瞻仰居魯士的陵墓,然而在他去印度征戰(zhàn)的時候這里卻被他的軍隊洗劫一空,只留下孤單單的一座墳?zāi)?。如今,居魯士之墓矗立在帕薩爾加德的曠野之上,簡單、樸素,甚至有些孤寂。但是令我驚訝的是,在這里見到的伊朗人遠遠多于在波斯波利斯見到的。我曾經(jīng)看到一輛巴士下來一隊當(dāng)?shù)厝?,為首的是位戴著黑頭巾、身披黑袍的宗教人士,看樣子地位不低。這隊人繞著居魯士墓走了一圈沒有停留就離開了,來去匆匆好像就是為了來看這一眼。也許,對于伊朗人來講,這里不僅僅是一處古跡,更是波斯文明開創(chuàng)者安眠的圣地,意義非同一般。
這里曾經(jīng)有一塊墓碑,上面有一段銘文:“人們啊,我是居魯士,是我創(chuàng)建了波斯人的帝國,我是亞洲國王,如若有怨恨就向我抒發(fā)吧,而不要針對這座古城。”征戰(zhàn)四方的帝王始終對這片故土有著一份純粹的熱愛,也許這就是帕薩爾加德殘而不敗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