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息烽縣溫泉鎮(zhèn)三交村位于息烽縣與開陽縣、遵義縣交界的烏江峽谷地帶,地勢崎嶇不平,山高坡陡,荒山多耕地少,且可耕地均以為坡土,全村沒有一塊保水田,多年來以種植旱地作物為主,廣種薄收還要靠天吃飯,加之十年九旱的嚴峻氣候條件,村民的日子過得極為艱難,三交村因此也成為息烽縣溫泉鎮(zhèn)“有名”的貧困村,全村470多戶農(nóng)戶,1#8198;800多名村民有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打工營生。
窮則思變,在當?shù)卣囊龑Х龀窒拢?004年開始在三交村河谷地帶種植柑400余畝,從此三交村種植傳統(tǒng)糧食作物的習慣開始改變,到2011年底全村14個組有10個組栽種柑,種植面積達到1#8198;500畝。但種后的管理技術跟不上,種植的果樹掛果周期延長、產(chǎn)量不高。2010年息烽縣科協(xié)幫扶三交村后,多次為三交村請來省、市專家診治柑遇到的問題,讓大多數(shù)種植戶了解和掌握了柑種植管理的技術,并投入3萬元資金開展30畝柑節(jié)水節(jié)肥灌溉技術試驗示范。2011年全村柑采收面積達到800畝,柑收入逐步成為農(nóng)戶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有的農(nóng)戶單柑收入一項就已經(jīng)超過萬元。
看到河谷地帶農(nóng)戶種植柑喜獲豐收的情景,地勢較高又不宜種植柑的農(nóng)戶開始著急了,連連的干旱種植糧食幾乎沒有什么收獲,特別是2011年50年一遇的干旱讓種糧農(nóng)戶顆粒無收,別人發(fā)展起來了我們怎么辦,我們的出路在哪里?今后我們?nèi)绾紊??由于村里的底子薄,村兩委班子雖然有很好的思路,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011年8月17日,貴州省科協(xié)常委李長江到息烽縣溫泉鎮(zhèn)三交柑基地調(diào)研,與三交村的貧困戶進行座談,聽取村兩委的情況匯報,針對當時嚴重旱情對全村民生問題造成的影響,李長江建議三交村海拔較高地區(qū)(主要是核桃坪一帶)栽種耐旱且經(jīng)濟價值高的核桃,并表態(tài)為該村解決200畝價值10萬余元的核桃苗,要求村民在12月底前把核桃坑全部挖好。
2012年1月10日,李長江率領貴陽市科協(xié)機關近20名干部帶著7#8198;000株優(yōu)質(zhì)早熟核桃種苗(4年掛果)和核桃種植專家,冒著刺骨的寒風和毛毛細雨來到三交村核桃坪,親手將核桃苗送到村民手里,請專家認真給村民講解核桃栽培技術,并手把手教村民種下第一株核桃苗。領到核桃苗后,三交村核桃坪三個組的村民全部投入到各自的地里栽種核桃苗,200多畝的山坡上到處人頭攢動,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齊動手,鋤頭、洋鍬齊上陣,整個場面煞是熱鬧動人。
當天上午科普志愿者到山坡上義務參與核桃苗栽種,在與老百姓交談時,得知核桃坪原來就栽種有大片的核桃,核桃坪這個地名就是因此而得名。80歲的張老漢告訴我們:“原來這里的核桃很多、很大,大的樹一抱(直徑40 cm左右)都抱不完,可惜在“以糧為綱”的年代全部砍了來種糧食,當時砍樹時我們是含著淚水砍的呀。今天很感謝領導關心我們,重新讓我們種上核桃,圓了我?guī)资甑暮颂覊袅?,謝謝!謝謝!”在村民張福明的地里勞動時,張福明很有感觸的說:“我們在這些坡上種包谷,正常年景每畝收入五、六百斤,除去肥料、種子、農(nóng)藥成本的收入不到200元,這幾年連連天干幾乎沒有什么收成。我們種的這種核桃4年就能結(jié)果子,按專家剛才講的8~10年進入盛產(chǎn)期,單株產(chǎn)量可達到200~300斤,不要說每棵收200斤,就是按20斤算,每畝也能收600斤以上,按現(xiàn)在市場價格的一半算,一年的收入也比我種10年的包谷還強。”(息烽縣科協(xié) 編輯:趙柳)
(貴州省科協(x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