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人都對老鼠印象不佳,它們不僅相貌丑陋,而且偷油、偷蛋、偷糧食,還會傳播可怕的疾病,所以我們從小就知道“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最近,美國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老鼠其實有同情心,愛幫助同伴,夠得上“心靈美”。他們找來6只雌鼠和24只雄鼠,讓它們一起生活,以便它們彼此熟悉,然后進行了一系列重復實驗。
研究人員把老鼠成對放入籠中,一只可自由活動,另一只被關入一段透明的管子中。要讓管子中的老鼠“獲釋”,自由老鼠需推開管子上的一道小門。研究人員還在籠中放上巧克力做誘惑物,觀察自由老鼠的反應。結果發(fā)現(xiàn),自由老鼠會因同伴被關而顯現(xiàn)焦慮,直至管子中的老鼠“獲釋”。30只老鼠中,23只選擇先推開小門,再吃巧克力。即使解救同伴后仍不能與對方一起玩耍,自由老鼠依然會選擇先解救對方。如果在管子中放入的是玩具鼠,自由老鼠就沒有了解救意愿。
實驗中,自由老鼠可以先吃掉巧克力,再解救被關同伴;但是,它們通常先把巧克力從容器中拖出,不吃,轉而搭救同伴,然后一起享用巧克力。顯然,在老鼠看來,讓同伴獲得自由與吃巧克力一樣重要。盡管研究人員并沒有訓練老鼠如何推開小門,但實驗顯示,自由老鼠分享了搭救同伴的辦法。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雌鼠比雄鼠更友善。實驗中,6只雌鼠全部選擇先解救同伴,而24只雄鼠中,只有17只作出同樣選擇。此外,雄鼠解救同伴時有可能表現(xiàn)拖拉,而雌鼠不會。
這一研究結果雖然出乎意料,卻具有說服力。研究人員開玩笑說,今后不應再用“骯臟的老鼠”來形容那些自私、卑鄙、狡猾或愛說謊的人了。
說起黃鼬,大家都會感到陌生,但提起它的俗名黃鼠狼,卻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黃鼠狼的名聲不太好,一句俗話:“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讓黃鼠狼落下了偷雞賊的惡名。其實,這是冤枉了黃鼠狼。
生物學家曾對全國11個省市的5000只黃鼠狼進行解剖,根據(jù)胃里所剩的殘骸鑒定,其中只有兩只黃鼠狼吃了雞。后來,又做了活黃鼠狼的食性試驗:第一天晚上,在黃鼠狼的籠子里放進活雞、帶魚,結果活雞安然無恙,帶魚被吃掉了。這真有點出乎意料,黃鼠狼也愛吃海鮮!第二天晚上,放進雞、鴿、老鼠和蟾蜍,結果老鼠被吃光了,蟾蜍被吃掉一部分。顯然,對黃鼠狼來說,老鼠是最佳美味。第三天晚上,放進雞、鴿,結果黃鼠狼將鴿子咬死了,但仍然沒把雞吃掉。第四天晚上,只放進活雞,黃鼠狼才拿雞充饑。生物學家認為,這一實驗結果證明,黃鼠狼只在遇到嚴重饑餓的情況下才無可奈何地叼雞吃。
事實上,黃鼠狼最愛吃的確實是老鼠。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野外捕鼠能手。據(jù)統(tǒng)計,一只黃鼠狼一年能消滅三四百只老鼠。它一旦咬住老鼠,幾口就可下肚。如果找到鼠窩,它可以掘開鼠洞,將整窩老鼠消滅。以每只老鼠每年吃掉1千克糧食計算,一只黃鼠狼一年就可以從鼠口里奪回三四百千克的糧食。所以,黃鼠狼不是傳說中的偷雞賊,而是人類的朋友。
烏鴉,因通體羽毛或大部分羽毛烏黑而得名。由于它的相貌不符合人們對鳥類的審美標準和欣賞習慣,因此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沒有什么好名聲,甚至被視為“不祥之物”“不吉利的象征”。但烏鴉卻對自己的被冤枉不以為意,依舊快樂地生活著。為什么?因為它們長著一顆聰明絕頂?shù)哪X袋。
烏鴉堪稱“鳥中諸葛”,其聰明機靈的程度著實令人吃驚。一群烏鴉看到一只狗在吃好東西,其中的幾只就飛過去啄狗的屁股,待狗反身攻擊時,其余的烏鴉就迅速上前搶走食物。歐洲北部的居民經常在結冰的湖面上鑿個窟窿釣魚,烏鴉會利用垂釣者不在或沒注意的機會,用嘴叼著釣魚線往遠處拖,直到魚鉤上鮮活的魚兒被拉到冰面上,然后美餐一頓。
