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黃昏,喧鬧、燥熱了一天的周莊漸漸地恢復(fù)了寧靜和安謐。
長長的石板街上,飄浮著絲絲縷縷的白天余熱,被河埠上爬上來的陰涼水氣蕩漾得清涼宜人,柔柔地拂著臉頰,愜意而溫馨……深深的幽弄里透著陣陣古樸靈氣,噼里啪啦紛紛打烊的店鋪里溢著萬三蹄的脂香,那有著900余年歷史的街巷里還氤氳著游人飄灑下的現(xiàn)代溫情。
沒有了白日如潮人流的街巷顯得舒謐和幽深,更顯歷史的深邃、年代的久遠。大多數(shù)的游客夾在匆忙的人流中帶著滿足、茫然或是遺憾走了,唯有那周莊的迷戀者,三三兩兩地在那屐痕深深的青石板街上徜徉著,他們的腳步神圣而小心翼翼,既想把古鎮(zhèn)的歷史探個究竟,又生怕驚醒那千年的長夢。他們坐在臨河的小酒館里,一邊品嘗著萬三酒,一邊品味著周莊悠長的歷史……
站在聲名遠播、拙樸深沉的雙橋上望著蒼穹,整個天空沒有一絲云彩,就像一整匹靛藍的綢布,高高地籠在上空,此時的河水也變得碧綠而清爽,散發(fā)著淡淡的波光。河岸邊一幢幢小木樓顯得肅穆而安詳,放眼望去,那清澄的蒼穹,碧綠的河水,參差的老屋,悠長的水巷……組成了一幅絕妙的圖畫。
一只只小木船急速地從爬滿青苔的橋洞中穿過,那勞作了一天、體魄健壯的船娘有力地扭動著腰肢向家中搖去,黝黑的面孔上彌漫著疲憊,卻掩飾不住對家人的渴盼和錢袋飽滿的踏實。怪不得,船搖得多么歡快?。?/p>
一陣悠揚的琵琶弦子聲繞過小巷,穿過敞開的門傳來。循聲覓去,在橋旁的酒肆里正在舉行“社戲”,那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一張張紅漆八仙桌圍坐著上了年歲的老人,肯定都是老聽客了。樂器歡快地奏著,那是在“鬧場”,招呼著聽客。瞧,那老太搖著大蒲扇,邁著碎步顫悠悠地趕來,背剪著雙手的老頭臉上還帶著酒后的酣紅。三男一女一檔,有說有表有彈有唱,演繹著一段古老而纏綿的愛情故事,使那年邁的老人回憶起了年少的情景。那起勁地拍著錄像的老外,睜著驚喜的藍眼睛,雖然聽不懂說唱些什么,但分明已經(jīng)感受到了那特有的情景和氛圍……
不知不覺天色已暗,掛在廊檐下的大紅燈籠都已亮了起來,一盞連著一盞,好似掛在腰間的紅綢帶。河邊一棵棵的古樹上纏繞著串串彩燈,河埠的石縫里嵌著霓虹燈,把夜晚的周莊裝扮得朦朦朧朧,猶如一個羞澀的村姑。各色燈光映照下的水巷極富層次感,豐富而不迷亂,熱烈而不張狂,美麗而不妖艷,恰到好處地渲染了水鄉(xiāng)村姑的種種神態(tài)。槳聲燈影中,一只燈船從不遠處慢悠悠地蕩來,在水中晃出一圈紅暈。小船通身披滿了彩燈,敞開的艙門外端坐著一位紅衣少女。穿著紅綢衣的少女亮開了甜甜的歌喉,揮舞著柔軟的手臂,唱著婉轉(zhuǎn)的江南山歌。甜甜的帶著溫香的吳儂軟語從少女的口中飛出,從慢慢滑行的燈船飛出,陶醉了兩岸的閑人和夜游的客人。
我佇立岸邊,看燈船漸漸遠去,細細欣賞著眼前的一切。一對戀人依偎著呢喃地從我身旁走過,留下一雙幸福的背影。
周莊的夜是一幅畫,無法用色彩描繪;周莊的夜是一首詩,無法用語言抒寫……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這篇文章抓住了從落日黃昏到大紅燈籠亮起這段時間來展示周莊的特色和韻味,讓我們看到了另一面的周莊。這時看周莊,我們發(fā)現(xiàn)周莊的美在其小橋流水人家的神韻,它沒有現(xiàn)代生活的喧嘩和騷動。古樸的建筑與風(fēng)土人情,似乎洗滌去了心靈的塵埃,讓人感覺到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心靈得到了釋放。在這里可以靜下心來,欣賞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于是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這也許是夜周莊的獨特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