在鳥類世界中,烏鴉的語言是最豐富的,其叫聲有300余種。一位泰國鳥類學家經過兩年多的反復研究,創(chuàng)作了一部舉世無雙的《烏鴉會話詞典》。這部詞典把烏鴉的叫聲分為寒暄、閑談、嘲笑、謾罵、抱怨、警告等。憑借這部詞典,人們可以聽懂當?shù)氐臑貘f在說什么。奇怪的是,烏鴉同人類一樣,也有各地的“方言”,美國密歇根湖畔的烏鴉和意大利佛羅倫薩郊區(qū)的烏鴉之間就存在著“語言障礙”。鳥類學家曾把法國烏鴉發(fā)出的報警信號用錄音機錄下來,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對著美洲的烏鴉播放。結果,美洲烏鴉對法國同類的信號一點也不理解,沒有任何反應。更奇怪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烏鴉,甚至聽不懂“鄉(xiāng)下烏鴉”在說些什么。人們都知道鸚鵡會學人說話,卻不知烏鴉也有驚人的擬聲能力,甚至也能學人類說話。在俄羅斯,有人問一只烏鴉:“你叫什么名字?”它昂起頭得意地說:“烏鴉”。
人們經常發(fā)現(xiàn),在遇難烏鴉的周圍,總有不少同伴在跳來跳去,久久不肯離去。還有人曾目睹了一場悲壯隆重的烏鴉“葬禮”。在一處山崖上,數(shù)以千計的烏鴉圍著一只死去的烏鴉。一只老烏鴉站在最高處呱呱哀鳴,就像致“悼詞”一般。叫畢,另一只強壯的烏鴉把死烏鴉叼起來放進深坑里。眾烏鴉哀鳴著盤旋數(shù)圈,然后才依依不舍地各自散去。烏鴉不僅感情豐富而且懂得報恩。和許多鳥類長大后各奔東西一去不復返不同,小烏鴉即使長大了也不會離開自己的親娘,一旦老烏鴉飛不動了,小烏鴉便到處覓食,銜回來一口一口地喂老烏鴉。因此,人們經常用“烏鴉反哺”的故事來教育孩子懂得孝敬父母。
如此聰明、有愛心的烏鴉怎么可能是“不祥之物”呢?
你一定知道,蝙蝠可以發(fā)出高頻率的吱吱聲,并根據(jù)反射回來的聲波精準定位獵物,并為自己導航。許多人因此認為蝙蝠是瞎子,其實,這真是冤枉了蝙蝠。因為所有的蝙蝠都有能起作用的眼睛,而且對視力都有一些利用。盡管蝙蝠的眼睛的確非常小,并且只在夜間或者黑暗的洞穴中才能更有效地工作,但這并不意味著蝙蝠真的看不見。蝙蝠甚至可以在大白天憑借其視力在開闊的空間里為自己遠距離導航,有些蝙蝠甚至能夠探測到人眼無法看到的紫外線。因此,蝙蝠不是瞎子,只不過它的視力不如它的其他能力那樣突出,尤其是那一對靈敏的大耳朵帶給它的令人咋舌的聽力。
駱駝是真正的“沙漠之舟”,它甚至可以幾個星期不吃不喝地穿越沙漠。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駱駝的駝峰里儲滿了水。事實上,駱駝的駝峰里貯藏的是脂肪。駱駝可以一口氣喝下150升水,并將水儲存在血液中。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駱駝的血液細胞不是圓球形的,而是橄欖球形的。這使得它即使在脫水的狀態(tài)下,血液仍可以順利地在血管中流動,并且可以吸收大量水分而不破裂。
駱駝對抗惡劣的沙漠環(huán)境的另一法寶,是盡一切可能減少體內水分的喪失。駱駝的皮毛會反射太陽光,它不僅出汗遠比別的動物少,而且一旦關閉長長的鼻孔,就可以圈住呼出的氣體中的水汽,令其返回體內循環(huán)。此外,駱駝排出的糞便很干,排尿則幾乎沒有。當然,如果說駝峰對水的獲取一點沒有貢獻,也不是事實,因為在駝峰中的脂肪轉化為能量的過程中,水會作為副產品產生。
許多人認為,金魚只有3秒鐘的記憶。證據(jù)之一是,養(yǎng)在圓形的玻璃魚缸中的金魚總在不停地轉著圈,好像總是忘記自己已經轉了一圈又一圈了。但是,英國一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明:經過訓練的金魚會用疊羅漢推杠桿的方法來獲取食物。通過進一步的訓練,金魚們會知道必須在一天中的某個特定時間里推動杠桿,才能獲取食物。不久前,被譽為澳大利亞科學神童的15歲的羅里·斯托克斯,成功地教會了金魚如何通過迷宮,并游到特定的信號燈下取食。然后,他將信號燈拿掉。直到一個星期后,當他再把信號燈放回原處時,魚兒立即穿過迷宮游了過去。這些實驗證明,金魚的記憶遠遠不止3秒。